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对皮蛋的感情挺复杂,一边嫌它“黑乎乎、臭烘烘”,一边又在稀饭碗边默默夹上一块。那种晶莹透亮的蛋白、微微流油的蛋黄,混着点葱花和酱油的味道,真让人上头。
可不知从什么时候起,网上传出一句话:“皮蛋是致癌的。”这话一出,爱吃皮蛋的人心里都凉了半截。可真相到底怎样,真有人因为吃皮蛋得癌吗?要搞清楚这个问题,得从皮蛋到底是个什么东西说起。
皮蛋不是坏蛋,它其实是用碱性物质让鸭蛋变性熟成的一种食品。传统的做法多用石灰、碱、稻壳和茶叶,把鸭蛋腌上个四十来天。期间蛋白和蛋黄里的蛋白质、脂肪、氨基酸会发生化学变化,于是就有了那种独特的口感和味道。
问题出在早期有些小作坊喜欢加铅盐来加快凝固速度,让皮蛋更快成形。铅嘛,大家都知道,是重金属,吃多了确实会在体内积累,对神经系统、肝肾功能都会造成损伤,严重的还会引起中毒。过去有专家检测过一些劣质皮蛋,铅含量每公斤能达到几十毫克,确实让人害怕。
但随着国家对食品安全标准的更新,这种情况早就大大改善了。现在市场上正规的皮蛋生产基本都用“无铅工艺”,主要是利用碱性物质和食用盐控制蛋白质凝固过程。
国家标准里也明确规定,铅含量必须低于每公斤一毫克,合格产品几乎不可能对人体造成慢性中毒。所以说,那句“皮蛋致癌”的说法其实是从“皮蛋含铅”错误地推出来的。只要来源正规,就没必要谈铅色变。
但是皮蛋也不是什么想吃多少就吃多少的东西。皮蛋属于高钠食品,每百克大约含有六百毫克以上的钠,这数字比普通鸡蛋高出五六倍。对本身血压就高的人来说,吃多了皮蛋可能让血压波动更明显,尤其在天气热或情绪紧张的时候更容易出现头晕、心悸。
医生普遍建议高血压患者每周别超过两个皮蛋,而且最好搭配清淡食物,比如稀饭、豆腐,而不是咸菜或腊肠那类重口味的搭配。
消化道负担加重
消化系统其实也不太喜欢皮蛋。它的碱性较强,会刺激胃酸分泌紊乱,尤其对胃炎、胃溃疡的人,吃完常会感觉胃里“顶得慌”。有些人还会觉得口里发苦,那其实是蛋白分解过程中产生的氨和硫化物刺激味觉的结果。
有研究表明,皮蛋中的碱性成分如果摄入过量,会让胃黏膜暂时性受损,长时间反复刺激就可能引起消化道炎症。也就是说,皮蛋不是毒药,但确实能让胃肠道吃点苦头。
再说点更细的事。皮蛋的蛋白质结构被碱破坏后,氨基酸虽然增加,但消化率反而下降了。正常鸡蛋的蛋白质吸收利用率能到九十七个百分点,而皮蛋大概在八十五左右。
对消化能力差的人,比如老年人或胃动力减弱的人,吃太多皮蛋可能会出现腹胀、反酸。尤其是空腹时吃,胃酸与皮蛋中的碱性物质反应,会产生更多的气体,肚子胀得不舒服。
也有营养学数据支持这种说法。中国营养学会在2023年的一份调查中发现,在受访的三千多名中老年人中,常吃皮蛋超过每周三次的人,出现胃部不适的比例约为两成,比不吃皮蛋的人高出约一倍。虽说这不是什么严重疾病,但说明皮蛋确实会给消化道带来负担。这点可不是危言耸听。
若食用劣质皮蛋,肝肾代谢会增添负担
不少人还关心一个问题:皮蛋到底会不会伤肝肾?从理论上说,如果吃的是合格产品,量也控制得当,对肝肾没什么影响。但若买到劣质皮蛋,尤其是含重金属的那种,就麻烦大了。
铅在体内主要通过肝脏代谢、肾脏排出。长期摄入哪怕是微量铅,也可能让肝酶水平升高、肾小管受损,轻的会乏力、恶心,重的可能出现贫血、神经损害。这方面在医学文献里早有数据支持。
北京某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曾检测过市售劣质皮蛋样本,其中铅含量最高的样本达每公斤七十毫克。若一个成年人每周吃两个这种皮蛋,一个月的铅摄入量可能达到世界卫生组织建议上限的三倍。可想而知,风险并非虚构。
血压波动加剧
