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全球酒业受消费分级与环保压力冲击时,中国啤酒行业正完成从“规模红利”到“价值红利”的跃迁。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啤酒总产量微增1.2%,但行业营收同比增长8.5%,中高端产品以23%增速成营收主力,精酿、无醇啤酒年增速超20%,传统低端啤酒销量下降4.8%。2025年上半年,总产量1904.4万千升(同比微降0.3%),营收却增9.1%,中高端营收占比首破45%,精酿销量激增28%,10元以下低端产品下滑5.2%,市场向高价值区间集中趋势显著。
在消费端,Z 世代与新中产重塑消费逻辑。《2024中国啤酒消费白皮书》显示,72%Z世代将“口感独特性”列为购买首要因素,68%新中产愿为“健康属性”付溢价,推动产品从“标准化工业品”转向“个性化消费品”。在供给端,头部企业聚焦“品质提升与效率优化”:华润将成本投入高端生产线,关闭 12 家低效工厂;青岛啤酒投 15 亿元建“智能酿造研发中心”,行业“去产能、提品质”持续深化。
这种“消费倒逼+供给响应”的转型正重塑行业:五强垄断下本土与区域品牌差异化突围,消费分层催生产品营销创新,供给侧智能化加剧行业分化,中国啤酒产业进入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新发展阶段。这从中国啤酒上市企业前三季度财报可以管窥一斑。
▉前三季:亮点与挑战并存
2025年前三季度,A股7家啤酒上市公司(青岛啤酒、燕京啤酒、重庆啤酒、珠江啤酒、ST西发、惠泉啤酒、*ST兰黄)整体呈现“盈利普增、分化加剧”的格局。合计实现营业收入620.52 亿元、归母净利润 94.84亿元,盈利端表现亮眼,但行业深层挑战仍未缓解。
青岛啤酒稳居行业龙头,前三季度营收293.67 亿元(同比增长1.41%),归母净利润52.74亿元(同比增长5.70%),盈利规模首次突破50亿元,占行业合计净利润的55.61%。其中高端产品销量293.5万千升,同比增长5.6%,占比接近43%,成为盈利核心支柱。
燕京啤酒实现强势反超,营收134.33亿元(同比增长4.57%),归母净利润17.70亿元(同比增长37.45%),净利润规模超越重庆啤酒,U8大单品的全国化扩张带动中高档产品收入占比提升至70.11%。
中小啤酒企业表现分化,西藏发展(拉萨啤酒)归母净利润同比激增 503.98%至1.45亿元;*ST兰黄(黄河啤酒)扭亏为盈,净利润同比增长 128.25%至0.11亿元;惠泉啤酒在营收微降2.59%的情况下,凭借产品结构优化实现净利润23.7%的增长。
产品高端化成统一赛道,所有盈利增长的企业均受益于高端化转型。青岛啤酒主品牌销量增速4.1%远超整体销量增速(1.6%);惠泉啤酒中高档产品收入4.03 亿元同比增长1.42%,占比达69%,成功对冲普通产品下滑压力;珠江啤酒通过精酿、原浆系列提升毛利率,实现17.05%的净利增速,大幅跑赢3.81%的营收增速。
在渠道创新与区域深耕上,青岛啤酒全渠道发力,即时零售、线上业务持续扩容,带动中高端产品消费;燕京啤酒依托主品牌+三大区域品牌的“1+3”品牌战略,实现全国市场均衡增长;珠江啤酒深耕华南市场,前三季度销量120.35万吨,同比增长1.83%,现金流保持稳健。
“普增”与“分化”间,啤酒企业面临的挑战同样需引起高度重视,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整体增长动力不足
产量端表现疲软,2025年前三季度全国规上啤酒产量同比仅增长3.7%,其中8月产量同比下滑1.8%。青岛啤酒前三季度销量仅增1.6%,第三季度销量微增0.3%;重庆啤酒营收同比下滑,净利润减少6.83%至12.41亿元,成为唯一盈利下滑的头部企业。无独有偶,多家企业第三季度业绩环比走弱,青岛啤酒营收同比下滑 0.17%,珠江啤酒营收同比下降1.34%,为年内首次单季负增长。
区域与市场分化加剧
区域品牌扩张受阻,惠泉啤酒省外收入1.40亿元,同比下降13.77%,即便省外经销商净增19家仍未能扭转下滑;*ST兰黄、ST西发营收规模均不足6亿元,市场辐射范围有限。
消费场景复苏不均,线下餐饮疲软导致吨价承压,青岛啤酒第三季度吨营收4105元/千升,同比微降0.27%,反映终端消费力不足。
竞争压力持续加大
行业存量竞争格局下,企业营销成本攀升。头部企业加码高端产品推广,区域企业坚守本土市场,导致渠道争夺白热化。重庆啤酒在头部企业挤压下业绩增长乏力;珠江啤酒虽整体盈利增长,但三季度增速放缓,凸显行业竞争对利润空间的挤压。
总体来看,2025年前三季度中国啤酒上市公司在高端化转型和精细化运营上成效显著,但行业增长放缓、区域分化、消费疲软等挑战仍将长期存在。头部企业凭借品牌和渠道优势持续领跑,中小区域企业需在细分市场寻求突破。
▉前三季:亮点与挑战并存
未来五年,行业结构升级深化,中高端成核心增长引擎,下沉市场释放增量。预计2030年,中高端及以上产品占比超60%(2024年42%),超高端产品(单价100元以上)年复合增速达25%;下沉市场(三线及以下城市、县域)贡献45%行业增量。头部企业加速布局:华润计划2025-2027年新增10万个县域终端;青岛啤酒推“下沉市场专属中高端产品”(单价30-50元)。
技术渗透,全产业链的数字化与智能化趋势显著,技术创新从“生产端”向“全产业链”延伸。生产环节,AI酿造系统实现“个性化定制”:大数据分析区域口味偏好,自动调整原料配比与工艺。百威计划2026年实现“一厂多品”柔性生产(同一工厂产10种以上啤酒);营销环节,数字孪生技术造“虚拟体验场景”,青岛啤酒建“元宇宙啤酒博物馆”,预计2026年实现“线上参观+虚拟消费”;供应链环节,区块链实现“全流程溯源”,麦芽种植、酿造、配送信息上链可查,保障品质与安全。
行业集中度进一步提升,头部并购与中小品牌差异化发展,预计2030年啤酒行业集中度将超95%。头部企业通过并购强化产业链:本土龙头加速收购区域品牌(如华润、青啤或收购华南、西南中小品牌);外资品牌或通过股权合作深化本土化(如喜力或增持华润股份)。中小与精酿品牌走“差异化路线”:部分聚焦“细分口味创新”(茶香精酿、草本精酿);部分转向“B端定制”,如上海“拳击猫啤酒”与200余家高端餐饮合作,2024年B端营收占比55%,实现错位竞争,2025年预计突破60%。
行业进入“全球化+本土化”双向阶段。本土龙头加速出海:青岛啤酒计划2025-2030年在东南亚、非洲建5家生产基地,推“崂山白啤”“百年之旅”,预计2030年海外营收占比20%;华润啤酒借喜力全球渠道,将“醴”系列引入欧洲。外资品牌深化本土化:百威计划在上海建“亚洲研发中心”,未来五年推20款以上本土化新品,同时用本土团队负责营销运营,提升市场响应速度。
长远看,中国啤酒行业不仅要做“规模第一”的全球市场,更要成“价值引领”的全球创新高地,通过文化赋能、技术创新、可持续发展,实现“从啤酒大国到啤酒强国”的跨越,为全球行业提供“中国方案”“中国标杆”!(吴勇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