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的弄堂深处或街角巷口,总能看到这样的景象:一个简陋的摊位,一口黝黑的铁锅,一位老师傅在手起手落间,将面团幻化成一张张金黄油润的葱油饼。这看似简单至极的“一面一葱一油”,却承载着几代上海人关于“老底子”味道的集体记忆。
制作一个地道的葱油饼,过程充满了手工的韵律感。面团是半烫面的,这使得饼胚既有韧性又带点酥软。取一个剂子,用力擀开成长条,先抹上一层晶莹的猪油,再豪迈地撒上厚厚的盐和翠绿的小葱末。这便是最经典的“一面一葱一油”的基底。然而,真正的技艺在于后续的“卷”与“煎”。老师傅将面片仔细卷起,拉长,再盘成一个圆饼,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制造出无数层次,每一层之间都夹着葱香与油香。
将盘好的饼胚按扁,放入刷了油的平底锅中,伴随着“滋啦”一声,香气便被激发出来。煎制的过程需要耐心与经验,反复翻面,确保受热均匀。期间,会用锅铲不断敲打、挤压面饼,使其内部层次更加分明。待到两面都煎至金黄酥脆,许多摊主还会将饼移到炉火旁或烤箱里再烘烤片刻,以逼出多余的油脂,并让外皮达到极致的焦脆。
刚出锅的葱油饼,捧在手里烫得左右倒手,却让人迫不及待。咬下去,外层是令人愉悦的“咔嚓”声,内里却千层百叠,柔软而富有嚼劲。猪油的荤香、小葱的辛香、以及面饼纯粹的焦香完美融合,简单、直接,却有着直击灵魂的温暖力量。这不仅仅是一张饼,更是一块烙着城市印记、散发着烟火气的怀旧路标。
上一篇:徽州区洽舍乡:桂花窨制红茶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