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丽明以各式鱼类为主题创作的粿印栩栩如生。
许丽明父子在家门口制作粿印。
许丽明家中挂满各式糕粿饼印。
木雕考验匠人技艺和体力。
秋日午后,韩江东畔树影婆娑,写着“权记正宗木雕”的招牌旁坐着一位埋头工作的匠人。一手持雕刀、一手握木锤,凿刻声声间,半个世纪悄然流走,在许丽明的见证下,上万个糕、粿、饼印模从这一方小天地制成,流入千家万户。
今年中秋节前夕,马来西亚“侨二代”陈声丰在网络上晒出自己收集的部分糕粿印模,准备依潮人传统“做粿过节”。评论区里,许丽明认出其中有几个是自家的粿印,与陈声丰交流甚欢。
一方粿印,如何漂洋过海?信息时代,海内外潮人又是如何以互联网为媒,分享工艺、美食、节庆的喜悦,重新联结起浓厚的乡情?
文:陈锦煌 图:黄品
“千刀凿落木成范”的糕粿印模
在潮州,无论是祭拜先祖、婚丧嫁娶,或是日常餐桌,总少不了形制各异的“粿”。而粿要做得“雅”,全靠一方“雅粿印”。
韩江边的“权记”木雕作坊里,65岁的匠人许丽明手握雕刀与木锤,凿刻声起落间,木屑纷飞,一块柯木逐渐显露出红桃粿印的轮廓——尖顶圆身的桃形,外围环绕着象征“富贵不断头”的回纹,中央是古篆体的“寿”字,下缀桃叶纹样。这个巴掌大的木模,凝聚着潮人对安康长寿的祈愿,更是中原桃文化在岭南的生动印记。
粿印制作是刀尖上的修行。许丽明介绍,一方粿印的诞生需经历选材、制坯、浸泡、雕凿、打磨等十余道工序。多年来,许丽明坚持用坚硬的柯木打造粿印,雕刻前需将木坯浸泡后,才好下刀塑形。工作台旁数十把刻刀各司其职:大尺寸的浅弧刀雕凿粗坯,斜刃刀与小尺寸弧形刀雕凿纹样图案,最细的弧刀在方寸间刻出细节。“做这个工作最需要专注,不能被外界干扰,一旦分心就容易受伤。”许丽明说。
除了最常见的红桃粿印,潮汕地区其他糕、粿、饼印的丰富性超乎常人想象。许丽明的工作间墙上,揭阳的菊花糕印线条清瘦灵动,潮阳的大桃粿印浑厚饱满,泰国潮人定制的粿印上融合了斗鱼元素……“潮州人遍布海内外,不同地方有各自的习俗,这些都可以从他们定制的粿印里体现出来。”
海内海外一致的潮人习俗
海内外潮人世界里,何以发展出如此繁复多样的糕粿印模?
韩山师范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讲师姚婷指出,中原先民南迁时带来面食祭祖的传统,在“不产麦子”的岭南,大米制成的粿品成为替代,催生出独属潮人的“糕粿”饮食文化体系。
“潮州人做粿、‘做节’的习俗,是我们先辈从中原地区移民至此,移民文化的一种体现。”中国工艺美术终身成就奖获得者杨坚平认为,糕粿印模是潮人用于民俗活动、“时年八节”必须的工具。
“一个族群越是远离发源地,往往越重视和保留自身的文化传统。”潮州文史学者陈贤武点出了潮人文化心理的核心。无论是最初从中原南迁至潮州,还是后来从潮州“过番”远赴南洋,每一次迁徙都更加激发了潮人固守文化根脉的内在动力。这种动力,深层次上是一种“原乡意识”与对文化认同的渴望。
他引用曾流传于南洋华人中的《迁流诗》:“驿马匆匆过四方,任君随处立纲常。年深异境犹吾境,日久他乡是故乡。”并阐释道:诗中的“纲常”即指“仁义礼智信”等核心价值与礼仪规范,正是这套文化纲常,让“他乡”成为精神上的“故乡”。而一个小小的粿印,正是数百年未改的“原乡意识”的具体承载物。
当潮人搭上下南洋的红头船,粿印成为行李箱中浓缩的故乡。马来西亚“侨二代”陈声丰在“番畔”出生成长,但他始终收藏着奶奶与父亲“过番”时带去的红桃粿印,“时年八节”便会做粿祭祖;上世纪90年代,高级工艺美术师吴红暖在泰国目睹伯母操持300多份节粿,海外潮人严格遵循故乡时序,用粿印复刻家的味道令她感动至今。
在海内外潮人看来,“时节做时粿”不仅是一句熟语,更是潮人日常生活的实践指南。无论漂泊到何方,春节的鼠曲粿、元宵节的甜粿与酵粿(发粿)、清明节的朴籽粿、端午节的栀粿、中秋节的月糕月饼……都在用舌尖上的潮味时刻维系着代代潮人与故土的联系,提醒潮人不忘来时路、不忘家乡味。
方寸印记寄乡情的文化样本
当现代生活节奏加快,家家户户自制粿品不如往日普遍,这方承载着古老记忆的木模,是否正在淡出历史舞台?事实是,它的角色正从单纯的厨房工具,向更广阔的文化领域延伸。
在潮州文旅发展热潮中,许丽明曾将作品摆进热门景区的店铺,如今更借由互联网驶向更辽阔的海域。通过短视频平台,许丽明创作的粿印视频吸引了陈声丰这样的海外潮人。他们不仅在线交流民俗文化传统,更直接产生交易:客户会发来心仪的老粿印图样请许丽明复刻,或直接网购新作。
