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 | 乌其多
审校 | Cloud
众所周知,吃肯德基、麦当劳的一大快落,就在于成功多薅一包番茄酱(不是)。
然而番茄酱到底应该挤在哪,也确实是个棘手问题。
挤餐盘空白处者有之、挤各种包装物上者有之、直接糊食物上者有之、自备酱碟的优雅选手有之、干脆全倒嘴里的狂野选手亦有之。
无论挤哪,那都是你的番茄酱自由。
亿点点自由奔放的番茄酱瓶设计 图源:bokete.jp
但是,“挤在小票上”是毫无疑问、没得商量的禁区!别说吃了,甚至小票上的番茄酱沾到手上,都强烈建议你立刻、马上、洗手!
小票会使男“变女”、女“变男”?!
也许你刷到过类似这样的视频:
视频源:instagram
内容是:大部分外卖单据、超市小票、银行票据会使用热敏纸,热敏纸里的显色剂一般使用双酚A/BPA,这种物质是能透过皮肤进入人体内部的,尤其是高温、湿润、油腻的情况下,双酚A从纸张迁移到皮肤上的速度会显著加快。接触多了会影响到生育能力,增加癌症风险等。
也许你会选择一笑置之,顺便内心骂一句:呵呵营销号,又在脱离剂量谈毒性了,纯耍流氓不是。然后放心大胆地继续用各种超市小票、电影票做手账,或者把番茄酱挤在小票上,自觉干净又卫生。
日本主妇做的家用手账,里面有大量购物小票
图源:megumimoney
但实际上,有关双酚A的研究相当多。截至 2025 年,PubMed 列出了超过 19,000 篇关于该主题的科学期刊论文。而今年10月1日,就有一篇让人颇为震撼的文章发表在《自然—通讯医学》Nature Communications Medicine上。
图源:Communications Medicine
这个长得要命的标题大白话意思是:
在发育早期,即使接触到很少量的双酚A,也会在以后的生命中,大规模地扰乱基因的正常工作模式,导致性别干扰效应。也就是说,让雄性产生大量雌性激素,变得更“女”,让雌性身体产生大量雄性激素,变得更“男”,并且这种性别“错位”是永久性的、forever!
好消息:主要是动物实验
坏消息:和人类相似度挺高
先来看看这个研究结果是怎么来的:
研究人员让怀孕的母鼠通过饮用水接触两种剂量的双酚A:一种是每天每公斤体重0.5微克(和我们人类日常平均接触量差不多),另一种是每天每公斤体重50微克,是前者的100倍(这在2015年时被认为是安全剂量)。
通过母体血液循环,还在子宫里的子鼠会接触到双酚A。研究证明,无论接触到的双酚A剂量高低,这些子鼠的骨髓基因和血液代谢都发生了显著变化。
雌性中,79%-88%的这类基因向雄性对照的表达水平调控(雄性化);86%-89%的雄性则雌性化。也就是说,雌鼠的基因活动模式变得像正常雄鼠,而雄鼠变得像正常雌鼠。而且,这并非暂时现象,而是像一把‘分子锁’,是固定下来的终身性改变,完全杜绝了改回来的可能。
图源:论文截图
如果你觉得这毕竟是动物实验,离人体实验十万八千里的,那可能稍微有点乐观了:
研究团队将大鼠的血液代谢数据,与一个包含2342 名瑞典人的数据库做对比,发现实验鼠的血液代谢谱与人类代谢综合征(MetS)显著重叠,八个参数中有六个非常吻合。
论文中指出,在雄性大鼠中检测到的变化,有87% 与人类MetS的特征性变化重叠;在雌性大鼠中,这一比例也达到83%——MetS不是单一疾病,而是一系列健康状况的集合,这些状况同时出现会显著增加患2型糖尿病、心脏病和中风的风险。
这项关联性研究表明:双酚A在老鼠身上触发的分子路径,很可能在人类身上也同样存在并被激活。更关键的是,这种损伤从胎儿期就已埋下伏笔:双酚A能穿透胎盘屏障,干扰很多发育关键基因的表达。
一项有关双酚A穿透母鼠胎盘屏障的研究 图源:pmc.ncbi
小票为啥非用双酚A,不用不行吗?
双酚A(Bisphenol A,也可以简称BPA),分子式为C15H16O2,是一种无色、可溶于大多数常见有机溶剂的化合物。
作为一种公认的典型内分泌干扰物质,早在将近一个世纪前,英国生物化学家爱德华·查尔斯·多兹就测试了双酚A作为人造雌激素的作用。不过由于当时效果并不明显,所以没有被用于药物。
而现在,通过苯酚和丙酮的缩合反应,双酚 A可以实现大规模、低成本的工业生产,主要用途是用于制造各种塑料。例如可见于罐头食品和饮料的包装、奶瓶、水瓶、牙齿填充物所用的密封胶、眼镜片以及其他数百种日用品的制造过程中。是世界上生产量最大的化学品之一。
双酚A最常见的用途是制造塑料 图源:hope4cancer
除此之外,双酚A的分子结构中含有羟基基团,使其在某些反应中表现出一定的酸性,并且能够在某些情况下作为电子受体。正是这个特性,它被用于热敏纸表面的显色剂——双酚A在受热熔化后,能够有效地触发无色染料发生显色反应,从而实现文字、图案或数据的打印。
虽然科学界对双酚A低剂量效应的讨论仍在继续,但2023年4月,欧洲食品安全局(EFSA)发布了有关双酚A的最新科学意见,认为在饮食中接触双酚A是不安全的,将每日可耐受摄入量调整为每天每公斤体重0.2纳克(1纳克=1/1000微克),这比2015年的评估意见骤降了2.5万倍!这个惊人的倍数反映了科学界对双酚A毒性的新认知。
而到了今年,EFSA更是通过了新法规,明确禁止在食品接触材料中使用双酚A。
图源:中国化工信息杂志
说到这,你可能就忍不住发问,既然双酚A这么不好,小票为啥非要用它,咱们不用不就行了?从源头解决问题不行吗?
答案是:目前还很难。
能替代双酚A充当显色剂的,主要是双酚S(BPS)、双酚F(BPF),但这些替代品的生产方式与双酚A/BPA 类似,它们对雌激素受体的激活能力与双酚A相当,部分还会抑制线粒体功能、诱发神经毒性。而且比起双酚A,更难被人体代谢排出——也就是说,都是一丘之貉。
现在虽然也出现一些不含双酚A、双酚S的无酚类热敏纸,但其安全性依然需要进一步确认
图源:sonofax.com
所以番茄酱到底应该挤哪里?
双酚A的危害藏在日积月累的接触里,既然目前暂无办法从源头杜绝,我们只能尽量减少接触用以防护:包括选食物容器尽量用玻璃材质、不要接触购物小票(尤其是湿手或者高温情况下)等。
如果你的工作就是每天必须接触大量小票的收银员、外卖员,记得一定一定要戴好手套严防死守。
回到最初的问题,既然番茄酱挤在小票上非常不安全,那挤在餐盘垫纸上可以吗?会不会也存在双酚A的问题?
垫在食物下面的那张纸和打印小票的“热敏纸”是完全不同的材质。这些纸通常是普通的食品级牛皮纸或淋膜纸,不需要像小票那样通过加热来显字,因此通常不含有双酚A/双酚S热敏涂层。
所以,把番茄酱挤在餐盘垫纸上,比挤小票上安全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