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陆弃
要不是视频摆在那儿,谁能想到,在庐山这种被无数人奉为文化圣地的地方,会上演三名境外游客“泡澡戏水”的奇景。他们在石门涧的“爱池”里扭来扭去,动作那叫一个放飞,仿佛自己不是在景区,而是在自家后院。而岸边那块“禁止下水”的警告牌,被他们当成装饰品一样无视得干干净净。更离谱的是,还有人把救生圈当作玩具随便玩,顺手把香皂盒丢在现场,留下一股浓浓的“我就是来挑战底线”的味道。
要说现在的旅游环境,总有人爱拿“文化差异”当挡箭牌。可文化差异能解释随意脱衣洗澡吗,能解释对警示牌视而不见吗,能解释把救生设备当玩具吗。换谁看了都得迷糊,怎么在自己的国家像模像样地守规矩,一来到别人地盘就仿佛开启了无敌模式,规则一键蒸发。难道是庐山的山泉水能激活某种特殊体质,让人瞬间自由过头。恐怕不是,是他们压根没把这个地方当回事。
当初拍视频的游客只是随手记录,可能也没想到,这几位境外游客用一场景区澡堂秀,直接激怒了大半个互联网。评论里一句句控诉,让人看得火气直线上升。大家不是小题大做,而是太清楚这种行为背后的意义。游客可以热情,可以放松,但不能如此肆意。更何况这是景区明确禁止下水的区域,水深情况复杂,岩石湿滑,曾有游客事故发生。规则不是为了限制自由,而是为了冤枉命不要丢。
景区的回应倒是来得很快,说在加强规范管理、提升服务水平、强化巡查机制,并对管理疏漏深表歉意。这话听着挺诚恳,只是让人隐隐感到一种熟悉。很多地方出事之后,都爱说“我们将加强管理”。但游客们心里最清楚,有些问题不是加强不加强,而是有没有真正把管理当回事。巡查不是贴在公告栏上的口号,而是需要脚步走到现场的执行力。如果早一步发现这三位游客的奇怪行为,事情早就被拦下。
但我们也知道,景区管理确实难。山高路深,游客多,工作人员不可能无处不在。可问题在于,为什么违规者往往不是看不见,而是看见了也不理,他们甚至乐此不疲地拍照录像,生怕别人不知道自己在“做坏事”。在这种氛围下,管理再努力,也总有人一副“你管不着我”的姿态。如果再加上一些游客“我就看看,不下水”的侥幸心理,那真是效果一秒归零。
更何况这次的主角还是境外游客。这个身份让事件的火药味又多了一层。不是因为他们是外国人就天然欠骂,而是因为许多中国游客出国的时候,哪怕只是站在草坪边上,都担心踩坏别人家的草,都怕被说“不文明”。可到了我们这儿,有些外国人却格外放肆,仿佛他们不是来旅游,而是来测试底线。规则面前,身份不该成为特权。文明旅游本应是通用的语言,可在他们身上,却像是断了线。
网友们的愤怒很大一部分来自这份不对等。为什么我们尊重别人家的规则,他们却觉得可以肆意破坏我们的秩序。如果每次遇到这种事,景区都是一味道歉和加强管理,而违规者除了挠挠头就结束,那景区规则就会变成笑话。规则不处罚,就等于默认;默认一次,就会有下一次。哪怕是外国朋友,也不能把规定当作摆设。境外游客不是破例的对象,而是同样需要做好文明榜样的群体。
当然,也不能把问题全部落在境外游客头上。国内的景区规则也该更硬气一些,不要只是靠文明宣传,而要有实打实的处罚。违反规定下水,不仅要劝阻,更应该视情况罚款或者拉黑进入记录。规则要是没有痛感,那就永远停留在纸上。尤其是这类容易引发事故、破坏生态的行为,更需要亮起红灯。文明旅游不是靠游客自觉,而是靠规则站得住脚。
其实,中国游客并非不欢迎外国人来这里欣赏山水,我们的旅游业一直很包容,也很期待多元文化交流。但前提是尊重。你可以赞叹庐山的美,可以拍照、写明信片、记录旅程,但你不能把景区当澡堂,把救生圈当玩具,把禁止标志当空气。这不是文化差异,而是文明底线。尊重不是装出来的,而是在山清水秀之间,你愿不愿意遵从当地最基本的规则。
这次事件的热度不是因为事情本身,而是因为它像一根针,扎在所有人敏感的地方。我们希望景区美丽,也希望规则长久。我们欢迎游客,也希望他们懂得克制。如果一个景区的规则只能靠游客自觉,那它永远都会在事故边缘徘徊。管理可以温柔,但规则必须坚定。文明可以包容,但违规必须限制。
当那三名境外游客被拍下来的一刻,他们可能从未想到一场旅程会让自己成为舆论焦点。但也许,正是这次曝光,让更多人意识到,文明旅游不是一句口号,而是每一个行为,每一条规则,每一次选择。景区在努力提高管理,也希望游客能配合。所有美景都值得温柔以待,但温柔并不代表任人放肆。
庐山的水依旧清,石门涧依旧俊,山风吹过的声音依旧纯净。唯一希望变得更清晰的,是那些被轻易忽视的规则。它们不是用来束缚谁,而是保护所有人。如果每位游客都愿意尊重这片山林,那么无论来自哪里,都能成为美景的一部分,而不是画面里的刺眼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