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滚动播报
(来源:上观新闻)
在上海,纵贯全年的文化事件正在成为丈量这座城市时间流变的特殊“节气”——“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和春天一起到来,上海国际电影节和上海国际艺术品交易周上海国际文学周的气氛比炎热更热烈,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见证这座城市吸引的全球演艺资源如金秋的丰饶。
世界看中国,中国看上海,上海以文化的引力聚世界来客,这座人文之城是全球文化的交流平台和竞技场,来自各国的艺术家、作家、学者和文化人在这里沉浸式地和中国文化产生交集。本报“爱艺术,爱上海”系列报道第三季,持续见证海外名家、大家与中国同行的专业交流,以及因此生发和上海城市文化的情感交融,当他们面对本报镜头说出“爱艺术,爱上海”,这不仅在国际传播场输出闪光的上海文化名片,也意味着上海和中国正以积极的姿态参与到全球文化进行时的交流中。
艺术家和上海市井烟火的文艺交集
在春天,芬兰萨翁林纳歌剧节艺术总监维勒·马特维耶夫受邀执棒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的闭幕演出、威尔第歌剧《茶花女》,当他看到上音歌剧院周围盛开的海棠和樱花,感叹上海的文化氛围就像春日绚烂的繁花。忙里偷闲的休息日,他在《茶花女》女主角顾文梦和上海音乐学院学生的陪同下,参观上音近邻的上海交响音乐博物馆和聂耳铜像。尽管这只是他第二次来上海任客席指挥,他主动向中国同行了解中国近代音乐和作曲家,聆听上海音乐学院院长廖昌永演唱中国歌曲,他被中国音乐的多样性打动。在上海音乐学院校内的“音乐城堡”里,他看到中国当代歌剧的剧照,直言很有兴趣深入了解中国民族歌剧,考虑为了更好地理解中国音乐的歌唱性而学习中文。
马特维耶夫不把上海之行当作“到此一游”的匆忙行程,他真诚地渴望在专业主义的层面和中国艺术、中国同行产生有深度的交流与合作。他不是个案。
今年深秋,意大利GOB陶笛七重奏乐团在进博会期间访问上海,乐团在演出之余,访问自得琴社,乐团成员瓦伦蒂娜·努迪现场学习古琴弹奏指法,分享她的感受:“陶笛音色明亮,古琴柔和细腻,指法和演奏方式差异很大,但它们都承载着深厚的传统,这种对话非常动人。”
还有更多的艺术家期待着和上海的市井烟火产生文艺交集。匈牙利导演巴林特·茨姆勒因首部长片《课业启示录》入围上海国际电影节“一带一路电影周”,他和国际影人一起游历新场古镇,坐在古色古香的茶楼里听一曲评弹《茉莉花》,这给他打开了一扇窥看江南文化的窗。
他并不把这次初夏时节的旅程当作游历“东方文化的主题乐园”,他被上海城市不同角落古今平行的多元景观所吸引,他说:“我喜欢这座大城市的整体氛围,想尽可能多地看看上海的不同模样。我的电影放映散场后,观众在影城外拉着我聊天,我们之间关于青春、成长和生活的共鸣,跨越了语言和文化的差异。这让我更迷恋上海的市井,留恋时不时听到的上海话,我渴望透过沿街的窗户,看到这里人们的日常,我希望有一天能拍一部电影关于此地的生活和此地的人。”
意大利音乐剧演员吉安·马可·夏雷是真正有了“上海生活”经验的外国艺术家,他从频繁地来参演音乐剧、开演唱会、上春晚,直到驻场主演《麦克白夫人》,他面对剧场外的一弯浦江,直接地说出:“上海是我的第二个家。”他喜欢在返场时用中文演唱《夜上海》,因为:“这首歌唱出我对上海的感受,这里允许各种各样的事物碰撞、融合,产生无穷的创造力,仿佛置身于世界中心。”
开放环境中的文艺复兴
来自巴黎的奥赛博物馆主席学术顾问斯特凡纳·盖冈在浦东美术馆为奥赛在中国举办的最大规模展览布展时,他很多次走过浦美的景观长廊,隔着大片的落地玻璃,看到蜿蜒的黄浦江和对岸的外滩建筑群。
因为工作日程紧张,他遗憾自己没能有更多时间和机会去了解美术馆和博物馆之外的上海,然而,他和上海的联结感产生在形而上的精神层面:“我喜欢中国艺术,浦东美术馆的展陈给我很深的印象。上海的同行们非常专业,他们的布展思路让奥赛的画作产生和本地文化对话,也因此赋予了这些画作更多的可能性。我在这个展陈空间里看到跨文化对话的可能性,这里的公众热爱法国艺术,在法国同样有很多人热爱中国艺术,我想,浦美这样的展览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彼此。”
“爱艺术,爱上海”的镜头记录的众人中,托宾是很特殊的一位,不仅因为他是公认文学成就极高的作家,更重要的是,他是真正与上海有着很深渊源的创作者——他曾在2009年、2011年、2012年和2015年四度来到中国。
阔别中国十年的他重返上海时,第一场文学活动被安排在容纳700人的剧场里,当晚700张票售罄。70岁的作家面对台下年龄跨度从20岁到40岁的读者,说了一段感人且振奋人心的话:“自从我在16年前第一次来到上海,我见证了中国新一代的读者、出版人、文学编辑和评论家成长起来。欧美的人们热衷于谈论中国的经济发展和古老历史,而我要说,我在中国看到开放的环境里文艺复兴。”托宾的有感而发,验证着突破“古今中西之争”束缚的多元文化汇聚成共同文化,在交流互鉴中写出丰富篇章,开放包容是上海以及中国文化发展的活力。
奥赛博物馆主席西尔万·阿米克为“缔造现代:来自巴黎奥赛博物馆的艺术瑰宝”展览在浦东美术馆启幕时,他特别强调展览标题的“缔造现代”:“现代是复数的概念,通向现代和未来的道路不止一条。”这是他从艺术史总结的经验,也是他在上海看到的现实,他面对本报的镜头,说出他的憧憬:上海是一座特殊的城市,它正在展现出一种超强的能力,那是能把握未来、把握命运的能力。
原标题:《爱艺术爱上海(第三季)|世界看上海:这里的文化把握未来》
栏目主编:邢晓芳
来源:作者:文汇报 柳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