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文旅先行。在闽东山水之间,一座座位于宁德犀溪镇的古村落正以文化为魂、以创新为径,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从西浦的“状元故里”到甲坑的红色热土,从古厝修缮到业态融合,一幅“文旅兴村、产业富民”的画卷正徐徐展开。
业态消费“多元化”,打造沉浸式文旅体验
在文旅融合的大背景下,单一观光已难以满足游客需求。如何通过差异化、沉浸式体验吸引人、留住人,成为乡村文旅破题的关键。
走进西浦村“云水小筑”,仿佛步入一幅水墨江南图。这里不仅仅是住宿场所,更是文化体验的起点。它以“状元故里·廊桥水乡”为主题,通过“文化浸润+场景创新+业态联动”的形式,打造出独具特色的民宿品牌。空间设计上,既保留了古建筑的木构梁架、黄土墙体等传统元素,又融入了现代舒适设施。据民宿主人介绍,“云水小筑”每个房间都围绕西浦“状元文化”设置了不同主题,并配备旅游攻略手册,营造出“一房一景一故事”的温馨氛围。
窗外是潺潺溪流,室内是花香四溢。游客不仅可以住下来,还能参与“状元茶歇”、临溪品茗、夜话廊桥等活动,感受“住在风景里,活在文化中”的独特氛围。
更值得一提的是,“云水小筑”与乡村美术馆、老厝咖啡等业态联动,推出“住宿+文化体验”套餐,形成“一宿一景、一宿一艺”的消费模式,打破了传统民宿的运营边界。
甲坑村凭借丰富的红色资源,打造了“六个一”红色研学课程。课程以“沉浸式实景教学”为主线,依托岗垅革命纪念馆、红军洞等7处省级革命旧址,构建起“看一部纪录片、走一段红军路、听一则英雄故事、上一堂主题党课、吃一餐红军饭”的完整体系,成为了闽浙边区域党建与研学教育的热门选择。
党员志愿者生动讲解,《烽火岗垅》纪录片真实还原历史场景,让学员在行走中感悟红色精神。目前,该课程已纳入闽浙边红色教育党建联盟体系,年均接待研学团超百场。
作为南宋状元缪蟾的故里,西浦村则以“廊桥水乡·状元故里”为主题,举办了泼水狂欢暨“状元福宴”文化体验活动。夏日的西浦溪化作天然戏水乐园,游客们水枪、水瓢齐上阵,泼水的欢快声此起彼伏,水花与笑声交织成夏日最美乐章。同时,情景朗诵《状元少年赋》生动再现了“囊萤映雪”的勤学典故,人们在趣味龙舟赛中争“状元”,沉浸式的活动表演让游客们深切体会着“状元故里”的“状元文化”。
发展模式“创新性”,构建共建共享利益机制
文旅产业能否可持续发展,关键在于能否让村民成为真正的参与者和受益者。西浦村探索的“支部+公司+合作社+农户”机制,正是对这一命题的生动回应。
在这一机制中,村党支部发挥引领作用,统筹规划与资源整合,牵头成立乡村振兴合作社,以政府投资为股本金,引导村民以古民居产权、闲置资金、传统技艺等入股。公司则负责专业化运营,承担商业街管理、业态招商、活动策划等市场化职能。合作社作为利益联结平台,通过“保底收益+利润分红”保障村民权益。这一机制让西浦村的文旅发展不再是“政府唱独角戏”。
村民可以通过三种方式参与:一是以古民居产权、闲置资金或传统技艺入股合作社,享受“保底+分红”;二是在合作社统筹下自营餐饮、手作等业态;三是加入“姐妹讲解团”等服务团队,实现家门口就业。
“我现在不仅是讲解员,还是合作社的股东,每年都有分红。”西浦村村民缪大姐笑着说。这种“人人参与、人人受益”的模式,激发了村民的内生动力,也增强了文旅产业的韧性与活力。
遗产活化“可持续”,让古建筑焕发新生机
古建筑是乡村的记忆载体,更是文旅发展的文化基石。如何在不破坏原有风貌的前提下实现功能再造,考验着地方的智慧与魄力。
在西埔村,由百年古厝改造而成的西浦乡村美术馆,是“修旧如旧”理念的典范。清代抬梁式木结构、黄土夯筑墙体、双坡悬山屋顶等元素被完整保留,仅在结构加固和功能植入上做文章。
如今,这里不仅是展览空间,还设有老厝咖啡、文化讲堂,成为游客感知西浦文化的核心节点。艺术家叶茂林的“乡心墨缘”画展曾在此举办,吸引众多游客驻足。老宅不再是沉睡的历史,而是活跃的文化现场。
库坑村对19栋古民居进行抢救性修缮,其中厦门大学胡荣教授将自家老宅改造为江南风格的四合院——群学书院。书院不仅作为村民的公共文化空间,还每年举办乡村振兴论坛,吸引全国学者前来交流。古村落因此成为“学术+文旅”融合的网红打卡点,实现了文化传承与产业发展的双赢。
西浦村还围绕“状元故里”主题,系统修缮状元祠、书院、石牌坊等历史遗存,打造廊桥博物馆、状元茶馆等节点。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村民缪荣华家的鸭舍,经合作社改造后,变成了充满书香茶韵的“状元茶馆”。保留乡村庭院格局,增设茶歇与文化讲座功能,这里既改善了人居环境,也成为游客歇脚体验的热门场所。
从民宿的差异化运营,到红色研学的实景课堂;从“四方联动”的利益共享,到古厝活化的文化再生,闽东地区的文旅实践表明:乡村振兴不是简单的复制粘贴,而是基于本地文化基因与资源禀赋的创造性转化。
文旅融合,既要有“诗与远方”的浪漫,更要有“落地生根”的机制。唯有让文化可感知、让村民能参与、让遗产会说话,乡村才能真正成为“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好家园。
来源:中国网
编辑:姜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