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诗人说过,每一次落日 都是太阳给与天空的最后温柔;每一次落日 投射给不同情感的人,总能让人去赋予不同的美,去感受不同的美。
我看到很多次落日,最多的是儿时在老家的山区,看夕阳落到大山的背后,感到一天结束了,总有时光逝去,涌上一种莫名的伤感,体验到的是一种(朦胧美)。
而后在大连的海滨大道,却是我一生见到的最漂亮的,最壮观的落日。大连的海滨落日,可以说美的扣人心弦,绝对是大连的名片。1998年,第一次去大连,我专门在海滨大道看日落,举目望西边的大海,我发现遥远的海际线,红红的太阳在下落,周边的云彩都成了玫瑰色,把海滨大道的山峦都染上了多种色彩。那橙黄色的光柱透过云层,直射大地,犹如天幕在徐徐拉开,一场壮美的日落大剧精彩上演了。美丽的晚霞,纯洁无瑕,映红了半边天,洒下阵阵金光,仿佛在与我这个外地游客做最后的告别。我被这壮美的落日陶醉了,感动了,感觉到大自然的热情,感到大连市的热情。心想,这要是配有一首欢乐的(迎宾曲),该是多么惬意的享受呀。夕阳,让时间停留在日落之时吧,那该有多好。
而在长春,很难看到原始的落日风景,因为,城市高楼大厦的崛起,让纯自然的落日之美,已经成为稀有的奢侈品。不过,城市作为落日的背景,也成为了“新型落日”的审美元素,为我们观看落日,理解落日文化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过去我一直认为,在内陆城市长春观看落日的最好地方应该是在河边,后来发现不是这样的。2022年12月29日,我在网上查到长春当天日落的时间是下午4:08。我想当然认为观看日落最好的地方,应该就是伊通河岸边。当我在接近4点来到河堤,走下河床的步行道时,却感到十分遗憾,因为太阳已经早早隐到城市的楼群里。在城市,是没有地平线的。在河堤上观看,看到西方的视野,只是河堤上的柳树柳稍,远处的高楼,西方晚霞的余晖了。落幕的夕阳映射的晚霞,由深转浅,由浓转淡,印羞了远远的楼群线边际的一抹天空。在高楼林立的城市,想看一个落日,已经变成一件十分奢侈的事情。城市化的发展,让我们脱离了地气,脱离大自然。哎!物质生活高度丰富,却满足不了我这个小小的看(落日)的精神愿望,真是精神对物质的失盲。高度发达的物质自由,让城里人陷入了精神焦虑精神牢狱,再也享受不到随意欣赏落日的精神自由。这是城市化对我享受落日的第一次伤害。
有了这样的教训,我就知道,在长春看日出和日落,只能是在高楼了,而且要足够高。后来我在办公的30层楼,甚至更高的楼层,终于看到了独具特色的落日。
2023年3月27日,我再一次来看日落,网上预报的结束时间是在17:58:41,但实际上,会至少提前1分钟,到了17:57,太阳就会沉入到远方的楼群后边。林立的高楼,再次剥夺了我享受落日的一分钟。哎,这是城市化对我享受落日的第二次伤害。
因为落日红霞照射的关系,可能是天气的原因,放大了长春上空雾霾的严重情况。长春的落日,远远没有大连海滨大道的落日壮观壮美,就像为房贷车贷各种闹心事打拼的城里人,显得很疲劳苍老,长春落日有几分沉重,悲凉。但是,看到红色的大大的太阳,在缓慢的落下的那一刻,彻底融入楼群的背后,那么决绝,展示出一种残酷的美,一下子触动我内心柔软的深处。舒瞬间读懂了落日的告白:我把生命最后的余晖留给晚霞,让其闪耀着最后的光芒,那是在天黑之前,落日留给万物的(最后纪念)。
这样凄美的落日,可能比大连海滨大道的落日更有文化上的内涵,更有人生磨难的味道,本身就是一幅凄美的油画。我认为如果不配有有沧桑感的音乐,来一起理解和享受,那简直是暴殄天物,就太没有(仪式感)了。
实际我已经准备了韩国提琴夫人的大提琴曲《被风吹来的回忆》、《Song Of Dispatch》,特别是《Song Of Dispatch》,那与长春凄美的落日简直是绝搭,似乎就是为长春的落日而生。
伴随穿透灵魂的音乐,震撼心灵落日的最后余晖,似乎听到大连海滨大道海浪碰撞岸边激动的声音,又似乎传来儿时老家夕阳西下花落的声音。这些不同落日汇聚起来的不同美感,一起涌向我的耳鼓,我的眼帘,给我一种无穷的精神力量和享受!好听!好看,太美了!
或许是老了,才有深沉,才会体验到特有的仪式感!
每一片叶子,每一道美食,每一天的落日,我都如能如愿地拥有且珍惜,并深深感觉这个世界真是值得那么令人留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