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旅遊在如今已經是鄉村振興的重要發展道路之一,它為鄉村的建設註入瞭新的動力和活力。在最新頒佈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做好2023年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重點工作的意見》文件中,也將鄉村旅遊作為助推鄉村振興的重要力量之一。
而鄉村旅遊之所以能備受消費者青睞,離不開鄉村宜人的風景、清新的空氣、淳樸的民風、舒緩的節奏、恒久的傳統等。這些鄉村旅遊資源尤其是對居住在城市中的人群有著無窮的吸引力。正因如此,對於鄉村旅遊資源的合理利用就顯得至關重要。目前,我國的鄉村旅遊資源按照其結構和組合方式可劃分為以下幾類:
自然田園風光是鄉村旅遊資源中最主要的構成部分,包括大規模連片的農田帶、多種類型的經濟果林與蔬菜園區,一定面積的天然或人工水面等。
聚落是人類活動的中心,它既是人們居住、生活、休息和進行社會活動的場所,也是人們進行生產勞動的場所。我國鄉村聚落分為集聚型,即團狀、帶狀和環狀村落;散漫型,即點狀村落;特殊型,表現為帳篷、水村、土樓和窯洞。
鄉村聚落的形態、分佈特點及建築佈局構成瞭鄉村聚落景觀旅遊資源豐富的內涵。這些旅遊資源景觀具有整體性、獨特性和傳統性等特點,反映瞭村民們的居住方式,往往成為區別於其他鄉村的顯著標志。
鄉村建築包括鄉村民居、鄉村宗祠建築以及其他建築形式。不同地域的鄉村民居均代表一定的地方特色,其風格迥異,給遊客以不同的感受。
如青藏高原的碉房,內蒙古草原的氈包,喀什鄉村的“阿以旺”,雲南農村的“幹闌”,苗鄉的寨子,黃土高原的窯洞,東北林區的板屋,客傢的五鳳樓、圍壟及土樓等,千姿百態,具有濃鬱的鄉土風情。鄉村宗祠建築,如氣派恢弘的祠堂,高大挺拔的文筆塔,裝飾華美的寺廟等,是鄉村發展的歷史見證,反映出鄉村居民生活的某一側面。
我國農業生產源遠流長,鄉村勞作形式種類繁多,有刀耕火種、水車灌溉、圍湖造田、漁鷹捕魚、采藥摘茶等,這些都充滿瞭濃鬱的鄉土文化氣息,體現出不同的農耕文化,對於城市居民、外國遊客極具吸引力。
鄉風民俗反映出特定地域鄉村居民的生活習慣,風土人情,是鄉村民俗文化長期積淀的結果。鄉村傳統節日五彩紛呈,漢族有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等;藏族有浴佛節、雪頓節等;彝族有火把節等;傣族有潑水節等。
還有農村的遊春踏青、龍舟競渡、賽馬、射箭、蕩秋千、趕歌、阿西跳月等各種民俗活動都具有較高的旅遊開發價值。鄉村風俗習慣,如我國各地的舞龍燈、舞獅子,陜北的大秧歌,東北的二人轉,西南的蘆笙盛會等都膾炙人口。還有各地民間工藝品,如濰坊年畫、貴州蠟染、南通紮染、青田石刻以及各種刺繡、草編、泥人、面人等,無不因其濃鬱的鄉土特色而深受遊客青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