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语:为深化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深入挖掘美食背后的文化记忆与人文温度,展现洛宁人热情真诚、淳朴守信的文明风貌,洛宁县文明办、洛宁县作家协会联合开展的“洛水食韵·舌尖乡情”主题征文活动,已收到社会各界踊跃投稿。现精选佳作,陆续推出展示,邀您共赏洛宁美食故事,品读舌尖上的文明新韵。
锅盔馍香
翟柏坡
豫西山区。特色吃食有蒸肉、烩面、面叶等。馍馍有蒸馍和烙馍两大类。烙馍里锅盔馍,油旋子。其他呢,还有烧饼、菜盒子。我们这里把锅盔馍叫锅盔。甜汤,锅盔,简单配上热菜或凉菜,就是不错的早餐晚餐。杂菜汤、凉粉凉汤,反正只要有锅盔,就好做饭,随便弄了咸汤,做饭的都不愁;想吃甜的,最简单的是锅盔配着咸菜,或蘸蒜水,就是我小时候的美味佳肴。特别滚水泡馍,锅盔更胜一筹,吃着筋道,不像蒸馍一泡汤里就糊了。
据说,洛宁锅盔馍是从西安那边传过来的。唐朝修乾房时,工匠士兵太多,难以按时吃饭。有个士兵心急,把面团压进头盔里,放到火上烤成馍。想不到这东西香酥可口,放了几天还不坏。这馍状如盔,就叫它锅盔。从此,锅盔开始外传,陕西、山西、河南都有了锅盔馍。
在我童年的记忆里,吃锅盔馍算是一种美好的享受,但不容易吃到。那时候,虽然家家都会烙锅盔,但是家家却没有白面去烙锅盔。地里收回的多是包谷杂粮,因而几乎天天吃玉米面馍,喝玉米面汤,玉米面馍吃得人实在没有了胃口。
玉米面只能做火烧,易酥难做锅盔。做锅盔得细面,就是人们说的小麦面。小麦面那时金贵,做饭显得格外慎重。遇上父亲干重活,母亲才烙些锅盔。锅盔用篮子吊在房梁下,高高的样子,谁吃多少,统一由母亲来分配。父亲干最重的活,母亲分给大块,我和弟妹,分些中块,母亲吃的块最小,还是焦黑焦黑。她总是吃几口,就说饱了,他说胃不好,吃干饭多了,不得劲。父亲出门干重活,母亲都要烙锅盔,我们也就跟着解解馋。于是,我便常常期盼着父亲外出的日子。
父亲要出门干活了。母亲常在夜里烙锅盔。她常把消息告诉我一个人,她偏爱我这个男孩。别人睡下,我也装睡。母亲揭开盖着面瓮的高梁排儿,用面瓢轻轻搲,轻轻抹平面坑。我呢,就悄悄地钻出被窝,站在她的身后偷偷地看。母亲将面粉和成面团,揉呀揉,面团弄得光滑瓷实。面团被揪成几坨,一坨揉成一个团,她攥住擀面杖,一边擀,一边旋转面团,面团擀成圆饼,然后放到铁锅里,用细柴火慢慢地翻烙。直到那诱人的香味儿飞出了锅,钻到了我的鼻孔里,我才轻轻地喊声“妈”。
其实母亲早已经明白了我的心思。她切下一小角滚烫的锅盔递给我,我便心满意足地钻进被窝里吃了起来。等吃完了锅盔,才带着香甜进入了梦乡。
有时,母亲把锅盔里放些葱花和盐巴,那时我觉得那是天下最好的美味。
八十年代,家里粮食多了,不欠吃不欠喝。我到离家到几十里外上高中。周日下午,我要上学校。母亲早早烙好的锅盔,一寸多厚,满满一大兜,还塞些咸菜、糖蒜。锅盔耐吃顶饥,有嚼头,筋道,酥香,放一礼拜也没事。
到了学校,同学看到我带的锅盔,外焦黄内嫩白,散发着面香,都是满脸的羡慕。我也分给同学们一起吃。回家我把这事告诉了母亲,她说,这不是难事,下回去学多带些。我参加工作,成了家,还不时收到母亲让人捎来的锅盔馍,不少还带着热气。
锅盔馍现在普普通通,不再是啥稀罕物。父亲早就下世,母亲已是白发苍苍,我也已过知命之年。正如乡间一句俚语所说的“有牙没锅盔,有锅盔没牙”一样,历经世上的好事、顺当事、享福事,往往不会同时存在,总要缺这少那,总要伴着痛苦和艰辛。然而用这句话对照今天的饮食生活,却也未必完全正确。现在一些农村里不只是烙锅盔,那花卷、饼、葱花饼、蒸馍、包子等等属于馍一类的吃食,花样品种多。老人、小孩想吃啥,家人们就做啥。还要想着法子三天两后晌的变花样,变味道,让全家人人都吃得舒心可口。
我当还钟情于锅盔,这倒不是小时候难以吃上的缘故,而是由于这种馍入口粘绵,醇香筋酥,有嚼头,耐饥。锅盔店的老板说,锅盔的制作并非易事。专门制做锅盔的地方,要用松木或柏木扛子挤压硬面团数百回。用松、柏是为了采其香气,反复挤压是源于“面不压不筋,铁不锤不钢”的道理。那面一直要压到面光色润才好。之后,将面饼放入鏊内烘烤。这时的功夫是勤看、勤翻、勤转的“三翻六转”上,只有这样,才能火色均匀,馍白如雪,无半点儿烙痕。
关于锅盔,还有一个传说:清末京都官员宋伯鲁,系礼泉县人。每次还乡,除自己饱食锅盔外,还要置备木箱,采买锅盔,装箱运抵京城,馈赠僚友。今日的洛宁锅盔,更要优于清时,它以其面硬、酥脆、雪白、香口和独特诱人的风味,远近闻名,锅盔正在成为旅游和宴食佳品。
如今,街头巷尾售卖锅盔的摊位日益增多。那锅盔,外皮酥脆呈金黄之色,内里的瓤却嫩白细腻。只需一眼,便足以勾起我强烈的食欲。我忍不住买了一块,放入口中品尝,只感觉入口软糯,咀嚼之间,香味愈发浓郁,果真是美味至极。妻子笑着说,这种硬面锅盔咱们自己可烙不出来,想吃的时候,去街头买上一两个,既方便又省事,还能享受这难得的口福。
我吃着锅盔,咀嚼着回忆,咀嚼着美好的生活。
来源:文明河南在洛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