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今天学习施今墨临床惯用方,重点掌握理中汤、补中益气汤的配伍、主治及加减应用,领悟其辨证论治思路。
施今墨临床惯用方
施今墨(1881—1969),原名毓黔,字奖生,13岁时从其舅父,河南安阳的李可亭先生学医,认为西医的仪器设备有助于诊断明确,所以并不排斥西医。但他认为,西医在治疗方法上不如中医多样有效,故始终坚持中医的辨证论治。
施今墨先生遣方用药自成一路,其处方配伍精当,药品繁多,前后搭配无不相合,在中医学界其处方有“雍容华贵”的美誉。
施今墨先生临症多“数法并合”,如在运用补法时,着重调理肝、脾、肾之间的关系。他还善用调补脾胃法治疗糖尿病,将糖尿病辨为9个不同证型。认为在糖尿病的治疗中,健脾补气实为关键,并创制了黄芪伍山药、苍术配元参两组对药以降低血糖、尿糖。
施今墨先生仔细观察胃肠病的发病规律,归纳出“温、清、补、消、通、泻、涩、降、和、生”10种治疗方法。即寒宜温,热宜清,虚宜补,实宜消,痛宜通,腑实宜泻,肠滑宜涩,呕逆宜降,嘈杂宜和,津枯宜生。以上诸法,旨在察其阴阳,灵机应变。
施今墨先生临症常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即以病分证、循病求方、病证结合,处方用药不落俗套,既能用有常规,又善出奇制胜。
01
治脾胃病惯用理中汤
人参、干姜、白术、甘草。功用温中散寒,健脾助阳。
本方主治消化性溃疡,胃阳虚寒者,用附子理中汤加高良姜、厚朴、陈皮、砂仁、檀香、旋覆花、代赭石等,理气散寒,温中止痛。
对慢性胃炎、胃张力减弱、寒热错杂者,用理中汤合左金丸、枳术丸、二陈汤、平胃散,效中满分消丸治脘痞腹满、吞酸嘈杂等。可加麦芽、神曲消导,丹参、红花和血,薤白、玄明粉等导浊通便。制成散剂长期服用。
还可治疗慢性肠炎,泄泻腹痛,畏寒肢冷,用附子理中汤温阳散寒。寒湿加胃苓汤,肾虚合四神丸,间参以涩肠止泻、燥湿健脾之品。
慢性痢疾,大便脓血,里急后重,见脾阳不足者,有湿热积滞兼夹者,合白头翁汤、左金丸;肾虚合四神丸去肉豆蔻,加椿根皮、石榴皮、赤石脂、禹余粮等。
肠伤寒(湿温)重症,脾胃寒凝,虚热外浮,用附子理中汤、左金丸、二陈汤,加五味子、白芍等,先固本元,温脾胃,复津液,退虚热。
霍乱吐泻,烦渴肢冷,脉闭不出,用附子理中汤加减。方中用大山参、西洋参、五味子、远志益气强心生津,加桂枝、白芍、吴茱萸、黄连等调和阴阳寒热。
周围循环衰竭,神识不清,四肢厥冷,呼吸迫促,用四逆加人参汤合生脉散,加吴茱萸、远志。方中用山参、西洋参强心救逆。
阳虚头痛,四肢冷,头部痛剧,脉紧,属虚寒凝滞者,用附子理中汤加当归,理中扶阳。
月经过多,久漏不止,经色暗淡或紫黑,头晕短气,倦怠乏力,腰酸腹坠,脉沉迟,舌淡,属阳气虚不能摄守阴血者。用理中汤、黑地黄丸为主,合山茱萸、生地、熟地、升麻、荆芥穗、赤石脂、禹余粮等,温阳摄阴,健脾益肾。
学习和使用体会
程应旄说:“阳之动始于温,温气得而谷气运,谷气升而中气瞻,故名理中,实以燮理之功予中焦之阳。盖谓阳虚,即中阳失守。”
理中丸(人参汤)乃阳气虚寒、中阳失守之效方。阳虚则阴寒之邪凑之,中气失守,上不能摄口津,故喜唾涎沫;下不能固二阴,即久利下血,或月经淋漓。
用理中汤为主以守中益阳,合相应方药,不仅可疗久疾,而且可救急症,是治本之策。
本方之温中散寒,补益脾胃的作用,是一温补的方剂,适用于中焦虚寒所致之各种病证。以脉象沉细或迟缓,舌淡苔白滑,溲清便溏,畏寒肢冷为辨证要点。主要用于脾胃虚寒证。
02
补中益气汤临床妙用
黄芪、人参、白术、陈皮、当归、升麻、柴胡、甘草。功用补中升阳,益气健脾。
适用于胃下垂,脘腹痞满,身倦肢乏,消瘦,胃气虚、中气陷所致者,用本方合香砂六君子汤,或加荷叶、桔梗升清。
慢性肠炎或结肠炎,久泻便稀,或时夹黏液,重坠腹痛,食呆疲乏,甚而脱肛者,本方加苍术、白术、薏苡仁、血余炭。如便血则加荆芥穗、地榆、苍术、厚朴。兼有湿热可合葛根芩连汤。
子宫下垂(脱出)者,本方为主加枳实、枳壳、白蔹、卷柏、香附、胡芦巴等。
前列腺肥大、小便淋漓、尿频、溺时不适等,本方合五苓散、滋肾通关丸为主,加檀香、枳壳理气,枸杞子、菟丝子、肉苁蓉、杜仲、五味子补肾,石菖蒲、益智仁通心肾。
疝气阴囊偏坠,肿大胀痛,卧则还纳,属气陷者,本方加荔核、橘核、延胡索、川楝子、青皮、白芍。症减可用补中益气丸、茴香橘核丸后调。
脱肛,常与久痢、久泻、便血、便秘合并呈现。本方加荆芥穗、地榆,便秘加蚕沙、皂角子、肉苁蓉、火麻仁,便血加血余炭、椿皮炭、生薏苡仁、左金丸。
神经衰弱或贫血,见眩晕肢麻,失眠烦躁,食欲不振,大便溏薄,面萎肢乏,神疲气少,脉弱舌淡,可用本方合归脾汤,亦有合桂枝龙牡汤的。
肾结核尿血,腰酸软,少腹痛,尿频量少,乏力倦怠,头晕气短,脉虚细,补中益气汤合六味地黄丸。如兼湿热合萆薢分清饮。尿血加荆芥穗、阿胶、小蓟等。
表虚外感,阳虚自汗,心悸、气短、汗出、畏风、脉虚数者。外感用本方合桂枝汤,自汗合牡蛎散、龙骨、五味子、五倍子、浮小麦等。
学习和使用体会
本方为李东垣所创,在《内外伤辨惑论》《脾胃论》《兰室秘藏》三书中,多有相关类方。
如兼风湿加羌活、防风,火热加黄连、黄柏,阴虚加生地、麦冬,水气加茯苓、猪苓、泽泻等。
王旭高云:“补中益气汤原为外感中有内伤一种者设,所以补伤寒之未及,非(纯)补虚方······虽曰补气而非发汗,然实有不散而散之意。故于劳倦感寒或气虚痃疟及脾气下陷等证,则最所宜矣。”是属确当。
施今墨先生以本方为主,治各种肠胃病、泌尿生殖病、神经衰弱等,但必以升清降浊为依据,亦是用方之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