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何芙蓉
10月27日-29日,重庆。
在中国酒业协会第五届全国白酒品酒职业技能竞赛总决赛现场,700余名来自全国各地的顶尖品酒师齐聚一堂。
一周后,决赛成绩出炉,今年的总冠军来自贵州金沙酒业,一位“95年”的新生代勾调师——蒋想。
“得知成绩的那一刻,脑子瞬间‘空白’了几秒,紧接着是抑制不住的激动,甚至有点想哭。”他回忆道,“当成绩公布时,身边的同事及同行们纷纷发来祝贺的消息,我才反应过来是真的。那种感受就像多年的耕种收获了最饱满的果实,所有的辛苦都值了。”
“我第一时间就掏出手机给公司和团队工作室发消息分享这份喜悦。因为这个荣誉不是我一个人的,背后是整个金沙团队的支持。”
那一刻,是他个人职业生涯的高光时刻,也是金沙酒业在品质坚守、人才培养与技术深耕之路上的一个生动缩影。
品酒是一场笨功夫的坚持与修行
蒋想是贵州六盘水人,家里早年烤酒,从小在酒香中耳濡目染。但真正与走进白酒的世界,是2016年大学毕业之后进入白酒行业。
“最初从事质检这块的工作。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参加了白酒品评学习,就产生了极大的兴趣。”随后他便跟着师傅们学习白酒品评与勾调,经过2年的学习,蒋想于2018年后开始从事品评勾调岗,从此一头扎进了 “观色、闻香、品味、定格” 的世界。
“初入行时就像一张白纸,对白酒品评几乎一无所知。”蒋想回忆。“但技术精进没有捷径,全靠‘笨办法’加‘真坚持’。”
2019年到2020年,他开始了长达两年的“自我加练”。
每天下班后,都留在公司练习酒样,常常待到夜里11点甚至凌晨。“那两年,我几乎把所有的业余时间都用在了训练上。”在不断的训练与重复中感知细微的味道。
训练同样融入到他的整个日常的生活中。他感叹,“有时走在路上,我都习惯性的去摘一把草或者树叶来闻一下,然后记住它们的香味。”
成果显而易见,“之后每次比赛基本都能取得不错的成绩。”
2021年进入金沙后,蒋想的专业成长步入快车道,每天与“品质”打交道,主要负责基酒分级品评,以及公司产品的勾调设计与保证品质稳定。
蒋想坦言,他的独特优势在于从“调”的视角去“品”。普通的品评可能更侧重“识别和判断”,而勾调师的品评,会下意识地思考 “这款酒的风味是由哪些基酒构成的?比例大概是多少?如果要复刻这种风味,应该选择哪些基酒进行搭配?”。
“这种‘逆向思维’能让我更快地抓住不同产品的核心关键点。”
他给我们打了个比方,品评是 “诊断病情”,勾调是“开方治病”,只有诊断精准,药方才能有效;而在开方的过程中,又能积累更多诊断的经验。
技术的精进体现在一次次的重复训练中、也体现在大大小小赛事的成绩里,这是蒋想在品评勾调路上超7年时间的修炼。
如他所说,虽然没想到是第一名,但决赛后还是有预料会取得一个不错的成绩。
最艰难的瓶颈、最高光的突破
7年品评勾调、9年白酒生涯。备战“2025年第五届全国白酒品酒职业技能竞赛决赛”却成了蒋想职业生涯中最困难的一段时间。
但从结果来看,这也是一段高光。
中国酒业协会理事长宋书玉评价本届赛事为“史上最严、最透明的一届”。大赛考题融合23家国内知名酒企、115个酒样的典型工艺案例,设置了质量等级鉴定、糖化发酵剂、发酵设备判断、酒样的再现性和重现性精准识别等多维度的综合考验。
蒋想直言,它不是简单的 “比谁鼻子灵、舌头准”,而是综合考察选手对白酒全产业链的理解,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备战训练并不是很顺利,当时很多酒样的识别总是搞混淆,在模拟测试中经常答错,“几乎已经到了瓶颈,当时我整个人都慌了。”。
但唯一能做的就是反反复复的进行酒样品尝与对比。
今年9-10月,他完全脱产训练。“每天几十轮,品评超过百杯酒样,从早上8点一直持续训练到深夜11点左右。把容易错的酒样放在一起,模拟了考场上可能出现的很多情况。”
“毫不夸张地说,那段时间鼻毛都白了,嗅觉和味觉负荷到达了一个巅峰,刺激很大。”
但他相信,只要是不同的酒,肯定存在细微的差异,关键在于找到那个独一无二的‘记忆点’。事实上,他确实在反复训练中找到了。
被中国酒业协会聘为2025届国家级白酒评酒委员,对蒋想来说是一个新的开始,但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他表示,“这是行业对个人专业能力的至高认可,意味着我更要扛起品质守护、技术传承与行业赋能的多重责任。要持续做好品质的守门人和技艺的传承人。”
但不变的是,日复一日持续深耕品鉴技艺,拓宽风味认知边界,加强对微生物、陈化工艺等相关科研攻坚,“实现品鉴+技术的双向精进”。
金沙,人才成长与技术培育的沃土
“我的职业历程、个人成长与金沙酒业息息相关,从‘懂酒’到‘调酒’,再到‘守好品质关’的成长过程。没有金沙酒业,就没有今天的我。”蒋想坦言。
交谈过程中,蒋想多次强调,金沙酒业对他的培养是“全方位、无保留”的。
从以蒋想命名的劳模创新工作室成立,公司提供平台支持;到竞赛训练所需的酒样、培训等资源和技术支持;再到金沙酒业“技术人才双通道”制度的机制保障……“这些都让我不用为发展和训练发愁,只需安心深耕专业。”
近年来,金沙酒业将高素质技术人才队伍建设视为企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构建起一套“双通道、多平台、重实践”覆盖选拔、培养、激励、晋升的全链条机制。
如通过“百炼成钢”“向日葵计划”“基石计划”等专项人才培养工程,企业系统化培育青年技术骨干,覆盖酿酒、品评、研发等关键领域;
打造李卫东劳模工作室、吴天祥大师工作室、韦贺丽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蒋想劳模和创新工作室等一系列产学研一体化平台,以开放包容的“传帮带”“师带徒”“技术夜校”等形式推动技艺传承与创新攻关;
与此同时,与江南大学等高校及科研机构开展深度合作,共同推进“金沙酱酒风格特征解析及品质控制研究”等课题,多项成果达国际先进水平。
这一系列举措形成了“平台育人才、人才促发展”的良性循环。
2024年,蒋想劳模和创新工作室正式成立。工作室以“技术创新、品质提升、人才培养”为核心,是一个涵盖勾调、品评、酿酒工艺等多个领域创新平台。
自成立以来,已培养出8名省级评委、50余名四级品酒师。近年来摘要酒唐诗、摘要酒宋词等系列产品便是工作室核心成果之一。
可以见得,金沙酒业的人才培养体系与技术攻坚正加速释放正反馈,“企业培养人才-人才反哺企业”闭环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