对许丽明而言,每件发往海外的订单都意义非凡。“客户认的不仅是‘权记’这个字号,更是对故乡手艺的信赖。”许丽明说,他深知每一方漂洋过海的粿印,不仅关乎家族铺号的声誉,更承载着海外潮人厚重的乡情,“我必须要做得比样品更精美,要对得起潮州工艺,更要对得起这份跨越山水的故乡情谊。”
与此同时,粿印本身也被赋予新的意义。它成为寄托情感的独特礼品——有新婚夫妇定制刻有两人姓名的粿印,用以制作专属的婚庆喜粿;也有母亲买下最普通的红桃粿印,让即将远行的孩子带在身边。在年轻人手中,粿印的装饰价值被发掘,成为茶室、咖啡馆里的雅致摆设;有年轻设计师将从家里带来的粿印挂于工作室,作为汲取传统美学灵感的“潮样本”。
从祭祖的必备之物,到连接游子的乡情信物,再到启发创新的文化符号,粿印的功能在变,但其核心价值未变:它始终是潮人族群认同的具象载体。在机械复制的时代,手工雕凿的温度、纹样中承载的吉祥寓意,使其在方寸之间,依然紧密联系着海内外潮人的共同情感与文化记忆。
■小知识
潮州俗语里
的“粿文化”
哙做雅粿:“哙”是潮州话里“会”的意思。俗语原意是说能够把粿品做得漂亮,后引申常用于讽刺别人只会说漂亮话、做表面文章。
咬破粿:粿品未咬破,没人知道里面包了什么馅料。因此潮人用“咬破粿”来形容信息泄露,某件事情已人尽皆知。
时节做时粿:指不同的时令节日要做相应的粿品。如春节做鼠曲粿,清明做朴籽粿,端午做栀粿。这体现了潮汕人遵循自然节律、重视传统节俗的生活智慧。
无工做幼粿:“幼粿”指做工精细、讲究的粿品。整句话意思是“没有工夫(时间精力)去做费工的细粿”。常用于自谦或解释为何某事未能做到尽善尽美。
■故事
“侨二代”:
收藏700多个粿印
逢年过节必做粿
尽管从未踏足祖籍地潮州潮安东凤,45岁的马来西亚“侨二代”陈声丰,却用700多个各式糕粿印在古晋的家中建起了一座“潮州记忆博物馆”。
他与粿的缘分始于童年。他从小与从潮州“过番”而来的奶奶同住,奶奶偶尔做粿卖粿补贴家用。年节做粿时,陈声丰便在一旁帮手,最早学会的工序便是“印粿”。“那时候只知道有红桃粿印,根本想不到还有这么多种类的潮州粿印。”奶奶带来的“潮州篮”和老家伯父寄来的粿印,成为他最初的“粿”文化启蒙。
参加工作后,陈声丰开始了系统的收藏。近二十年来,他利用出差的机会,跑遍各地古董店搜寻老粿印。亲戚朋友知他有此爱好,也常相赠。而网络则为他打开了新渠道:他通过各种网络平台向潮州的匠人定制、购买了近200个新粿印,其中就包括许丽明的大量作品。
在陈声丰看来,收藏粿印、坚持“时年八节”做粿祭拜“老公老嬷”(祖先),是再自然不过的事。“在番畔,我们保留潮州的习俗。这里有很多潮州人,所以从小我们的生活习俗都很‘潮州’。”如今,他是马来西亚潮州公会的会员,不仅自己按传统在除夕、清明、中秋、冬至等多个节日做粿,还向当地人推广制作潮州粿。
然而,有一个问题始终萦绕在他心头。他曾在2019年拜托来马拍摄纪录片《四海潮味》的潮州乡亲品尝他做的“媳妇闲”粿品,对方评价“样子一样,但味道还有点差距”。这让他更加坚定了要来潮州看看的念头。“我在网上能学会样子,但不知道地道的味道究竟是什么样。”陈声丰说,他2020年曾计划回潮州,但最终未能成行。品尝用韩江水、潮州米制作的原乡粿味,弄懂舌尖上那一点点差距的根源,是他目前很大的一个心愿。
■延伸
韩江边的粿印世家
“权记”招牌在韩江畔悬挂逾百年。许丽明的父亲许喜权、二伯许维权在民国时期便以粿印雕刻闻名。1958年,潮州粿印匠人成立工艺社,“中和”“时昌”等老字号与“权记”常聚首交流。后经历合作化浪潮、木雕厂改制,许家始终未放下刻刀。
1980年进入潮州木雕厂的许丽明,继承了家族的技艺基因。其母李婵香曾任木雕厂木雕班班长,姐姐许丽君则在木雕创新组,妻子谢春英婚后也执刀从艺。如今,随着许丽明夫妇年岁渐长,儿子许文治逐渐成为家里制作粿印的主力,让这项家族手艺传至三代。
据许丽明回忆,潮州粿印曾通过木雕厂大量出口至东南亚等潮人聚居的国家,是联系海外潮侨的重要物产。如今,他延续着大伯与父亲的铺号,每一方售出的粿印上都刻有“潮州桥东权记”字样。这份坚守,承载的不仅是一门手艺,更是一份家族的信誉与潮州工艺的声誉。
常有新、马、泰等地潮人,或在旅游时专程寻来,或委托当地亲友前来,或通过网络请他定制。有时,客户会发来一些老旧粿印的照片,希望复刻一份相同的记忆。每当此时,许丽明都觉得责任重大,“人家认的是这个字号,我代表的是潮州工艺,一定要做得比样品还精美。”
如今,许丽明每天仍会花几个小时与儿子一同伏案雕琢。凿木声声,从韩江边传出,如同不曾间断的纽带,连接着家族的过去与未来,也连通了海内外潮人的乡情。
上一篇:隆昌市长
下一篇:第六届荆楚乡村文化旅游节启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