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10年跌9成产量!中国葡萄酒死磕“又酸又涩”,终被消费者抛弃?
创始人
2025-11-23 18:42:31

曾几何时,“红酒”是中国都市生活的时髦符号。

从婚宴到商务酒会,从都市白领到县城夜宴,几乎每个人的记忆里都有一段关于葡萄酒的流行故事。

然而,仅仅过去十年,中国葡萄酒行业却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断崖式下滑。

年产量从巅峰的140万吨跌到如今的11万吨,利润被腰斩95%,甚至连很多老牌酒厂都关门歇业。

先看一组触目惊心的数据:10年前,中国葡萄酒年产量高达140万吨,全国遍地红酒厂,张裕、长城、王朝等品牌几乎家喻户晓。

到了今天,全国年产量只剩11万吨,不到当年巅峰的十分之一。

利润更是被腰斩,行业整体利润比十年前缩水95%。许多酒厂或转型、或关停,市场上能见到的国产葡萄酒品牌,已经屈指可数。

这一场“大溃败”,不仅仅是数字的下滑,更是一次行业信心的瓦解。

很多人疑惑:难道中国人就喝不惯葡萄酒?是市场太小,还是品类本身有问题?

其实,十年前葡萄酒的“红火”并非虚火。当年婚宴、聚会、礼品、夜场,葡萄酒都风头正劲。

可惜,葡萄酒行业没有真正理解中国消费者的需求。人们对葡萄酒的最大评价,往往只有四个字,“又酸又涩”。

这不是段子,而是中国绝大多数普通消费者的真实感受。

为什么中国葡萄酒越做越“难喝”?根子就在于行业长期固守“欧洲标准”,忽视了中国本土消费者的口味。

在很多葡萄酒从业者眼里,只有“单宁重”“偏酸涩”才是“高级感”,甜一点的葡萄酒就被嘲讽为“low”“没档次”。

“要喝葡萄汁你去喝果汁,不要喝葡萄酒”“甜酒都是初学者喝的”。

这样的行业共识,直接导致了中国市场上的葡萄酒普遍偏酸、偏涩、度数偏高,和中国人心中“葡萄汁应该甜滋滋”的美好想象南辕北辙。

还有一个极端现象:不少国产葡萄酒度数甚至比白酒还烈,喝完直上头。这种“高端”标准,让普通消费者望而却步。

葡萄酒圈子里流行一句话:“要教育消费者,培养市场。”

