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公出差了,孩子去奶奶家了,就剩我自个儿在家。说真的,第一反应不是孤单,而是——解放啦!再也不用问“今晚想吃什么”,再也不用考虑营养搭配,再也不用围着灶台转三菜一汤了。就我一个人,爱咋吃咋吃,哪怕只啃一根黄瓜当晚饭,那也是我乐意。正瘫在沙发上享受这难得的安静,突然就馋起焖子了。这东西在我老家可是特色美食,煎得外焦里嫩,浇上浓浓的芝麻酱,那味道,绝了。说干就干,找出红薯淀粉,撸起袖子就在厨房忙活起来。
抓几大勺红薯淀粉倒进碗里,慢慢加水,用筷子不停地搅拌,看着白色粉末在水里打转,渐渐化成乳白色的浆液,搅拌到没有颗粒,顺滑得像丝绸一样,这第一步就成了。
锅里刷层油,不用多,薄薄一层就行,把调好的红薯淀粉液倒进去,小火慢慢煎,等着它从白色变成透明,一面定型了再翻个面,等到整块都变得晶莹剔透,跟块大水晶似的,就可以出锅了。
这还没完呢,把煎好的焖子放到案板上,切成大小适中的块。再起锅烧油,把焖子块倒进去翻炒,直到每一面都煎得焦黄,咬一口外皮是脆的,里面是软的,那口感,绝了。
最灵魂的一步来了——调芝麻酱汁。挖几勺芝麻酱,加温水慢慢泄开,再来点蒜末、生抽和醋,搅拌均匀后往煎好的焖子上一浇……哎呦,我那不争气的口水啊。
就这么着,我端着一大盘自家做的焖子,往客厅沙发上一坐,开着电视,翘着二郎腿,一口一口吃得那叫一个满足,每一口都是小时候的味道,每一口都是自由的感觉。吃饱喝足,心满意足地拍了张照片发朋友圈:“一个人的晚餐,自在!”配图是那盘油亮亮、香喷喷的焖子。
本来以为就这么过去了,谁能想到,一觉醒来,这条朋友圈火了,点赞数破百不说,评论更是五花八门:“这是什么黑暗料理?”
“姐,你就吃这个?太寒酸了吧!”
“没眼看,一个人也不能这么凑合啊。”
“这是吃淀粉糊糊?”
我一条条翻着评论,真是哭笑不得,寒酸?凑合?你们是没尝过它有多好吃。说实话,刚开始看到这些评论还挺生气的,我用心做的一道家乡美食,怎么到你们这就成“寒酸”了?但后来想想,也怪不得他们,这年头,朋友圈里的美食照哪个不是摆盘精致、滤镜十足?要么是铺满芝士的披萨,要么是油亮亮的牛排,再不然就是日料西餐这种“高级货”。
像我这样,端着一盘焖子,连个像样的摆盘都没有,在有些人看来,确实不够“上档次”。可是,美食就一定要看起来高大上吗?再说了,这焖子可是我亲手做的,从调粉到煎制,每一个步骤都用心。你们在外面吃个摆盘精致的西餐,可能还没我这碗焖子费工夫呢。而且你们知道吗?这种用最简单食材做出最美味的智慧,才是咱们老百姓饮食文化的精髓。不像现在有些餐厅,东西不怎么样,价格倒是吓死人,就靠摆盘和营销唬人。
说到这里,我还真想问问:在你们心中,到底什么才叫“不寒酸”的一餐?是非得去高级餐厅吃一顿花掉半天工资的大餐?还是朋友圈里获赞无数的网红美食?要我说,吃得舒服、吃得开心,就是最好的美食,管它看起来怎么样,自己满足最重要。就像我一个人,一盘焖子,吃得不亦乐乎,这种简单的快乐,比任何山珍海味都来得实在。
再说了,寒酸不寒酸的,谁吃谁知道,我这焖子,给肉都不换。哦对了,要是你们看了我这篇文章,对焖子产生了兴趣,不妨自己也试试。按照我的方子来做,保准你吃完也会感叹:这么好吃的东西,怎么现在才吃到。到时候,你可别一不小心,也成了朋友圈里那个“吃得太寒酸”的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