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山城烟火到全球飘香 重庆小面撬动千亿产业蓝海
创始人
2025-11-20 19:22:42

“嗡——”清晨的大渡口区小面产业园内,重庆井谷元食品科技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已一片繁忙。全自动面条生产线正匀速运转,经过和面、醒发、压延、切割等多道工序,一根根劲道的面条新鲜出炉;另一侧的调料灌装区,工人身着无菌工装,将精心熬制的油辣子、花椒酱精准注入包装袋,空气中弥漫着浓郁的麻辣鲜香。

重庆小面产业园。钟戈摄

从街头巷尾的梯坎小摊到标准化的现代化厂房,从本地人早餐桌上的标配到飘香全球的“中国味道”,重庆小面正经历着一场华丽蜕变。作为这场蜕变的核心承载地,大渡口区以工业化思维谋划、以产业链思维布局,让一碗小面不仅承载着山城的烟火气,更撬动起千亿级的产业蓝海,书写着地方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生动答卷。

文化为根:从市井烟火到城市图腾 筑牢产业发展灵魂

“老板,来二两小面!干溜,提黄,多放菜!”在重庆,这样的对话每天都在8.6万家小面门店里上演。据统计,重庆日均销售小面达1200万碗,几乎每三个重庆人就有一人每天至少食用一碗,这份深入骨髓的热爱,为小面产业发展筑牢了坚实根基。

重庆小面博览馆。任峰摄

重庆小面的故事,在大渡口区有着更为鲜活的演绎。走进位于建桥工业园育成中心的重庆小面博览馆,正生动复刻着明清时期巴渝汉子挑着扁担走街串巷卖面的场景——一头是炭炉,一头是面桶与调料罐,清脆的叫卖声穿越时空。交互屏幕上,从花椒的筛选到油辣子的炼制,民间调料制作的智慧被一一拆解。“这里是全国唯一以小面为主题的博览馆,成为展示小面文化的重要窗口。”博览馆负责人介绍道。

小面的文化基因,更融入了大渡口区的城市肌理。11月14日,在九宫庙步行街上,第五届重庆小面文化节的余温尚在,师傅们挥勺如舞的技艺展示、食客排起的长龙,让小面的香气与鼎沸的人声交织成最动人的城市烟火气。

2025重庆小面文化节上市民品尝重庆小面。任峰摄

“小面里藏着重庆人的性格,也装着山城的文化密码。”重庆市小面协会相关负责人表示,重庆小面看似简单,却能衍生出干溜、宽汤、提黄等十多种吃法,把重庆人对生活的讲究表达得淋漓尽致。为了让这份文化基因更好地赋能产业发展,大渡口区连续多年承办高规格小面文化节,精心打造“渝面侠”区域公用品牌,让小面从“街头小吃”升华为“城市名片”。

文化赋能下,小面与旅游、文创等产业的融合不断加深。在大渡口区的旅游集散点,包装精美的预包装小面成为游客必买的伴手礼;“小面文化研学游”线路,串联起博览馆、体验中心和老字号面馆,让游客在“吃、学、做、购”中全方位感受小面文化。

产业为骨:从“碗”到“盒”的跨越 构建全链发展生态

长期以来,重庆小面虽门店众多、受众广泛,但“夫妻店”“小作坊”式的经营模式,导致品牌分散、标准不一,“好吃带不走”成为制约产业壮大的最大瓶颈。“重庆每年有1亿过夜游客,堂食小面再好吃也无法伴随游客远行,这背后是巨大的市场空白。”业内人士的感叹,点出了小面产业升级的迫切需求。

率先嗅到商机的大渡口区,在2021年率先举起打造重庆小面产业基地的大旗,成立全市首个小面产业园,以“做一碗可以带走的重庆小面”为目标,开启了小面产业从“碗”到“盒”的工业化跨越。如今走进园区,井谷元、金牌干溜、辣来主义等一批知名企业星罗棋布,从原材料供应到生产包装,从研发设计到物流配送,一条完整的产业链已初具规模。

2025重庆小面文化节开幕式。钟戈摄

工业化转型,品质是核心。作为全市首家获得“重庆小面”食品生产许可证的企业,井谷元的研发故事颇具代表性。“北方消费者觉得重庆小面不够劲道,南方消费者又怕太辣,要兼顾地道风味和全国市场,必须在研发上下苦功。”井谷元食品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傅勇介绍,为了找到最佳的面条配方,企业团队用120多吨面粉做实验,通过调整面粉配比、优化醒发时间,最终研发出既保持重庆小面附味性又兼具劲道口感的半干面,推出的七款产品迅速成为市场爆款。

