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江西人称霸烘焙界!网红店全倒,他们却开遍商场,仅凭3个笨办法
创始人
2025-11-15 19:23:36

当网红品牌靠流量昙花一现时。

江西老表却靠着“亲带亲”的抱团、政府实打实的托底、对手艺死磕的笨功夫。

把不起眼的面包做成了年产值超700亿的产业帝国。

他们不追风口,只守本分。不玩概念,只磨产品。

正是这些看似“笨”的办法,让江西烘焙在大浪淘沙后,成了真正站得住、走得远的行业标杆。

大家好,小汉这篇观察,就来拆解江西人如何在烘焙红海中逆势崛起。

这两年,新中式烘焙赛道起起落落。

曾经排队几小时的网红品牌有的裁员收缩,有的悄然闭店,热潮退去后留下一片狼藉。

但有一群人却始终稳坐钓鱼台,不管市场风向怎么变,他们开的店总能在商场里占据核心位置。

街边巷尾也随处可见他们的身影—这群人就是江西人。

不产小麦的江西,硬是靠着一股韧劲在烘焙界闯出了半壁江山。

资溪一个县就有近4万人在外做面包,开出16000多家门店,年创产值超300亿。

鹰潭的10万“果子大军”更是把店开遍全国,年产值突破400亿。

鲍师傅、泸溪河、詹记这些国民级烘焙品牌,创始人全是江西老表。

他们没有花哨的营销套路,也不依赖资本炒作。

仅凭三个看似“笨拙”的办法,就从街头小店做到了全国连锁,甚至走向世界。

亲带亲,带出产业集群

江西烘焙产业的起点,源于两个退伍老兵的偶然尝试

1987年,抚州资溪的张协旺和洪涛从部队退伍。

凭着在部队学到的烘焙手艺,在鹰潭开了资溪人的第一家面包店。

没想到第一年就赚了3万多,在那个万元户都稀罕的年代,这个消息很快传遍了乡里乡亲。

看到两人靠做面包致富,不少老乡都来上门学艺。

张协旺和洪涛没有藏私,老乡来学艺。

他们不光管吃管住,还把做面包的手艺毫无保留地教给大家,甚至帮着找店面、凑本钱。

最多的时候,三四十平米的小店里挤了十几个学徒。

就这么靠着“老带新、新带更新”,越来越多的资溪人走出大山,把面包店开向了全国。

这种帮扶不是一时兴起,而是成了刻在江西烘焙人骨子里的传统。

只要是老乡,哪怕素不相识,说句方言就能获得技术指导或资金支持。

张协旺的日记本里曾记录着借出去的200多万元设备款和借资。

他从不怕老乡失信,因为“亲帮亲、邻带邻的团结才是立足根本”。

这种“亲带亲、邻带邻”的模式,成了江西烘焙产业扩张的核心密码。

鹰潭的彭林元做桃酥起家,赚到钱后也毫无保留地传授技术,还借钱给年轻人开店。

带动当地冒出了“宫廷糕点铺”“泸溪河”等十几个品牌。

鲍师傅的创始人鲍才胜,父母就是张协旺的第一批徒弟。

从小在面包房里帮工,耳濡目染学会了手艺。

泸溪河创始人黄进15岁就跟着张协旺当学徒,17岁就揣着800块钱开出了自己的第一家店。

没有复杂的加盟体系,也没有严格的门槛限制。

这种抱团发展的模式,让江西烘焙人像蒲公英一样散落到全国各地。

从北到黑龙江,南到海南,西到新疆,1000多个城镇里都能看到他们的身影。

甚至还把店开到了俄罗斯缅甸越南等国,真正实现了“哪里有烘焙市场,哪里就有江西人”。

政府托底,不搞昙花一现

如果说“亲带亲”让江西烘焙产业有了初始动力。

那政府的精准扶持,就是让这个产业长盛不衰的关键。

江西的政府没有搞花里胡哨的政策,是从产业发展的实际需求出发,一步步为烘焙人铺路搭桥。

早在2001年,资溪县就成立了全国第一家县级面包行业协会

后来还专门设立了面包产业发展办公室,甚至推出了“面包贷”。

只要想出去开面包店,走正常程序就能贷到启动资金。

当年不少资溪人就是靠着这笔贷款迈出了创业第一步。

对于在外打拼的江西烘焙人来说,家乡的政府就是坚强后盾。

遇到法律纠纷、经营困难,通过行业协会就能得到援助,从工商维权到技术支持,全方位保驾护航。

鹰潭也不甘落后,围绕烘焙产业实施“五项行动”,整合资源建设产业园区。

让原材料供应、包装设计、物流配送等配套服务都能在园区内搞定,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