血压方面的影响也有点被忽视。皮蛋的钠含量虽不像腊肉那样夸张,但它会让血压更不稳定。钠会促使体内水分潴留、增加血容量,使血管压力上升。而皮蛋这种腌制食品还会让口渴感变强,很多人吃完又去喝含糖饮料或啤酒,间接地增加了代谢负担。
长期这样吃,对心血管系统肯定不是好事。专家建议每天摄入的钠不超过两克,一枚皮蛋就能贡献接近三分之一。想象一下,早饭来两个皮蛋、午饭再来点酱菜,晚上吃碗泡面,这钠摄入量基本爆表。
还有一个容易被忽略的细节。皮蛋虽然保存期长,但存放不当也会产生亚硝酸盐。研究显示,皮蛋在高温潮湿环境下存放超过三十天,亚硝酸盐含量可能升高三倍以上。
这类化合物在胃酸作用下会形成亚硝胺,是已知的致癌物。所以,皮蛋不是天生“致癌”的,而是“放太久的皮蛋可能更危险”。这就像存放过久的腊肉、咸鱼一样,关键不在食物种类,而在保存方式。
说到这里,应该能明白那句“答案出乎意料”的意思。真正的问题不在皮蛋本身,而在吃的量、吃的方式、以及是否选择了合格的产品。
有人每天早餐都要来两个皮蛋,还喜欢配豆腐乳和咸菜,这样的吃法当然让身体吃不消。尤其是那些已经有高血压、慢性肾病的人,本来代谢能力就弱,再加上高钠、高碱的刺激,无疑是给身体添乱。
医生们其实从不反对吃皮蛋,只是提醒要适度。健康成年人每周吃两三次,问题不大。吃的时候最好搭配点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比如小米粥加点青菜,能帮助降低亚硝胺的生成。
别空腹吃,也别和高脂肪食物一起吃,能减少胃肠刺激。简单说,皮蛋不是洪水猛兽,它是传统食品的一部分,只是现代人吃得太随意。
现在再回头看“皮蛋致癌”这句话,也许更像是个误会。真正危险的是不合格产品和过量摄入。科学家们花了多年时间研究皮蛋的化学成分、制作工艺、人体反应,结论很清楚:无铅工艺的皮蛋对健康影响极小,只要合理饮食,不会导致癌症。所谓“易致癌”的传言,不过是把重金属污染和保存问题混为一谈。
很多老一辈人说皮蛋能“清热解毒”,这个说法其实没啥科学依据。皮蛋里虽然含有少量氨基酸和矿物质,但数量远不如普通鸡蛋。若真想补营养,还不如吃个水煮蛋实在。皮蛋的意义更多在于风味,而不是营养价值。现代人要学会理性吃,享受美味的同时也要懂点营养学。
食物从来没有绝对的“好”或“坏”,关键看吃的量。皮蛋的味道没问题,问题是人们常常忘记它也是腌制食品。适度地吃,它是餐桌上的小乐趣;贪嘴地吃,它就成了身体的负担。那种“常吃皮蛋必得癌”的说法,早该从朋友圈里消失了。科学一点地看,吃什么都离不开一个字——度。
健康这事,说到底不是戒掉皮蛋,而是懂得怎么吃、吃多少、吃什么样的皮蛋。真正能让身体出问题的,从来不是一两颗皮蛋,而是那些忽视食品安全、饮食平衡的生活习惯。了解一点科学常识,吃得开心又安心,才是聪明的选择。
参考文献:
[1]李志宏. 无铅皮蛋加工技术研究进展[J].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2023, 14(7): 2213-2219.
[2]王建国, 陈晓玲. 铅暴露与人体健康风险评估[J]. 中国公共卫生, 2022, 38(4): 505-509.
[3]刘燕, 赵立军. 腌制食品中亚硝酸盐变化规律及控制研究[J]. 食品科学, 2024, 45(6): 134-140.
[4]中国营养学会.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22.
[5]张慧. 钠摄入量与高血压关系的流行病学研究进展[J]. 临床心血管病杂志, 2023, 39(5): 411-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