可在食品饮料领域,最重要的逻辑其实只有一句:好喝才是硬道理。

回头看看中国消费者这十年的变化:随着收入提升、消费升级,大家对“好喝”“顺口”有着更自信的判断,早就不再迷信“外国标准”。

可葡萄酒行业却依然停留在“我要你适应我”的阶段。结果,消费者用脚投票,葡萄酒市场一落千丈。

中国酒桌文化,白酒是绝对主角。这种文化背后,是白酒“烈、辣、难喝”的属性。

为了让大家“喝得下”,才发明出一整套劝酒、敬酒、拼酒的“规矩”,用场面和仪式感“包装”消费体验。

葡萄酒其实有自己的天然优势:颜值高、有果香,入口温和,适合轻松交流。

但中国葡萄酒行业偏偏选择了模仿白酒,硬要把自己塞进“应酬、排场、规矩”的酒桌场景。

大量国产葡萄酒定位“商务礼品”,包装高端大气上档次,喝法却复杂繁琐。

结果,葡萄酒本该“轻松社交”的场景被白酒化,反而“扬短避长”,失去了本来的吸引力。

当葡萄酒被捆绑进高压酒桌,年轻人自然敬而远之。日常聚会、朋友小聚、家庭晚餐,本该是葡萄酒大展拳脚的地方,却被行业自己放弃了。

酒桌越冷清,葡萄酒就越难进入大众视野,恶性循环就此形成。

先看咖啡:十年前,中国人均年咖啡消费量不到10杯,是典型“小众饮品”。

可短短几年,瑞幸用“9块9”的低价策略和“生椰拿铁”“丝绒拿铁”等甜口创新,硬是把咖啡变成了日常饮品。

最新数据,人均年饮二十几杯,甜口咖啡年销量数亿杯。

咖啡为什么能逆袭?本质上是“入乡随俗”。

不再坚持“正宗美式要苦要浓”,而是主动开发适合中国人口味的“甜口”“奶味”创新产品,把咖啡从“高级感”拉回到“顺口好喝”。

再看茶叶:曾几何时,喝茶被认为是“中老年专属”,年轻人嫌弃“太苦太闷”。

但奶茶店的崛起,加奶、加糖、加料,彻底打破了代际壁垒。

现在,奶茶店已成中国年轻人最爱社交场景之一,“茶”文化也实现了大众化、年轻化。

奶茶的成功秘诀,依旧是“入乡随俗”:不再拘泥于古法工艺和苦涩口感,而是根据消费者需求创新口味、场景和价格。

无论咖啡还是奶茶,它们成功的核心都在三个字:适配中国市场。

价格:瑞幸的“9块9”让咖啡变成日常消费品,奶茶的平均价格也在可承受区间。

口味:甜口、奶味、低苦涩,完全贴合中国人“顺口好喝”的心理预期。

场景:日常聚会、逛街、小资社交,远离高压、复杂的应酬场景。

对比葡萄酒,问题就很突出:价格贵、瓶装大、度数高,口味偏酸涩,场景又被人为“高端化”“应酬化”,完全脱离了主流消费需求。

行业还在“教育消费者”,可事实说明,消费者才是市场的“裁判”。

第一步,回归产品本质。根据中国消费者的反馈,葡萄酒未来必须做出“三大调整”:

甜度适中:不要再一味追求“单宁重”“高酸高涩”,而要适度调甜。

低度为主:适合轻松饮用,避免“上头”。

小瓶装:500ml甚至更小,喝不完不浪费,便于随手消费。

这才是真正“以消费者为中心”的产品创新。

葡萄酒行业要明白,“高级感”不是靠酸涩来撑场面。中国消费者已经不再盲目崇拜外国标准,而是更看重“好不好喝”。

只有行业放下“教育消费者”的优越感,真正以本地口味为导向,才能重新赢得市场。

葡萄酒本该是“轻松社交”的理想饮品,行业要主动淡化“商务应酬”“高端排场”的场景绑定。

把葡萄酒带回日常聚餐、朋友小聚、情侣约会、家庭晚餐等轻松场合。只有让葡萄酒成为“高频消费”的日常饮品,市场才有可能重回生机。

中国葡萄酒的“大溃败”,不是市场“没需求”,而是行业“没适应”。

咖啡、奶茶等外来饮品能在中国扎根,靠的不是“坚持原味”,而是主动创新、拥抱本土化。

葡萄酒要想翻盘,只有放下“洋标准”,走出“应酬酒桌”,葡萄酒才能重新焕发活力,成为中国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未来的中国葡萄酒,拼的不是谁更“高级”,而是谁更“好喝”。这是所有外来饮品在中国市场的通关密码。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夜读 | 真兄弟!从陌生到携手... 此刻,我正飞行在非洲的赤道上空。 脚下是水的世界。壮阔的刚果河和它的一众支流,在墨绿莽苍的林海间恣意...
紫牛头条|暗藏广告的AI内容,... 当你打开AI软件,询问“哪个品牌的扫地机器人性价比最高”“生成一个旅游攻略”......大概率会默认...
消费者提前半年买春节机票 被去... 到新西兰旅游的酒店预订好了,租车服务也提前预约了,可是机票却被退了。近日,来自上海的游女士很苦恼,她...
广汽埃安AION i60长沙上... 长沙晚报掌上长沙11月23日讯(全媒体记者 曹开阳)11月22日,广汽埃安AION i60在长沙上市...
原创 高... 高市早苗那边刚被中国教训一顿,转头就发现自家旅游经济要唱空城计了。谁能想到,中国文旅部一纸“暂勿赴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