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1日下午,“e网情深促发展·最优营商看江南”2025国内知名微信公众号主编无锡行活动走进滨湖区山水城,调研申威人工智能服务,了解中国“芯”的发展脉络;参观无锡绿波美术馆,感受山水间的农文旅融合发展样板,实地感受“山水间做科创”的发展智慧和营商环境。

太湖之滨,山水相映;科创谷内,活力涌动。数据显示,截至今年10月底,落地山水东路科创谷的新企业和科研类新企业数分别为593家和191家,科研类新企业占比远高于区域平均水平,彰显了科研类创新型企业对落地科创谷发展的信心。
科研类新企业何以不约而同选择这里?近年来,无锡市滨湖区山水东路科创谷秉持“山水之间做科创”的鲜明导向,以政策为翼,以服务为基,以人才为核,打造创新要素强磁场,优化营商环境软实力,成为长三角地区“科产人文共生,诗意烟火并存”的科创新高地。
“山水间做科创”,打造太湖边的“创新之谷”
无锡滨湖区拥有全市90%的太湖岸线、90%的旅游资源和90%的科创资源。而山水东路科创谷串联起最美湖畔的“湖岸线”和“山脊线”,集中江南大学、东南大学无锡校区、中国船舶七〇二所、江南计算技术研究所等全区80%以上的科创资源。
“‘山水间做科创’,让山水与科创资源相互叠加、相互成就。”滨湖区相关负责人介绍,“山水东路科创谷”概念于2024年首次被提出并启动建设。根据规划,科创谷旨在打造环太湖科创圈和长三角兼具高创新度、高集聚度和高标识度的“创新之谷”。

仅今年,区级层面召开的相关建设推进会就达10场;《无锡市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也明确指出:要发挥无锡大院大所资源富集优势,打通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人才交流渠道,高水平打造山水东路科创谷和科技成果转化平台。
依托“山水+科创”优势,山水东路科创谷积极构建起“1+3+X”新质生产力集群矩阵,即院所经济1条主线,海空天科技、软件信息安全和智能制造3大产业方向,和X个未来产业,全面延伸制定科创全要素、服务全链条、引育全周期的产业配套政策。
产学研用深度融合,为集群发展搭建“大平台”
产业是科创谷的“脊梁”。对此,科创谷依托滨湖“不足全市6%的陆地面积承载近90%院所资源”的独特优势,聚焦海空天科技、软件信息安全和智能制造等三大核心产业,积极构建起“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产业生态。
构建“在锡高校科研院所技术成果转化平台”,以“1+1+N”模式(1个公共服务平台+1个校友经济服务中心+N个高校院所技术转移中心)打造政产学研生态;总投资50亿元、总用地规模约130亩的南泉科技园项目已启动推进,优质项目招引落地工作稳步推进。
如今,这里集聚3000家高科技企业,形成从基础研究、技术攻关到成果转化的完整创新链条,科研院所前沿资源在此高效链接……这种“创新要素集聚、产业生态完整”的发展格局,让企业既能获得技术支撑,又能找到合作伙伴,实现“抱团发展、共赢未来”。
“十四五”以来,山水东路各类大院大所与本地企业产学研合作项目超200个,累计交易额近亿元,呈现出具有辨识度的“院所经济”,“下一步,将全力把科创谷打造为长三角地区中具有强大影响力的‘科创纽带’,将山水东路科创谷打造成为无锡创新策源地。”
“一站式”服务,跑出项目落地“加速度”
“企业的感受,是我们服务的唯一标尺。”滨湖区数据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以“能早则早”原则,全区形成标准化《企业全生命周期政务服务清单》,构建“一站式”政务服务体系,切实提升服务质效,优化营商环境,推动企业在此“尽展其长”。
“能早则早”的服务理念,化为令人惊叹的“科创谷速度”。去年9月,通过招商、企服服务专员对接、“一站式”服务等流程前置,签约前已完成拿地,并提前取得全部开工所需证件,总投资11亿元的华立聚能新能源及核聚变装备生产基地项目,实现“签约即开工”。
“科创谷工作人员的服务,贯穿于我们企业发展全生命周期,从用地布局、资金筹措到电力保障、招聘服务、科研对接等,科创谷各部门内部高效衔接、无缝配合,让我们感受到了‘事无巨细’的贴心关怀。”科创谷新入驻企业的一位联合创始人发自内心地感叹。
值得一提的是,科创谷为企服务含“数”量惊人。依托6.9亿条数据,构建企业基础档案与人才画像;基于近10万路视频和58种AI算法,对科创谷内交通、楼宇、生态廊道等实现自动监测与风险预警。
“最美环境给最强大脑”,集聚创新“智力源”
作为央视春晚无锡重要的取景地,无锡多个旅游景区惊艳亮相。无论是山水东路顶端的鼋头渚,还是位于科创谷片区的雪浪山,都实现了旅游热度和流量的持续攀升。如何充分利用山水资源的独特魅力,让更多的人愿意常来常往,实现“流量”到“留量”的转化?

“山水好声音”全民K歌大赛、音乐嘉年华,青山绿水间的城市定向赛、全民健身运动会……近年来,科创谷将文体赛事流量与旅游增量做叠加,推动农文商旅深度融合。绝美的湖光山色,吸引来了极富文化创意、向往“诗与远方”的年轻人。
军嶂山麓,三位来自东北的年轻人告别城市的写字楼,在这里开起“浮生”咖啡馆,成为这片乡野景致中悄然生长的新生力量。如今的科创谷,咖啡馆密度甚至超过闹市区,它们既是乡村文旅的增量,又是科创谷的一抹文艺之光,成为人才工作之余的“后花园”。
与此同时,最高30万元的人才购房券、高标准的国际人才公寓、迭代至4.0版本的“滨湖之光”人才工程,引进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滨湖分校、金桥红沙湾实验学校……科创谷从居住、出行、就医、子女教育、创业支持等全方位礼遇人才。
“把最美的环境留给全世界最强的大脑”,在科创谷越来越具象。目前,这里已集聚了高层次人才7500余名,其中院士7人、省级人才120人,区域人才红利叠加,互相支持和启发,加速转化为产业创新的多重红利。
山水为媒,科创为魂。如今的山水东路科创谷,正成为全市“科”味最浓的山水画廊,“创”意最盛的锦绣缎带,这里政策红利持续释放,服务效能不断提升,人才活力充分涌流,产业生态日趋完善,是无锡乃至长三角地区营商环境的“样板间”。
未来,科创谷将继续秉持开放包容、创新驱动的发展理念,持续深化营商环境改革,优化创新生态体系,让“好地方”不断孕育“好成果”,为滨湖高质量发展、太湖湾科创带建设注入更加强劲的动力,书写“山水之间兴科创”的新篇章。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陈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