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内蒙古日报)
转自:内蒙古日报
□杨长斌 孔祥慧
当我们在阴山古道上追寻商旅驼铃的回响,在乌兰哈达火山下凝视黑色熔岩的肌理,在辉腾锡勒草原上感受风吹草低的辽阔……这些散落的地理坐标,编织出了乌兰察布的文化经纬,生动讲述着这片土地跨越千年的文明故事。由郝永洁、姜永旺撰写的《守望红绿间》,就像一本解码北疆风情的文字图谱,通过“历史”“自然”“人文”三条线,将乌兰察布的记忆串珠成链,在过去与当下的对话中,讲述这片土地的独特故事。
翻开本书,乌兰察布之美跃然纸上。它美在历史的厚重,古道、长城、遗址是绵延千年的底蕴。作者将阴山古道“草原与中原文化脐带”的联结作用、六朝古长城“游牧与农耕文明交融”的象征意义、庙子沟遗址“远古先民生活印记”的鲜活细节融合呈现,构建起乌兰察布文明的时间根基。书中解读集宁路古城遗址的城池变迁逻辑、商贸重镇隆盛庄的旧日繁华印记、集宁战役纪念园红色文化的精神内核,展现历史遗存与地域精神如何紧密交织,在史料、场景与情感上营造出沉浸式的认知体验。
书中对自然生态的描写则聚焦景观本身,从乌兰哈达火山的“地质成因”、杜尔伯特草原的“四季物候”、苏木山的“生态保护”等方面,揭开乌兰察布自然景观“景中藏史”的独特价值。书中分析玄武岩上园林城市的建设机理,解读草原牧民的传统生活与自然的共生关系,梳理苏木山从荒坡到林海的生态转变,生动展示了这片土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追求。而“人文生活”中,作者将目光投向饮食、住宿、现代发展等日常与当下,从烧卖“皮薄馅足”的饮食文化、马奶酒“醇厚热情”的草原礼仪、观星基地“星河璀璨”的独特体验,到草原云谷的建设、中欧班列的通行、康养民宿的兴起,挖掘出绿色发展乡村振兴的地域发展智慧。
在文旅融合的浪潮中,如何让乡村焕发新的生机?本书给出了极具启发性的答案。书中以红色基因初心不忘的八路军模范村——察右中旗大滩乡、共建绿色养殖特色产业的民族团结进步示范苏木——察右后旗当郎忽洞苏木、形成乡村旅游新业态的网红打卡地——察右前旗南村为例,既追溯其对乡村特有文化的深入挖掘利用,又关联其对绿色发展理念的贯彻执行,指出其对激活乡村活力的现实价值。
书中图文解读的形式体现巧思,文字挖深历史人文,图片补全直观风貌,读来既懂故事,又见真容。在语言风格上,作者摒弃晦涩的专业术语,采用诗意生动的表达。描述乌兰察布饮食、民宿时,用“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等诗词勾勒出轻松惬意回归本真的体验,这种“以景说史”的方式,让抽象的地域文化概念变得具体可感。
作为一本文旅读物,本书在知识性和可读性之间寻得了巧妙平衡。书中对景观、遗址、生活场景的细节描述,堪称一场文字构建的视觉盛宴:从阴山古道的“驼铃回响”到火山熔岩的“岁月痕迹”,从草原星空的“璀璨浪漫”到古城老建筑的“时光印记”,文字与读者的想象相得益彰,让地域特色立体绽放。这种“文字造景”的呈现方式,让读者得以跨越空间,触摸到乌兰察布的温度与肌理。
本书站在多元视角谈地域、讲文化、呈现价值,宛如漫步在乌兰察布的千年时光里,又似踏入北疆文明的殿堂。阴山古道的沧桑、古长城的厚重、遗址的鲜活,各有其韵;火山的壮阔、草原的辽阔、山林的苍翠,各展其美;烧卖的鲜香、马奶酒的醇厚、现代城市的活力,各显其味……一幅幅生动的地域画卷徐徐展开。书中既展示文化的物质载体,亦呈现活态的生活场景,让过往的历史遗存成为当下的文旅资源、未来的发展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