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海鲜直接吃就很好吃,为什么古人却吃得很少,不拿海鲜当饭吃?
创始人
2025-11-21 22:42:52

您有没有想过,站在今天随便一个沿海城市的夜市里,烤生蚝、蒜蓉扇贝、清蒸海鱼那香味直往鼻子里钻,咱们现代人动动手指点个外卖,半小时后就能在家舒舒服服享用。

可回到几百上千年前,同样生活在海边的人,他们碗里怎么就见不着这么多海鲜花样呢?难道古人是嫌鱼虾螃蟹不好吃?

咱们得先掰扯清楚一个事儿,古人不是完全不吃海鲜。考古学家在不少沿海的古代遗址里,挖出过成堆成堆的贝壳,那堆积得像小山一样,专家管那叫“贝丘”。这说明老祖宗们确实没少捞贝类吃。

但问题在于,他们很难把海鲜当成日常三餐里稳定的一道菜,更别说像现在这样顿顿都能端上桌了。您想想那会儿可没有冰箱冰柜,打捞上来的海货,但凡耽搁几个时辰,味道可就变了。这第一道难关,就是“保鲜”。

古代渔民捕到了鱼,若是离市场或聚居地不远,趁活着鲜卖是最好。但一旦量多了,或者天气热了,麻烦就来了。他们也想了不少法子,比如用海水养着活鱼,或者把鱼用冰镇着。可制冰、存冰在古代是个成本挺高的事儿。

《周礼》里提到过,当时有专门管冰的官员,叫“凌人”,冬天采冰存到地窖里,等到夏天供给王室和贵族们使用。普通老百姓家里,哪能有这个条件和闲钱呢?所以大多数渔获,只能赶紧处理成鱼干、咸鱼。

像《齐民要术》这本古书里,就详细记了怎么制作鱼酱、干鱼的法子。做成咸鱼虽然能存得久,但那新鲜海货特有的鲜美滋味,也就大打折扣了。

这第二道难关,就是“运输”,俗话说“千里不贩籴”,意思是路途太远就不做贩卖粮食的生意了,因为运费可能比货本身还贵。海鲜这东西,比粮食还娇贵难运。在没有汽车、火车的年代,全靠人挑马拉,或者走水路船运。

从海边把鲜鱼运到内陆城市,那真是跟时间赛跑。唐朝时候,据说能给杨贵妃快马加鞭送新鲜荔枝,那已经是举国之力才能办的“特供”了。谁能为了几条鱼下这么大本钱?

所以除了住在海边的人,或者那些特别有钱有势的阶层(比如皇帝、大官)能偶尔尝到点进贡的珍稀海味,大多数内陆人一辈子吃的“海鲜”,恐怕主要还是那些易于保存和运输的咸鱼、虾干。

除了保鲜和运输,还有一层原因,跟古人的观念有点儿关系,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尤其是古代中国的中原地区,农业生产是绝对的根本。朝廷鼓励种田,看重的是能长久储存的粮食。

而渔业,在很多士大夫眼里,好像有点“不务正业”,不如种地来得稳定可靠。有些朝代甚至还会短时间地禁止百姓出海捕鱼,怕他们私下跟海外有联系,或者影响了农业生产。这样一来,海鲜的捕捞和贸易规模,自然就受到限制了。

古人面对大海,不是不想吃,而是条件实在不允许他们放开了吃。他们得费尽心思,才能把一小部分海洋的馈赠,以腌渍、晒干的形式保留下来。

一直等到科技大大进步,尤其是现代冷冻技术和高效运输网络发展起来以后,海鲜才终于能跨越山海,原汁原味地端上千家万户的餐桌,成了咱们现在习以为常的美食。

这么一想,能轻松吃到一口鲜甜的海味,还真是生活在现代的一种幸福呢,您说是不是?

图片来自网络侵联必删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南非开普敦:海角与大洋的奇幻邂... 南非的开普敦,坐落在非洲大陆的最南端,被广阔的大西洋和印度洋所环绕。它是南非的“母城”,不仅以其得天...
内蒙古旅行社口碑榜出炉!排名前... 内蒙古的秋天来得猝不及防,草原由绿转黄的速度快得让人措手不及。就在这个最适合旅行的季节,内蒙古旅行社...
大型驻场旅游演艺《梦幻彩云南》... 中新网昆明11月21日电 (记者 韩帅南)21日晚,大型驻场旅游演艺《梦幻彩云南》在云南省昆明市正式...
从“功能智能”到“体验情感化”... 11月20日,备受瞩目的“2025迈点文旅节暨最佳东方人才周”在杭州大会展中心1号馆盛大开幕。作为中...
休闲荣昌,驾起川渝联动的桥梁 11月20日下午,难得的冬日暖阳照耀,重庆荣昌人民广场人潮汹涌,热闹非凡。2025“爱尚重庆·川渝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