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健康饮食观念多样化的今天,主食被不少人视为“肥胖的元凶”,甚至出现“主食越少越好,完全不吃更健康”的极端观念。但北京协和医院专家近日公开纠正这一误区,强调主食是我们身体不可或缺的能量来源。
在现代人追求健康的过程中,主食逐渐被贴上了“不健康”的标签。不少人认为减少甚至完全不吃主食是控制体重、预防疾病的好方法。
但这一广受欢迎的观念遭到了医学专家的明确反对。在11月6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北京协和医院主任医师肖新华指出,“主食越少越好,甚至完全不吃”这个观念需要纠正。
在这场关于时令节气与健康的新闻发布会上,肖新华医生解释说,主食是我们身体最直接、最主要的能量来源,也是饱腹感的主要来源。
如果吃得太少或者完全不吃,身体就会能量不足,血糖偏低。
当身体缺乏足够的碳水化合物时,会被迫分解蛋白质和脂肪来获取能量。长期处于这种状态,对身体健康非常不利。
对于糖尿病患者而言,这种观念纠正更为重要。肖新华强调,“对糖尿病患者来说,主食并不是‘敌人’,从某种程度上说,它也是我们的‘朋友’。”
搜索结果显示,不吃主食或主食摄入过少,会给身体带来多方面的健康问题。
一项对近4万名成年人为期14年的跟踪调查发现,坚持低碳水化合物、高脂肪和高蛋白饮食(碳水摄入量不足38%)的人,患2型糖尿病的风险比饮食更均衡(碳水摄入量大于55%)的人群高出20%。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钟历勇解释,为了保证总体热量需求,选择低碳水化合物饮食模式的人,通常会过量摄入脂肪和蛋白质。
而脂肪的热量约为9千卡/克,远超过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
过量摄入脂肪更易引起肥胖、高甘油三酯及高胆固醇,加重以胰岛素抵抗为特征的代谢综合征,这其中就包含糖尿病。
除了增加糖尿病风险外,主食摄入不足还可能引起一系列健康问题:
营养不良:减少主食后,蛋白质食物会作为热量消耗,真正能供身体使用的蛋白质会大幅度减少,进而导致营养不良,皮肤变差、掉发严重、抵抗力降低。
肌肉流失:人体内的碳水化合物不够用,身体肌肉被消耗,老年人骨质疏松风险会增加。
影响记忆力:研究发现,坚持一周不吃碳水化合物,记忆和认知能力可能会受损。长期不吃碳水,会使脑细胞缺少能量供应,降低学习和思考能力。
情绪抑郁:碳水化合物促进血清素分泌,它是一种令大脑愉悦的化学物质。没有摄入足够葡萄糖,大脑基本功能会受影响,导致烦躁沮丧。
肖新华指出,主食摄入的关键在于怎么吃、吃什么,这个质和量的把控非常重要。
对于有体重管理需求的人,北京协和医院临床营养科主任于康建议,逐步减少主食的摄入量,通过每周减少半两主食的节奏,逐步降至原来主食量的1/2或1/3。
在主食的分布上,以早餐、午餐作为主食的主要来源,晚餐尽量减少主食。
晚餐可以选择蛋白较高同时脂肪比较低的食物,比如清蒸鱼、白豆腐、蒸蛋清等,并增加绿色或者深色的蔬菜。
在质的选择方面,肖新华建议,尽量吃那些升糖比较慢的,包括全谷物、燕麦等等这些粗杂粮。主食需要粗细搭配,这样血糖相对来讲比较平稳。
于康也建议,主食里应该有1/3到1/2的粗粮,这样可以让血糖更稳定,也让能量控制得更合理。
全谷物、豆类等是优质碳水化合物的来源,膳食纤维含量较高、升糖指数较低,替代部分精米白面,不但能增强饱腹感,还能提供充足的能量,有效避免餐后血糖快速升高。
肖新华在新闻发布会上还澄清了一个常见误区——“无糖食品可以随意吃”。
他解释说,“无糖”不代表“降糖”。所谓“无糖”,主要是里面不含有蔗糖或者加了一些甜味替代品,但是这个食品本身可能含有大量的碳水化合物、脂肪等。
过多的吃热卡肯定会增多,吃得越多血糖升得越高。
还有一些食品有蔗糖的替代品,但是过多的替代品现在看来对身体也是不利的。所以这种所谓“无糖”的食品也得适量地吃,也得算在热卡总量中,不能随意吃。
根据多位专家的建议,不同人群的主食摄入需要区别对待:
对于有体重管理及控糖需求的人群来说,要减少精制碳水的摄入,适当多吃优质碳水。
精制碳水如精加工大米、面食等,升糖指数较高,易导致血糖快速升高,给胰岛β细胞带来负担。
日常多吃糙米、红米、黑米、燕麦、藜麦、荞麦等全谷物,以及赤小豆、绿豆、芸豆、鹰嘴豆等豆类。
根据中国居民膳食宝塔:对于健康成年人来说,保证每天摄入谷类和薯类食物250克至400克为最佳。
全谷粗杂粮和杂豆类50至150克,薯类50至100克(干重,按鲜重算,约是干重的5倍重),其余为精米白面。
主食就像我们生活中的稳定基石,它不是健康的敌人,而是不可或缺的伙伴。北京协和医院临床营养科主任于康建议,建立良好的进食习惯,做到“四避免一调整”——避免进食过快、过饱、过晚、零食过多,调整进餐顺序。
健康的生活方式不在于极端削减某类食物,而在于找到平衡的点。正如肖新华医生所强调的,关键在于如何吃、吃什么,这个质和量的把控非常重要。热点观察家
财智密码
财经领域爱好者
45285篇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