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必须跟大伙儿聊个实在的,中国游客赴日脚步一慢,日本经济直接扛不住了!别看只是游客少了点,背后可是2.2万亿日元(超千亿人民币)的损失,GDP都得跟着缩水0.36%。
咱们游客可是日本旅游业的“消费顶梁柱”,人均花的钱比韩国、欧美游客多不少,从银座药妆店到北海道滑雪场,到处都靠咱们撑着。
更关键的是,不管是旅游还是贸易,日本对中国市场依赖度早就拉满了。
现在游客一减,民宿倒闭、店员裁员,连锁反应全来了。
作为常年关注国际经济的观察者,我只想说这才刚开始,日本想找替代市场没那么容易。
那这场风波到底会持续多久?日本经济又能靠啥破局?接着往下看就知道了!
在全球经济格局里,日本和中国的经济联系早就超越了普通贸易伙伴的范畴,形成了“旅游消费+产业贸易”的双重深度绑定。
这种绑定像毛细血管一样渗透到日本经济的方方面面,成了它没法轻易割舍的增长动力。
从旅游维度看,中国游客早不是访日外国游客里的“普通角色”,而是实打实的“消费引擎”。
日本观光厅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游客在日消费额高达1.73万亿日元,占外国游客在日总消费的近30%,这一数字相当于日本全年国防预算的1.2倍。
更值得关注的是中国游客的人均购买力,2025年二季度数据显示,中国游客人均在日消费32.4万日元(约合1.56万元人民币),分别是韩国游客的2.3倍、美国游客的1.7倍、东南亚游客的3.5倍。
这种超强消费力不是偶然,从2010年开始,中国游客的消费总额就远超韩国,稳居日本海外游客消费榜首,当时占比就达到23.3%,此后一直稳步攀升。
2025年1-9月,中国大陆赴日游客约530万人次,占日本外国游客总量的24%左右,虽说人次排第二,但消费额占比已飙升至35%,妥妥成了日本旅游业最核心的收入来源。
再看贸易层面,绑定更是深刻。
公开数据显示,中国是日本最大贸易伙伴、第二大出口对象国和最大进口来源国,2024年中日贸易总额达3083亿美元,其中中国对日进口额1562.5亿美元,出口额1520.1亿美元,双方贸易规模庞大且收支趋于平衡。
这种往来不是简单的商品交换,而是深度嵌入彼此产业链的共生关系,日本的汽车零部件、电子产品核心组件要靠中国市场消化。
中国市场的稳定需求又支撑着日本制造业的产能运转,与此同时,日本的农产品、化工原料等基础物资也大量进入中国市场,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产业格局。
更关键的是,这种双重绑定还有着难以替代的天然优势。
中日地理邻近,飞行时间短、交通成本低,不管是游客往来还是货物运输都很便利,中国庞大的人口基数和持续提升的消费能力,形成了稳定又庞大的需求市场。
这是其他国家比不了的,而日本在高端制造、旅游服务等领域的供给能力,又刚好和中国市场的需求精准匹配。
多重因素叠加下,中国市场成了日本经济版图里无可替代的存在,也为后续的依赖危机埋下了伏笔。
中国游客赴日意愿下降,最先受冲击的就是那些高度依赖中国消费的终端产业。
从东京繁华的商圈到京都的古老街巷,从北海道的滑雪度假村到冲绳的海滨民宿,曾经被中国游客撑起的消费场景,如今正集体经历前所未有的“寒冬”。
东京银座作为日本高端消费的代名词,早就习惯了中国游客的身影。
这里的药妆店、奢侈品专柜常年配备中文导购,支付终端支持微信、支付宝等中国主流支付方式,不少商家还专门推出了针对中国游客的退税绿色通道。
但现在,银座多家药妆店的导购开始闲着发呆,部分门店的中国游客专用收银台缩减了一半,货架上曾经热销的面膜、保健品也出现了明显库存积压。
大阪心斋桥的免税商场处境也差不多,这家以“一站式购物”闻名的商圈,以前中国游客的客单价是欧美游客的2倍,如今客流量骤减,部分店铺月销售额下降40%以上,只能靠打折促销清理库存。
除了核心商圈,小众消费场景的冲击更剧烈。
京都作为日本传统文化旅游的核心目的地,许多主打“中式定制”的日式伴手礼工坊,以前70%的订单都来自中国游客,这些工坊还专门设计符合中国审美偏好的包装和产品组合。
可现在订单量断崖式下滑,部分小工坊已经面临停工风险。
