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注蓝裕文化,好内容不容错过 ✦
如果要用一个词概括中国葡萄酒在中国酒业体系中的位置,我想“夜壶”二字再合适不过。
葡萄酒已不再是中国宴请或老百姓生活中的必需品,如今沦为“需要的时候端起来,不需要的时候放一边”的尴尬角色。
过去三十年,我见证了葡萄酒在快速发展的经济红利、外交名片等各大场景中反复被使用。我曾坚信,中国的葡萄酒、中国的风土,必将惊艳世界。
可惜的是,作为世界经济地位第二、人口红利巨大的国家,坐拥地大物博、文化资源位居世界第一梯队优势的中国,在各大葡萄酒产区都在盲目学习波尔多、崇洋媚外的今天,葡萄酒产量却持续下滑。自2013年进入调整下行期后,到2025年上半年,全国葡萄酒产量仅为4.4万千升,同比下降26.7%,“保10”(年产量10万千升)的目标面临严峻考验。根据《2025中国葡萄酒行业调查报告》,近六成(59.4%)的酒商近三年利润持续下滑;同时,库存积压和现金流紧张成为普遍问题,20%的企业现金流仅能维持不到半年。
为什么会这样?
1. 文化认同的隔阂
近几年,葡萄酒畸形的消费教育严重脱离消费者。我们既未像邻国日本那样,让葡萄酒与日餐深度融合;也未借鉴韩国的低度化路线。尽管中国早有“葡萄美酒夜光杯”的悠久历史,但现代葡萄酒的产业体系、评价标准乃至市场形象,在很大程度上源于欧洲。这导致葡萄酒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被视作“舶来品”,与中国大众的日常饮食文化存在隔阂,缺乏像白酒那样深厚的本土文化根基和情感联结。
2. 品牌定位的模糊与迷失
“高价、不实惠”是很多人对葡萄酒的固有印象,“难喝、不适口、喝完浑身发紧”则是普通消费者的直观感受。面对困境,国产葡萄酒品牌曾一度陷入迷茫:许多企业营销定位模糊,品牌建设乏力,早期过于强调与进口酒类似的“高端宴请”形象,反而疏远了普通消费者;在品牌叙事上,也未能有效讲述能引发中国文化共鸣的本土故事。
3. 渠道与消费群体的局限
渠道之困:当全民追捧奶茶、咖啡时,葡萄酒行业却鲜有思变。传统餐饮渠道份额收缩,新的增长点尚未完全成型,葡萄酒未能随餐饮消费的变革而调整。尽管抖音、小红书等社交电商已成为增长最快的渠道,但如何将线上流量转化为稳定的线下消费和品牌忠诚度,仍是巨大挑战。反观近年发展较好的葡萄酒企业,无一不是主动拥抱互联网的典范。
群体之窄:葡萄酒的核心消费群体仍集中于一、二线城市的年轻人群和中产阶层,脱离大众、脱离年轻人的问题突出。要突破圈层壁垒,真正下沉到更广阔的大众市场,难度极大。
4. 文化内核的缺失
基于国情需求,中国葡萄酒产业必须构建自己的文化体系和消费群体。但当前整个行业却陷入“无灵魂、无标准、无饮用文化”的困境——盲目学习法国波尔多的模式,照搬国外的饮用方式,这种缺乏本土文化内核的产业,正逐渐被中国消费者忽视。
5. 产业特性的制约
葡萄酒产业具有种植成本高、产业化难度大、产业分散的特点,这使得中国葡萄酒行业难以孕育出像茅台、五粮液、汾酒那样既是地区经济支柱、又具备强势品牌力的企业。与房地产、金融、能源等领域不同,葡萄酒产业上下游链条繁杂,且中国大部分地区的葡萄种植需要“埋土防寒”,这在全球葡萄酒产业中独一无二,过高的产业难度与成本,使其既难以与欧美旧世界葡萄酒产业抗衡,也无法与美国、澳大利亚等新世界产区比拼,更难实现集约化发展。
6. 行业影响力的薄弱
行业组织力量薄弱,既难以打开国际市场、走出国门,也无法成为推动国家战略的重要力量。一个几千万规模的酒庄,或是三四十亿营收的葡萄酒公司,在国内都算不上大企业——它们既非国家重点扶持的产业,也不是地方经济的纳税大户,注定只能处于非主流地位,沦为“夜壶”。
中国“无酒不宴”,但如今宴席上的主角早已变成白酒(尤其是酱酒),葡萄酒几乎可有可无。如何打破这一现状?
1. 挖掘中国文化,重塑千亿市场
葡萄酒与传统茶产业有共通之处:当茶叶变身奶茶,便催生了千亿市场,吸引资本追逐;同理,当葡萄酒融入本土消费场景,例如开发“奶葡萄酒”这类创新产品,也可能打开千亿市场,让年轻人欲罢不能。目前,部分中国葡萄酒企业已开始觉醒,全球范围内也有不少酒庄在试水这类创新。预计未来三到五年,市场中或将涌现出数十亿甚至上百亿规模的“奶葡萄酒”企业。
2. 产品与营销创新,拥抱新消费
对标奶茶等网红饮品,针对年轻消费者的需求,小瓶装、低醇/无醇葡萄酒、罐装等便携新品类正快速增长,成为行业新亮点。
3. 营销革新,讲好本土故事
利用抖音等平台进行内容种草和直播带货,借助冯唐这类文化名人的IP效应,用中国人听得懂的语言讲述国产葡萄酒的故事,已成为行业破局的新方向。
4. 寻求差异化竞争,开拓新赛道
国产葡萄酒应跳出传统展会、品鉴会、评奖的固有模式,避开与进口酒在传统赛道的正面竞争,转而聚焦新饮用场景的开发,打造市场真正需要的产品。值得注意的是,与法国等葡萄酒依赖国不同,中国经济体量大、产业体系完备,财政体系并不依赖葡萄酒产业,因此葡萄酒不会被纳入“必须保”的范畴,即便对其进行调整也几乎没有系统性风险,这为行业转型提供了更大空间。
一场疫情便可让全球航班停摆,一次地缘冲突足以令热门旅游目的地降温——中国的葡萄酒从业者早已明白,这是一个“靠天吃饭”的行当。而我更直白地说:葡萄酒在中国酒业中早已是“夜壶”,绝非“金饭碗”。唯有勇于打碎“夜壶”,才能重塑属于中国葡萄酒的“金饭碗”。
-END-
关键词:蓝裕文化,酒庄设计,博物馆设计,展馆设计,工业游设计,工业旅游设计,文化产业园设计,特色工业园设计,特色文旅小镇设计,酒厂游设计,回厂游设计,酒体验设计,白酒营销策划,体验店设计,室内设计,建筑设计,规划设计,环境设计。
声明:除非另有标明,本文图文来源于“公共网络”由蓝裕文化编辑整理我们未能找到出处,如不慎侵犯您的权益,请后台联络,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