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东惠州博罗的山水间,麻陂、石坝、观音阁、泰美四镇以美食为笔,绘就了一幅舌尖上的非遗画卷。这里既有百年传承的捶打肉香,也有山野间的鲜嫩鸡味,更有月光下的酥甜与腊鸭的咸香。每一道美食,都是时光与匠心的结晶,等待食客用味蕾解码。下面一起来看看惠州博罗麻陂镇、石坝镇、观音阁镇、泰美镇的美食地理吧!
一、麻陂肉丸
博罗县麻陂镇最著名的美食是麻陂肉丸,这是一道具有百年历史的客家传统名菜,也是博罗县和惠州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麻陂肉丸以其爽口弹牙、鲜甜爽口的口感而闻名。其精髓在于选料讲究,通常选用用米糠和番薯苗喂养的农家猪的后腿肉,要求新鲜即杀即用。制作工艺独特,采用客家人独有的“捣珍”制法,用两把重约4千克的铁棒反复捶打猪肉至细滑肉泥,整个过程需持续约40分钟,以充分调出肉中的胶质,赋予肉丸十足的筋道。
在博罗客家的宴席上,麻陂肉丸是必不可少的一道菜,尤其在寿宴上,让长寿老人吃第一口肉丸,寓意着团团圆圆、美好和幸福。肉丸的经典吃法是放入熬制了15小时的猪骨汤中煮熟,汤清而不淡,鲜而不腥,油而不腻,符合博罗人健康养生的饮食习惯。
二、三黄胡须鸡
博罗县石坝镇以“三黄胡须鸡”为核心特色美食,其鸡肉质鲜美、营养丰富,2021年被纳入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三黄胡须鸡因“羽黄、喙黄、脚黄”且下颌有一撮“胡须”而得名。其体躯呈葫芦瓜形,肉质嫩滑、皮薄骨脆,鸡味浓郁,是粤港澳餐馆的上等食材。石坝镇作为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有着“三黄鸡之乡”的美誉。
三黄胡须鸡的吃法多样,可白切、清蒸、土窑、盐焗、香炒等不下10种。其中,古法盐焗鸡是客家菜的经典菜式,在瓦罐中铺上海盐,将用锡纸包裹的胡须鸡放入瓦罐后用慢火烹饪,做出的盐焗鸡鸡皮脆黄,鸡肉鲜香。此外,石坝烧鸡也很出名,只有当地的三黄鸡才能烧出理想的效果。
三、南源楼月光饼
博罗县泰美镇拥有丰富的美食文化,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南源楼月光饼,它不仅是当地的传统中秋糕点,更是博罗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此外,泰美镇还有其他特色美食值得品尝。
南源楼月光饼是泰美镇的一张美食名片。始创于1938年的南源楼是一家老字号饼家,其月光饼制作技艺已传承四代人。月光饼形状为圆形,貌似月亮,主要原料包括黑芝麻、芝麻仁、葵瓜子、红瓜子仁、核桃、冬瓜丁、糯米粉、白砂糖、杏仁、椰子丝、花生油等。制作时需将原材料全部炒熟,再将糯米炒熟打粉,混合后加糖加油搅拌均匀,放入模子压实。其口感好、有嚼劲,因采用近十种果仁制作,吃起来异常香脆。
除了月光饼,泰美镇还有食惯嘴酱皇鸽等美食。
四、观音阁炒花生
博罗观音阁炒花生是广东省博罗县观音阁镇的特色农产品,以小粒种花生为原料,具有壳薄肉实、色香味美的特点,晒干后可存放半年,炒熟后更受消费者青睐。
观音阁镇拥有优质的沙质土壤,种植历史悠久,主要品种为“百日掂”(小粒种),一年可种两季,早造清明前播种,晚造8月播种,11月收获。得益于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当地花生果实饱满、产量较高,亩产可达4000元。采用传统手工炒制工艺,结合现代技术提升品质,保留了花生的香脆口感。
五、德源楼月饼
博罗德源楼月饼是广东省博罗县的传统糕点,由李玉田于清朝光绪年间在广式月饼基础上改良而成,2018年列入惠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制作技艺以纯手工为主,融合客家月光饼技法与博罗地方特色,包含选料、熬糖浆、烤粉等十余道工序。月饼以酥皮香郁、入口即化著称,分为广式风味(如叉烧肉月饼、酥皮豆沙月饼)和客家风味(如酥皮豆沙月饼)两大类,兼具清甜香滑的特点。
该技艺结合广式月饼与客家风味,制品具有酥软香郁、入口即化的特点。2025年仍由第五代传人李晓聪主理,保持手工制作传统并持续改良工艺,以适应现代消费者需求。
六、观音阁红糖
观音阁红糖是广东省博罗县观音阁镇的特产,2018年获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产地覆盖该镇全部行政区域。其生产主体为观音阁糖厂,该糖厂始建于1954年,采用传统古法工艺制作,包含榨汁、澄清、浓缩等十余道工序。要求生产过程中使用粤糖00—236等高糖甘蔗品种,并确保榨汁提取率≥90%、成品糖汁浓度≥92°B。产品呈赤褐色或黑褐色,具有浓郁蔗香,可直接用于食品加工或作为保健品原料。
观音阁镇因明崇祯年间开设的“鹅埠圩”得名,后因清乾隆年间建观音堂而更名“观音阁”。其红糖产业与古镇历史紧密相连,现为当地重要经济支柱。
从麻陂镇铁棒捶打的百年肉丸,到石坝镇山野间鲜嫩的三黄胡须鸡;从观音阁镇美味的炒花生,到泰美镇南源楼月光饼的香味交织,博罗四镇的美食,不仅是味蕾的盛宴,更是非遗文化的活态传承。每一道美食背后,都藏着匠人的坚守、土地的馈赠与时光的故事。
若您踏上这片土地,不妨循着香气走进老字号作坊,或驻足于市集摊前,让舌尖成为最忠实的向导,在博罗的烟火气中,读懂一方水土的深情。
小伙伴们,以上就是惠州博罗麻陂镇、石坝镇、观音阁镇、泰美镇的美食地理的介绍,你喜欢吃哪一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