古人認為,冬季是進補的最佳時期,進行食補可抵禦嚴寒,補充元氣。
傳統觀念認為,進補一定要選擇肉食,實則不然,素食也有滋補功效!
白蘿卜
冬天天氣寒冷,人們喜歡吃高熱量的食物以禦寒取暖,如果不消化,積聚在胃裡就容易產生食積,積滯日久還會化熱,此時吃些生蘿卜有助於消食化積、清解裡熱。
如果出現肺熱上沖、火傷陽絡、血逆上行所致的流鼻血,喝點生蘿卜汁,還可起到清肺止血的作用。
從這個角度看,蘿卜似乎是一種“去火”的“涼藥”,和“補益”又有什麼關系呢?
其實,想要蘿卜發揮滋補功效,隻需一個操作——煮熟。
白蘿卜煮熟後,其辛味就幾乎沒有瞭,性也不涼瞭,反而偏溫,能和中補脾、補而不滯,因其能順氣而能助運化,又性潤而能生津液。
對於平素脾胃虛弱的人,經常吃點熟蘿卜,脾胃好瞭則肌肉健壯,營衛調和,就不易受風寒之邪侵犯瞭。
白蘿卜排骨湯
材料:蘿卜1根,排骨350克,薑、蔥及調味品適量。
做法:1.排骨洗凈焯水,洗幹凈備用;白蘿卜削皮,切成小塊備用。2.將薑、蔥、排骨一起放入砂鍋,加入適量清水,大火煮開後轉小火煲30分鐘。3.倒入蘿卜,放適量的鹽再煲15分鐘即可。
功效:健脾益氣。
黑木耳
民間有冬令吃木耳滋補的習慣。
黑木耳營養豐富,常被稱為“素中之葷”和“素中之王”。
中醫認為,黑木耳性平、味甘,質滑,入胃、大腸經。東漢時期《神農本草經》記載黑木耳:“味甘、性平,具補氣益肺、活血補血之功。”
現代營養學研究認為,黑木耳中鐵含量豐富,有助於改善缺鐵性貧血,其中的活性多糖還可提高人體免疫力,具有一定的抗腫瘤功效。
黑木耳炒山藥
材料:鮮山藥一根,黑木耳15克,油、鹽適量。
做法:1. 山藥切片,黑木耳撕小塊備用。2.油燒熱後放入山藥、黑木耳,炒熟加鹽調味即可。
功效:健脾固腎,潤燥補肺。
白菜
白菜是冬季最常見的蔬菜之一。
中醫認為,白菜微寒味甘,無毒,具有清熱解毒、止咳化痰、通利胃腸、寬胸除煩、解酒消食、下氣等多種功效。
白菜含有豐富的維生素C、維生素K、鈣、鐵、鉀等礦物質,能增強人體的抗病能力,預防感冒,防止出血,維持骨骼和牙齒的健康,調節血壓,促進新陳代謝等。
而且,白菜還含有大量的水分和膳食纖維,能潤腸通便,防止便秘,清除體內毒素。
白菜豆腐湯
材料:白菜300克,豆腐200克,雞精、鹽適量。
做法:1.白菜洗凈切段,豆腐洗凈切方塊備用。2.豆腐和白菜各下水焯一下,撈出瀝幹。3.鍋中倒植物油燒熱,放入薑蒜蔥,炒香,放入豆腐略煎,加水燉約5分鐘後放入白菜煮幾分鐘,最後調入鹽和雞精。
功效:健脾利濕。
洋蔥
中醫認為洋蔥味辛甘溫,具有健胃降氣、解毒殺蟲、潤腸通便、解表利水、提神強身和化痰散結等作用。
從性味上看,辛味能散,能行能潤,甘味入脾,能補益脾胃、緩急。
而且洋蔥屬於溫性食品,能促進氣血運行,有助於增強人體陽氣。
對於陽虛體質人士,如經常表現為畏寒肢冷、腰膝酸軟和面色淡白,洋蔥可以多吃一些;老年人也可以適量吃些,能增強體質。
洋蔥炒肉
材料:洋蔥300克,豬瘦肉200克,調味品適量。
做法:1.將洋蔥、豬肉洗凈切細絲,略加生粉拌入肉絲內。2.鍋燒熱,將油入鍋,下肉絲爆炒斷生後,盛盤中待用。3.洋蔥入油鍋中煸出香味後,下肉絲,翻炒片刻,酌加調味品,待洋蔥九成熟時即可起鍋。
功效:緩解脾胃虛寒、納呆食少。
蓮藕
冬藕補人,冬天上市的蓮藕營養十分豐富,對心脾的補益作用特別突出,還可入腎,是年老體虛者的理想營養品。
蓮藕老鴨湯
材料:蓮藕500克,鴨肉300克,百合15克,薑片、蔥段、鹽等調味品適量。
做法:1.藕洗凈,刮去外皮,再切成滾刀塊。2.鴨肉切成塊,洗凈焯水。百合泡水,換水兩遍備用。3.所有材料放到砂鍋中加水適量開始煲,肉熟湯成,起鍋放鹽。
功效:清香開胃,滋陰潤肺。
枸杞
據《神農本草經》記載,枸杞久服“能堅筋骨,輕身耐老”。其性甘、平,能夠滋補肝腎,益精明目,長於滋腎精,補肝血。
現代研究表明,枸杞有提高機體免疫力、增強機體適應調節能力、明目、抗疲勞、增強學習記憶能力、降血脂、治療高血壓等作用。
枸杞龍眼粥
材料:龍眼肉(幹品、鮮品均可)15克,枸杞10克,大棗4個,粳米100克。
做法:1.所有食材洗凈備用。2.鍋中加清水,先將粳米用大火煮8分鐘,隨後放入龍眼肉、枸杞、大棗,20分鐘後煮成稀粥即可食用。
功效:補脾益腎,養血安神。
但枸杞並不適宜所有人,感冒發燒時不要吃,脾胃薄弱及腹瀉的人要少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