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从珠峰大本营下来,车停在定日县的修理厂时,师傅敲着引擎盖直摇头。“小伙子,你这油车就是典型的高原反应,再晚来一步,发动机都得给你撂半道上。”
这话听得我后脖颈发麻。出发前我光盯着换雪地胎、查刹车油了,谁能想到平日里不起眼的火花塞和一个叫“补偿器”的东西,差点让我的川藏线之旅提前结束。真的,跑高原尤其是燃油车,别光信那些“硬派越野啥都不怕”的鬼话,细节才是保命的关键。
过理塘的时候就不对劲了。本来动力挺足的SUV,爬个缓坡转速表蹭蹭往上飙,车速却跟蜗牛似的。一开始我以为是海拔高缺氧,自己头晕影响了判断,直到在一个急弯处想超车,深踩油门车子居然一拱一拱地往前蹿,吓得我赶紧松脚。
你别说,当时脑子里瞬间闪过之前看到的新闻,有个开Jeep的大哥在藏区三次刹车失灵,最后靠撞石头才停下来。我这虽然不是刹车问题,但那种失控的感觉,现在想起来手心还冒汗。
到了巴塘找修理厂检查,师傅拆开花塞我才傻了眼。上面全是黑乎乎的积碳,电极间隙也比标准值大了不少。“平原上这间隙没问题,到了4000多米的地方,氧气少汽油烧不充分,火花塞跳火弱,动力能好才怪。”
我记得当时还跟师傅抬杠,说说明书上写着间隙能调范围挺大的。结果师傅拿个塞尺给我演示:“不是不能调,是得往小了调。平原一般1.0到1.1毫米,进藏就得降到0.7左右,跳火才够劲。”他边说边调,完了发动车子,之前那种发闷的声音一下就清亮了。
这还不算完,师傅又指着一个加装的小装置说:“你这车没装高原补偿器吧?难怪爬坡费劲。”我当时压根没听过这东西,还以为是智商税。师傅直接把旁边一辆老捷达的补偿器拆下来给我看,“这玩意儿不贵,就是个小阀门,能根据海拔自动调进气量,让油和气配得更匀。”
说实话,我一开始是不信的,觉得车厂出厂咋不装呢?结果师傅一句话给我问住了:“车厂造的是全国通用的车,又不是专门跑高原的。你见过谁在平原上天天开着海拔4000米的车?”
加装完补偿器再上路,差别真的肉眼可见。翻东达山的时候,不用一直踩着油门不放,转速稳了不少,发动机也没那么大噪音了。同行的车友开着同款车,没做这两项准备,在觉巴山半山腰抛锚,最后还是找拖车拖走的,耽误了整整一天行程。
刚才说错了,其实不止动力问题。高原上温度低,火花塞间隙大了还容易缺火,积碳会越来越严重,长期下来发动机寿命都受影响。我那车在平原开了三年都没事,跑了一趟高原没保养,积碳比三年加起来都多。
还有个细节特逗,在安多的时候遇到个开货车的老藏民,他看我车加装了补偿器,竖着大拇指说“这个好,以前我们拉货,都得自己找铁匠改化油器,现在这玩意儿省事多了”。你看,连常年跑高原的本地人都认这个,咱这些外来的更得注意。
别觉得这是小题大做,跑高原最忌讳的就是侥幸心理。你以为的小问题,到了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地方,可能就是大麻烦。我这次要是没在巴塘及时检查,真要是在无人区抛锚,手机没信号,那才叫叫天天不应。
回来的时候在拉萨碰到个车友,他说出发前4S店告诉他“不用特意保养,车没问题”,结果跑到那曲车就出故障了,修了两千多块。4S店的话也不能全信,他们大多是按城市路况来建议的,根本不懂高原的特殊情况。
总结下来就两点:燃油车进藏,提前把火花塞间隙调小,别嫌麻烦;预算够的话赶紧装个高原补偿器,几百块钱买个安心。真的,比你带多少氧气瓶都管用。
对了,不同车型的火花塞间隙调整值不一样,最好提前查说明书,或者找常跑高原的修理厂弄,别自己瞎调。我那车调完师傅还特意给我留了纸条,写着回到平原后要调回去,不然油耗会增加,这点也得记着。
你们跑高原的时候,车都出过啥幺蛾子?是不是也遇到过动力不足的情况?评论区说说,给准备进藏的车友避避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