北海道的高端滑雪度假村更是雪上加霜,2024年冬季中国游客占比就达到45%,2025年旅游业协会原本预估能突破50%,有望创造1.2万亿日元的旺季消费纪录,可随着中国游客减少,度假村预订量直接腰斩,不少高端民宿12月的订单取消率超过60%。
民宿行业的危机尤其典型。
日本民宿业在2018年《住宅宿泊事业法》实施后迎来爆发式增长,许可申请件数突破2万件,其中大量房源集中在东京、大阪、京都等旅游热点城市,而且70%的客户都是外国人,中国游客更是核心客群。
如今,中国游客的退订潮让民宿业遭受重创,在专门发布转让信息的日本网站TRANBI上,民宿转让件数短期内增至原来的6倍,转让理由大多是“订单骤减,现金流断裂”。
大阪一位拥有多套民宿的经营者透露,从10月下旬开始,订单取消就接连不断,现在基本处于零预约状态,只能考虑出售房源止损。
这些看似孤立的产业困境,其实是日本旅游生态链的连锁反应。
中国游客的消费需求早就渗透到日本旅游业的各个环节,从前端的交通、住宿,到中端的购物、餐饮,再到后端的旅游演艺、伴手礼生产,形成了一个庞大的产业生态。
核心消费群体一减少,整个生态链就面临“多米诺骨牌式”的崩塌,而这还仅仅是这场经济震动的开始。
中国游客减少带来的冲击,绝不止终端消费市场冷清这么简单,还在往日本经济的深层蔓延。
野村综合研究所研究员木内登英11月16日直言,要是未来一年访日中国游客大幅减少,日本经济损失将达2.2万亿日元,约合1011.6亿元人民币。
这一数字相当于日本一座中小型城市全年的经济总量,同时还会拉低日本全年实际GDP0.36个百分点。
对于潜在年增长率仅为0.6%的日本经济来说,这一冲击超过全年增长率的一半,无疑是雪上加霜。
就业市场首当其冲受到影响。
日本观光厅测算显示,每减少100万中国游客,就会影响日本国内约2.3万个就业岗位。
而中国游客直接和间接为日本创造了约60万个就业岗位,涵盖机场免税店店员、中文导购、民宿管家、旅游大巴司机、翻译等多个群体。
如今,这些岗位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威胁,大阪心斋桥的药妆店开始缩减临时工数量,京都的民宿管家被大量裁员,北海道滑雪度假村的中文教练订单锐减,不少从业者不得不重新寻找生计。
对于那些以旅游业为支柱产业的地区来说,就业市场的动荡还可能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进一步加剧经济压力。
中小企业的生存危机也更为严峻。
日本旅游业及相关产业中,中小企业占比超过80%,这些企业规模小、抗风险能力弱,对中国游客的依赖度也更高。
以西关地区的伴手礼工厂为例,许多小工厂专门为中国游客生产定制化产品,没有其他稳定的销售渠道,现在订单量骤减,原材料积压、资金周转困难,不少工厂已经处于停产边缘。
日本经济新闻报道称,关西地区已有超过10%的旅游相关中小企业表示,要是这种情况持续到明年一季度,就会面临破产风险。
产业链的传导效应也在逐步显现。
旅游消费减少,直接影响零售、餐饮、住宿等行业的营收,进而导致这些行业减少对上游供应商的采购。
这种产业链传导,让原本局限于旅游领域的危机,开始向制造业、农业等多个领域扩散,形成“消费退潮—营收下滑—采购缩减—生产收缩”的恶性循环。
更值得警惕的是,这种危机还可能影响日本的整体经济信心。
在出口增长乏力、国内消费疲软的背景下,旅游业原本是日本经济的重要增长点,现在这一增长点面临停滞,可能会导致企业投资意愿下降、消费者信心不足,进一步抑制经济活力。
日本政府相关官员也坦言,当前日本经济正处于“十字路口”,要是旅游消费持续低迷,可能会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让原本就复苏乏力的经济雪上加霜。
这场由中国游客减少引发的经济震动,本质上是日本经济过度依赖单一市场的必然结果。
它不仅给日本经济带来短期损失,更敲响了产业结构调整的警钟。
对于日本而言,如何在保持与中国市场合作的同时,降低依赖风险、寻找新的增长动力,将是未来长期面临的课题。
而这场危机也让我们看清,在全球经济相互依存的今天,任何国家的经济发展都不能过度依赖单一市场,构建多元化的市场格局、增强产业抗风险能力,才是实现经济稳定发展的根本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