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河南酒商到四川某酒企拉横幅事件在酒圈里闹得沸沸扬扬,引起了酒友圈、酒商圈的不小讨论。好多人在猜测,这家酒企会不会暴雷?其实这几年,暴雷的酱酒企越来越多,在我看来,未来几年暴雷的酱酒企会更多,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不仅仅是酒厂决策,更多是地方和产业定位带来的。
许多酱酒企暴雷的诱发因素是酱酒价格过高,供大于求,大环境不景气,市场需求下降,但更深层的原因是地方产业定位。简单来说,这些年暴雷的酱酒企多数是一些做品牌的酱酒企,不少酒企负债过重,之前因为大环境好,盈利可以偿还负债,现在大环境不好了,入不敷出,于是开始拆东墙补西墙,最后导致营销链条各个环节矛盾重重,渠道在忍无可忍之下,矛盾爆发。
其实现在真正做酱香基酒,不深度涉猎品牌,没有负债的酒企,目前都很稳,不少酒企酱香业绩还在增长。这些酒企更多在四川,贵州非常少。其实这也不是贵州酒企没有前瞻性,也跟当地有关。
2024年年初,我去茅台镇的时候,当时还传言做大茅台产区酱酒,提升茅台产区形象,对于年产能2000吨以下的酒企,要么合并成大酒企,要么融资扩产。虽然这些话并没有被提到台面,但竟然在传肯定是有人推动此事。
从做酒厂的角度,扩产是一个很大的投入,尤其是赤水河流域,这里几乎都是山地,平山开路要花不少成本,而这也导致这里的地价比四川产区贵,因此在这里做厂成本比四川要高很多。
因为这个传言,使得镇子里不少原本经营稳定的小酒企不得不融资扩产,或者合并,这也导致这些酒厂负债变大,好的酱酒没法便宜卖。所以这也就是为什么坤沙酱酒卖得这么贵,但还有不少酒企暴雷的原因。
其实不少酒友都有这样的疑惑,糯高粱坤沙酱酒生产成本就22元一斤,酒厂便宜一点卖也有钱赚,为什么不这样做呢?原因就是他便宜一点卖连银行贷款都还不了。所以不难理解为什么那些没有负债,做酱香基酒业务的四川酒企过得那么舒服。因为贵州酒企不得不抬高了酱酒价格,四川这些酒企没有负债,便宜卖都能赚。
其实不止贵州酒企,一些有地方背景,或是跨界投资做酱酒的酒企现在都很难。一些地方背景的酒企,为了完成任务,前几年大肆融资扩产,各种砸钱做品牌。对于这种操盘,业内有很大争议,很多操盘老手都不建议这样做,因为这只能带来短期效益,长期风险很大,甚至会毁掉品牌。
但地方谁管那么多,你不行你就下,谁能完成任务谁就上。于是酱酒火的那几年,一些浓香、酱香都做的酒企换掉了老领导,新官上任之后全盘做酱酒,对外宣称他们的“百亿酱酒”梦,各种融资、贷款扩产、砸品牌,其实这些都是为酒企后面暴雷埋下伏笔。
而这也是我曾说的,我们考察酒企除了看负债以外,一定要看行政管理结构,酒厂战略规划,甚至要看地方营商氛围,这些关系了酒厂未来命运。我合作酒企除了看现在,更要看未来。
跨界投资酱酒的很多都在骗钱,尤其是搞金融、搞互联网、搞科技的那帮人,相比之下,搞建筑的人还实在一些。金融、互联网、科技领域有实在的人,但实在的人不会专门做白酒,做事业一般都做自己熟悉的领域,不熟领域会有诸多风险,实在的人不会去踏这个风险。
跨界做酒一方面是自己本行业不行了,不得不转型选择新赛道。另一方面是看到这个领域有泡沫,于是跑到这里割一道韭菜。搞房地产、建筑的人做酒是因为自己的行业真的不行了,于是拉了一笔钱做酒。在这里面,有部分是实在的人。
金融、互联网、科技都是好领域,这些领域来做酒的多数都是做短期的。他们擅长讲故事,把故事讲得天花乱坠,仔细研究他们讲的内容,发现没几个点跟白酒生产和营销本质相关,听他们讲故事,专业人都是云里雾里。不过话又说回来,他们在专业性里比不了专业人士,只能在一些天马行空的地方画饼,毕竟这个世界上也有很多天马行空的人,愿意为之付费,何况他们还认识不少这样的人。
所以做白酒项目,离这帮人远点,越远越好,免得冷不丁被他们吸了一道血。离他们远点的核心是不听他们讲故事,他们喜欢谈模式、谈数据、谈改变白酒行业的技术,有的时候拿一堆无法对证的虚假数据讲故事。我身边经常有朋友把他们的信息发给我向我咨询,不是因为朋友关系,我真不想看他们的内容,因为很浪费我的时间。看完之后,我还要跟朋友解释半天,他的白酒商业问题在哪里。
正是因为前几年酱酒火的时候进来了很多乱七八糟、坑蒙拐骗做短期的人,所以未来有不少酱酒企,相关的酒业公司会暴雷。可惜的是,一些地方被之前的火热行情迷惑双眼,弄得当地一些底盘很稳的酒企没法长期经营,最后转而做短期项目。不过从地方角度,也不是哪个人说了算的,还不是谁有业绩谁说了算,行情火的时候,猛着做业绩,然后赶快升官调走,这是最好的落地方式。后面的人不得不当接盘侠,开一堆令人头疼的屁股。
对于酒友来说,还是看戏吧。虽然酒企暴雷可能会出现漏,但更多是坑。尤其是一些互联网、金融、科技领域做的酱酒,原来1000元一瓶,现在80一瓶卖给你,而且人家还有的赚。这种酒要品牌、没品牌,要品质、没品质,只有满满的套路和故事,我们何必因为它价格暴跌于是购买。这种酒买来只能自喝,讲故事只能自嘲。
对于这种酒,只有一种情况才有性价比,就是这些酒都免费送给你,每一瓶还要倒贴你80块钱,而且消费者拿到货没有任何法律和其他风险,对于这才能算漏。只要让我花钱,那都不算漏。
另外,我们分析这类品牌,不要从品牌酒的角度和节操来分析。这种品牌出现问题的时候,各种事情都做得出来。你觉得批次好的酒,后面大面积上市,玩这种操作对于他们来说都是小儿科,反正脸都不要了,品牌已经黄了,还担心你们骂他不成?
走到今天,酱酒领域的好戏才刚刚开始,未来还有更多好戏。说到这里,关于这一期的内容,作为酒友及酒商的您怎么看?欢迎在留言区留言,我们一同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