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种名叫“奶皮子糖葫芦”的网红甜食在社交平台上爆火。山楂、奶皮子、脆糖壳的搭配,让不少人直呼“上头”,每天排长队购买。甚至有人连吃多天后,发现皮肤变得暗沉、松弛,到医院一查才发现,是糖分摄入超标导致的“糖化反应”。
所谓“糖化反应”,是指体内多余的糖分与蛋白质结合,形成“晚期糖基化终产物”(AGEs)。这些物质会破坏皮肤中的胶原蛋白,让皮肤失去弹性、出现细纹、变得粗糙暗黄,还可能导致血管硬化、动脉粥样硬化、白内障等健康问题。这种现象被形象地称为“糖化脸”。
事实上,这类甜食看似无害,但健康风险不容忽视。奶皮子糖葫芦的两大“隐形杀手”,就在于它的高糖和高脂。
首先是高糖。脆糖壳几乎全部由蔗糖熬制而成,一串糖葫芦的糖分,就可能接近成年人一天的推荐摄入上限(约50克)。如果再叠加奶茶、蛋糕等甜品,极易造成糖分超标。长期高糖饮食不仅会引发肥胖、龋齿,还可能诱发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
其次是高脂肪。奶皮子本身就是牛奶中脂肪凝结形成的产物,脂肪含量可高达50%以上。一些商家为追求更好的口感和卖相,还会添加淡奶油或炼乳,使热量进一步飙升。一串看似轻盈的糖葫芦,热量可能比一份米饭还高。
这种高糖高脂的甜食并非人人都适合。糖尿病患者、高血脂或肥胖人群应尽量避免;代谢综合征、心血管疾病患者也要谨慎食用。乳糖不耐受或对奶制品过敏的人群,更不宜食用含奶皮子的糖葫芦。如果真的很想尝鲜,也不要频繁吃。
建议普通健康人群可以偶尔吃一串,但每周最好不超过两次。吃甜食当天,应减少其他含糖饮料和点心的摄入,保持饮食平衡。
想要在享受甜味的同时守护健康,不妨参考三点建议:
一是控制频率和分量。别把糖葫芦当成日常零食,偶尔吃一串解馋即可;
二是调整整体饮食结构。吃了糖葫芦,当天就减少奶茶、蛋糕、含糖饮料等的摄入;
三是增加运动量。饭后快走、慢跑、力量训练都能帮助身体消耗糖分,减少糖化风险。
“糖化反应”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不会立刻显现,但随着时间推移,会让皮肤和血管同时“变老”。要想延缓衰老,最有效的办法不是护肤,而是管住嘴、迈开腿。
奶皮子糖葫芦的确好吃、好看、上镜,但再诱人的甜味,也抵不过健康的重要。吃甜要有度,别让“嘴上的快乐”变成“脸上的负担”。
【重要提醒:本文出于科普之目的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诊疗之依据,具体请就医并遵医嘱】
【来源: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金晖、南京市中医院 张彦亮】
【编辑:9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