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专家: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肿瘤科 主治医师 卫月
芋头是天南星科芋属的多年生湿生草本植物,其块茎是一种常见的食材,有非常高的营养价值,是一味兼具食养与药用价值的“药食同源”之物。
芋头历史悠久,相传公元前5000年芋头被人们发现生长于印度、马来半岛等东南亚热带沼泽地区,这些区域气候温暖湿润、水源丰富,大量野生芋头生长于此,此后被人类驯化种植。在中国,距今4000多年前,芋头就已是我们祖先的重要食物来源之一。
芋头是适配多数体质的温和食材
据《本草纲目》《本草经集注》等经典医籍记载,芋头味甘、辛,性平,既无寒凉之弊,也无燥热之害,适合绝大多数体质人群食用。其归于肠、胃经,对肠胃功能的调理效果突出。部分医籍提及芋头“有小毒”,是指生品中的皂角甙成分,生食可能刺激口腔黏膜,熟制后该成分会被破坏,食用安全无虞。
芋头是调理胃肠的动力食材
《本草纲目》中指出芋头可“宽肠胃,充肌肤,滑中”。“宽肠胃”指芋头可缓解胃肠壅滞、改善腹胀。而“滑中”一词则精准概括了其能润滑肠道、促进糟粕排出的特性。书中还提到芋头可“令人肥白,开胃,通肠闭”,突出了其对胃肠功能的双向调理价值。《饮膳正要》记载“芋粥养胃气,祛宿滞”,将芋头与米粥结合,能滋养胃气、化解胃肠积滞。
芋头是补中益肾的养生食材
脾胃与肾“相互依存、相互滋养”,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是肾精充盛的重要来源;肾精充足,又能温煦脾胃以助运化。《滇南本草》记载芋头“治中气不足,久服补肝肾,添精益髓”,长期适量食用芋头,尤其适合中老年人群日常护肾。
芋头是消肿散结的辅助药材
芋头“味辛”,中医认为“辛能行、能散”,可推动气血运行、疏通经络瘀滞。当体内因痰浊、瘀血、热毒等阻滞气机,形成体表肿块、痰核(如皮下结节、淋巴结肿大)时,芋头的辛散之性可辅助“破滞通结”,促进瘀滞物质排出,从而缓解肿块肿胀、疼痛等不适。《本草求原》提及“治瘰疬初起,芋头切片,晒干,研末,开水送服”,指出内服可辅助消散结节。《岭南采药录》则聚焦外用功效,指出“生芋切片,敷疮毒、痈肿”,指出生芋头外敷对热毒引发的疮疡、红肿的消肿作用。现代研究也已证实,芋头中富含膳食纤维、皂角苷等成分,可改善体内代谢环境,对甲状腺结节、乳腺增生、慢性淋巴结炎等有辅助调理效果。
与攻伐类散结药物不同,芋头“味甘性平”,在“散结”的同时能温和补益中气,实现“攻补兼施”。芋头的甘补特性可增强脾胃运化能力,提升身体抵抗力,为消散结节提供“正气支撑”,尤其适合体质偏虚却有轻微结节问题的人群,避免“散结伤正”的弊端,更适合日常食疗或轻症调理。
芋头是促进康复的营养补给
无论处于大病初愈、术后恢复,还是慢性病调理阶段,身体都需要温和且高效的营养补给与机能修复支持。芋头被称为“低负担能量源”,既能提供基础营养,又能兼顾脏腑调理,成为康复期的优质食疗选择。不同于人参、黄芪等滋补药材的温热属性,芋头性平味甘,补能过程温和舒缓,即使是术后胃肠功能未完全恢复者、化疗后脾胃功能较弱的康复者,适量食用芋头也较为安全,避免出现“虚不受补”的现象,实现“补而不燥、养而不腻”的滋补效果。
芋头含有的淀粉以支链淀粉为主,相比大米、面粉,更易被消化酶分解,能快速转化为葡萄糖为身体供能,缓解乏力、头晕等“能量不足”症状。每100克芋头约含112千卡能量,相当于同等重量米饭的80%,约含2.2克蛋白质、1克膳食纤维、36毫克钙、55毫克磷及多种B族维生素,蛋白质是细胞修复的“基石”,能促进伤口愈合;钙、磷助力骨骼修复;B族维生素参与能量代谢,可改善康复期常见的食欲不佳、疲劳乏力;膳食纤维则能调节肠道菌群,避免长期卧床或用药导致的便秘问题。芋头既能满足基础能量需求,又不会因能量过剩增加代谢负担,尤其适合活动量减少的康复人群。
将芋头蒸熟后压成泥,或与大米、小米同煮成粥,最适合胃肠功能较弱的初期康复者;将芋头与排骨、鸡肉同炖,搭配山药、莲子等食材,既能补充蛋白质,又能增强补中效果。
芋头的优势在于“营养+调理”的双重作用,既能提供蛋白质、矿物质等基础营养,又能通过补中益气、调理胃肠改善身体机能,充分体现了其“药食同源”的独特价值。
温馨提示:食物不能代替药物治疗,如有不适请线下就医。
(图片为AI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