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逛博物馆,
看文物、听讲解、拍打卡照,
饿了啃面包;
现在逛博物馆
冲食堂、抢小碗菜、炫文物同款美食,
吃饱了再看展!
从四川博物院3元川北凉粉到
殷墟甲骨文面条,
“去博物馆干饭”
成了年轻人最潮的旅行打开方式。
当高冷文物遇上人间烟火,
这场“文化+美食”的跨界,
到底藏着多少惊喜?
图为“长信宫灯”板面、皿方罍慕斯蛋糕、甲骨文面。
博物馆食堂卷疯了! 3元能吃川味,还能蹭研究员同款
谁能想到,以前“只可远观”的博物馆,如今靠做饭火上热搜?
各地博物馆食堂堪称“性价比天花板”,把游客的胃狠狠拿捏住了。
四川博物院的小碗菜直接封神,
3元川北凉粉、5元麻婆豆腐、12元回锅肉,60多种川味家常菜摆满柜台,
网友调侃:
“能和研究员、保安大哥抢同一锅红烧肉,安心又划算”。
2025年11月18日,四川博物院食堂工作人员布置小碗菜。
安徽博物院两荤两素不到30元,
内蒙古博物院的地道烧麦、
辽宁博物馆22元的荤素盖浇饭,
都让游客直呼“比景区盒饭实在10倍”。
更绝的是“文化沉浸式干饭”,
河北博物院的“长信宫灯”板面、
湖南省博物馆的皿方罍慕斯蛋糕、
每根面条上的甲骨文字各不相同
殷墟博物馆的甲骨文面条,用墨鱼汁印上“大吉大利”等甲骨文字,每一口都藏着历史密码。
网友笑称:“以前逛展记不住文物,现在吃顿饭就把知识点刻进DNA了。”
2025年11月18日,游客们在四川博物院食堂内排队选菜。
不止干饭! 博物馆食堂的“隐藏功能”太惊喜
博物馆开食堂,可不光是为了让游客吃饱,背后藏着满满的“小心机”。
逛大型博物馆堪比“体力马拉松”,以前饿了要么啃面包,要么出馆觅食要重新安检,现在转身就能吃到热乎饭,停留时间平均延长1.5-2.5小时,游客有更多时间看展、参与文化活动。
更厉害的是“以食引客”。食堂吸引了大量周边居民,很多人本来不是来观展的,吃顿饭顺手逛了博物馆,成了新的受众群体。
就像湖北博物院的“勾践剑”盖浇饭走红后,不少年轻人主动走进展厅了解文物历史,文化传播润物细无声。
如今的博物馆食堂,早已升级成“复合空间”:
四川博物院配套了文创茶饮、阅读空间,就餐后能品茶、看书、参加非遗教学;
西安博物院的联名餐厅,把三彩腾空马、鎏金走龙等文物融入装修和餐具,吃饭堪比沉浸式观展。
火出圈的同时, 这些问题怎么解?
博物馆食堂爆火,也带来了新挑战,排队拥堵、环境卫生、文物保护压力增大,甚至有人担心“烟火气会稀释文化内核”。
2025年11月20日,这是湖北省博物馆湖博食堂内一角。
对此,各地博物馆早已备好对策:
内蒙古博物院推行线上扫码点餐、分时段预约,减少现场排队;
四川博物院设置引导标识,灵活增加临时桌椅,加派环卫人员保持整洁。
专家也提醒,开设食堂要严守安全底线,划分好厨房与展陈区域,避免明火风险。
其实大家不用慌,餐饮不会削弱文化内核,关键是做好“平衡”。
博物馆的核心始终是文物展览和文化传播,餐饮只是服务延伸。只要守住“文化优先”原则,让美食服务于观展体验,既满足刚需又不偏离定位,就能实现双赢。毕竟,在千年文物前驻足后,转身吃到同款美食,这种“眼福口福双满足”的体验,谁能拒绝呢?
大众·半岛新闻综合自新华社、央视新闻、北青网、澎湃新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