2018年,资溪投资30亿元打造全国首个面包食品产业城。

集研发、生产、培训、冷链配送于一体,让分散在各地的江西烘焙人有了“大本营。

目前已有20多家上下游企业入驻,年产值逐步向百亿目标迈进。

政府还特别重视人才培养,招商引资引来“麦子熟了烘焙学院”。

邀请国际面包大赛冠军当老师,把传统的“手感经验”变成了精确的数据和科学原理。

鹰潭技师学院还专门开设了烘焙专业,让“做果子”变成了一门正经的大学专业。

培养了一批懂技术、懂营养、懂设计的年轻人才。

2022年,资溪面包食品产业城还入选了“国家工业旅游示范基地”。

“面包+旅游”的模式让产业价值进一步提升。

这种从政策到配套,再到人才的全方位扶持。

让江西烘焙产业彻底告别了“小打小闹”,走上了规模化、品牌化的道路。

守手艺,更懂创新迭代

江西烘焙人能长久立足,最核心的还是“手艺过硬”。

他们不追求短期流量,把心思放在产品上,既守住传统手艺的根本,又懂得跟着市场创新迭代。

早期的江西烘焙人靠着一股吃苦耐劳的劲站稳脚跟。

黄进创业时“晚上睡地板,白天当老板”,自己找店铺、做产品,什么都亲力亲为。

詹振华在合肥开第一家店时,每天睡不足5小时。

一门心思琢磨怎么改良桃酥配方,让口感更符合年轻人喜好。

鲍才胜在北京创业初期,生意惨淡,就每晚熬夜做实验,反复调试配方,直到研发出“肉松小贝”。

他们深知,烘焙是个“手艺活”,没有过硬的产品,再多人帮也没用。

而好产品的关键在于真材实料。

鲍师傅用的鸡蛋价格是市面两倍以上。

为了拿到最好的肉松,软磨硬泡说服国内最大供应商给几十平的小店供货。

这种对品质的坚守,让品牌有了长久生命力。

随着市场变化,江西烘焙人也没有墨守成规。

鲍才胜的“肉松小贝”单店日销破万,一举成为国民爆款。

黄进带着团队到中国台湾、日本考察学习,把传统桃酥升级成低糖配方,顺应健康消费趋势。

詹振华改良传统桃酥工艺,还研发出无水蜂蜜蛋糕,靠着两款核心产品实现年售1.3亿枚的成绩。

现在的江西烘焙人,更是把“手艺”做成了“学问”。

麦子熟了烘焙学院里,世界冠军会拆解每一个制作动作,讲解背后的科学原理。

鹰潭技师学院的课堂上,学生们不仅学做面包,还学食品化学、营养学、美学设计。

在“天工杯”烘焙大赛上,鹰潭选手全员凯旋,斩获7项大奖。

龙智平的作品还融入高铁元素,让传统面包有了时代温度。

在国际赛场上,江西烘焙人把中国戏曲、三星堆文化融入创意面包。

斩获意大利国际城市面包大赛冠军,让中国烘焙技艺走向世界。

如今,詹记门店近300家,泸溪河直营门店突破500家,鲍师傅估值达100亿元。

这些成绩都是对“守正创新”最好的回报。

从1987年第一家面包店开业,到如今千亿级产业集群。

江西人在烘焙界的成功,从来不是靠运气。

他们用“亲带亲”的抱团精神,筑牢了产业根基。

用政府“实打实”的扶持,稳住了发展步伐。

用“守手艺、善创新”的执着,抓住了消费者的心。

网红品牌的倒下,印证了烘焙行业“虚火”难持久。

而江西人的“笨办法”,恰恰戳中了行业本质—做食品,终究要靠品质说话,靠口碑传承。

随着中国烘焙市场规模预计2029年飙升至8595.6亿元。

这些扎根行业几十年的江西烘焙人,注定还会在更大的舞台上绽放光彩。

让更多人尝到这份“甜蜜的坚持”。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德... 岳云鹏与妻子郑敏的巴黎之行,近日成为大家热议的话题。在即将举行的巴黎专场演出之前,岳云鹏趁着空档,和...
吃同款馄饨、游同款上海!电影《... 今天(15日),随着沪语电影《菜肉馄饨》的正式上映,黄浦区以“馄饨里的黄浦味”为主题的分享活动在大光...
济宁冬季赏叶天花板,错过等一年... 冬天的叶子竟藏着不输给秋天的浪漫! 漫山红叶叠着金黄 风一吹就簌簌落下 铺成满地温柔 阳光透过枝叶洒...
秋季的一地金黄——山东临沂郯城... 郯城银杏林,秋天的金色童话世界!万亩银杏叶铺就黄金地毯,风吹叶动如金蝶飞舞,每年深秋,这里都是摄影爱...
免门票政策持续发力 福建武夷山... 11月15日 福建省南平市武夷山免门票政策持续发力,以丹霞地貌为特色的水帘洞景点热度飙升。武夷山小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