这样的技术攻关,在园区内并非个例。为破解产业发展的技术瓶颈,大渡口区牵线搭桥,推动园区与重庆市食品药品检测研究院、西南大学等科研院所建立深度合作,搭建起小面检测、研发公共服务平台。目前,平台已协助企业攻克预包装小面保鲜、调料风味稳定等10余项关键技术,更牵头制定发布了重庆小面团体标准、生产技术规范等10余项行业规范,覆盖从原材料采购到成品销售的全流程。

政策扶持为产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大渡口区制定专项奖扶政策,设立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为入驻企业提供场地补贴、研发奖励、融资贴息等一系列支持;建立投资绿色通道,让中小微企业实现“拎包入驻”“快速投产”。在第五届重庆小面文化节上,大渡口区更与四川航空、工商银行等达成合作,从航空销售渠道、金融信贷支持、线下零售拓展等维度,构建“产、销、服”一体化生态网络。

全链条布局带来了产业规模的几何级增长。数据显示,小面产业园已吸引80余个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入驻,培育出10亿级企业1家、5亿级企业3家,亿元以上企业5家。2025年,预计全产业营业收入将突破100亿元,实现了“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跨越式发展。

开放为翼:从山城味道到全球飘香 拓宽产业发展空间

重庆作为“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联结点的区位优势,为小面“走出去”提供了天然便利。大渡口区顺势而为,将小面产业纳入全区对外开放重点培育产业,依托国际物流枢纽优势,帮助企业打通海外销售渠道,累计销往泰国、新加坡、澳大利亚等30余个国家和地区,海外年销售额超4000万元。这一充满重庆大街小巷的味道,正在飘香全球大市场。

雍禾记包装生产线。任峰摄

“要让海外消费者接受重庆小面,不仅要保证味道地道,更要适应海外市场的需求。”重庆雍禾记食品有限公司负责人何浪的话,道出了小面“出海”的秘诀。为了打开美国市场,企业针对当地消费者口味,研发出微辣版辣子鸡风味小面,并成功取得FDA认证,顺利入驻开市客等高端卖场。

一碗重庆小面,承载着山城的烟火气与千滋百味,飘香全球市场。为此,大渡口区积极推动重庆小面“走出去”,组织参加亚欧博览会、东盟博览会等大型展销活动,将小面预包装产品打造成展示重庆文化的明信片和特色伴手礼。通过运用工业化理念与互联网思维,进一步提升重庆小面在国际上的知名度。

“力争到2027年,出口的重庆小面品牌超过30个,出口商品种类超百种,真正让重庆小面享誉全球!”重庆小面产业办相关负责人表示。

站在新的发展起点,重庆小面产业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重庆市商务委员会副主任彭和良表示,重庆小面全产业链年产值已突破560亿元,带动就业近50万人,正朝着“千亿IP品牌、万亿产业平台”的目标迈进。作为产业发展的核心承载地,大渡口区已绘就新的发展蓝图:到2027年,实现小面全产业营业收入突破500亿元,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龙头企业。

从街头巷尾的烟火气到千亿产业的大格局,从山城重庆的特色美食到飘香全球的文化名片,一碗重庆小面的蜕变,见证着地方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在大渡口区的引领下,这碗满载着山城情怀与开放活力的小面,必将在更广阔的舞台上书写更加精彩的篇章。(任峰)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把“酒”做成奶茶生意,成了?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作者:钱俊,原文标题:《4万开店,日均营收6千,把“酒”做成奶茶生意,成了?》...
滋补养生的家常菜谱推荐:完整指... 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健康养生已成为许多人追求的目标,而饮食便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滋补养生不仅仅是...
小雪节气居家养生法:艾灸这3个... 小雪节气是冬季的第二个节气,此时寒潮与冷空气频繁南下,气温骤降,自然界阳气潜藏,阴气渐盛。人体阳气也...
因酒瓶简陋被嫌弃的6款“光瓶酒... 在杯盏交错的热闹劲儿里,在烟火缭绕的人间,总有一缕酒香偷偷钻进鼻子。它不是什么琼浆玉液,也没用金樽盛...
澳大利亚大堡礁:探索世界上最美... 位于澳大利亚东北海岸的大堡礁(Great Barrier Reef),是地球上最壮观的海洋奇观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