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冬节气养生要点,建议人手一份!
创始人
2025-11-08 00:54:19

立冬是冬季的第一个季节,代表着冬季的开始,气候也由秋季的少雨干燥向冬季的阴雨寒冻过渡。它也是冬季“六节气”之首,太阳到达黄经 225°,北半球昼最短、夜最长自此开始。意味着万物进入休养、收藏的状态,人体的阳气也潜藏于内。因此,立冬养生的核心在于 “藏”与 “补”。为帮助大家更好地适应这一节气变化,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宣传员朱医生为您送上立冬时节养生要点。

,时长

09:31

PART.01

起 居 调 养

早睡晚起,防寒保暖

1. 睡眠要“藏”

《黄帝内经》有云:“冬三月,早卧晚起,必待日光。”立冬以后,天黑得早,应早睡晚起,保证充足的睡眠,有利于阳气的潜藏和阴精的积蓄。建议在晚上10点前入睡,早晨太阳出来后再起床活动。

2. 保暖防寒,尤其关键

头、背、脚是重点。“寒从脚起”,头部和背部是阳气汇聚的地方,容易受风寒侵袭。出门务必戴帽子、围巾,穿保暖的鞋袜。家庭医生建议您每晚用热水泡脚,并按摩脚底涌泉穴,有助驱寒、促进睡眠。

3. 通风换气,保持湿度

冬季门窗紧闭,室内空气污浊,易滋生细菌。应在天气晴好时,每天开窗通风,每次15-30分钟。如果室内干燥,可使用加湿器,或将一盆水放在暖气旁。

PART.02

精 神 调 养

心情舒畅,恬淡安静

1.立冬过后,万物凋零的景象易让人触景伤情、滋生郁郁寡欢的情绪。而不良情绪会持续影响身体状态,甚至诱发各类不适,因此时节养生需格外注重情绪调节与生活状态调整。

2.日常要保持心情舒畅、恬淡安静,可通过跳舞、弹琴、书画等兴趣活动陶冶情操,也能借助晒太阳、听舒缓音乐、冥想静坐等方式放松身心,驱散低落。

3.同时不妨适当参与亲友聚会或户外轻运动,多与他人交流互动,既能感受陪伴的温暖,有效缓解孤独感,也能以积极心态安稳度过寒冬。

PART.03

运 动 调 养

适时锻炼,增强体质

冬季运动忌大汗淋漓,否则会耗损阳气,与“藏”的养生主旨相悖。

1. 选择温和的运动 推荐太极拳、八段锦、散步、慢跑、瑜伽等。这些运动能使身体微微发热,出少许汗即可,达到舒展筋骨、畅通气血的目的。

2. 运动时间有讲究 最好在阳光充足的时候进行,上午9-10点或下午2-4点为佳。避免在寒风中或雾霾天进行户外锻炼。

3. 做好热身与保暖 运动前充分热身,防止拉伤。家庭医生提醒您运动后及时擦干汗水,添加衣物,防止受凉。

基本公卫宣传员朱医生

,赞

4

PART.04

饮 食 调 养

温补为主,滋阴润燥

立冬进补,是为整个冬季的健康打下基础。应遵循“秋冬养阴”、“虚者补之,寒者温之”的原则。

1. 增苦少咸,保护肾脏

冬季对应五脏中的肾,而五味中的咸入肾。过食咸味会使本就偏亢的肾水更亢,使心阳力量减弱。因此,应减少盐的摄入,多吃些苦味的食物,如苦瓜、杏仁、苦菊等,以助心阳。

2. 温补驱寒,滋养阳气

多食温热食物:适量摄入牛肉、羊肉、鸡肉、鳝鱼、韭菜、桂圆、糯米等,可以增加热量,抵御寒冷。

3. 滋阴润燥,防止内火

北方开始供暖,南方多用空调,室内干燥,易生“内火”。需多吃滋阴润肺的食物。

4. 适当喝粥,健脾养胃

晨起喝一碗热粥,可以暖身养胃,提振阳气。

PART.05

经 络 养 生

立冬是冬季的开始,是阳气逐渐藏于内伏,寒气逐渐升腾的时刻。在这个时期,人体的阳气逐渐减弱,而阴气逐渐增强,因此需要注意调养身体,以适应寒冷的环境。立冬时期,人们应该增加保暖措施,同时进行传统经络养生,调理身心健康。

1.委中穴:位于膝关节后面腘窝横纹中点处。经常按揉委中穴可缓解腰腿痛、下肢痿痹等不适,对冬季因寒邪导致的关节疼痛也有一定改善作用。按揉时可用拇指点按,力度适中,每次3-5分钟。

2.肾俞穴:在腰部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它是肾的背俞穴,艾灸或按揉肾俞穴能温补肾阳、强腰健骨,对于肾阳虚引起的怕冷、腰膝酸软等症状有很好的调理效果。艾灸可每周进行2-3次,每次10-15分钟;按揉则每日早晚各一次,每次5-8分钟。

3.涌泉穴:是肾经的起始穴,位于足底,卷足时足前部凹陷处。每晚睡前用温水泡脚后,用手指点按涌泉穴,顺时针、逆时针各旋转按摩30-50次,可起到滋补肾阴、引火归元的作用,能改善失眠、手脚冰凉等情况。

4.太 溪穴:在足内侧,内踝 后方与脚跟骨筋腱之间的凹陷处。按揉太溪穴可滋阴益肾、壮阳强腰,对于肾阴虚或肾阳虚的一些症状都有调节作用。每天可按揉3-5次,每次5-8分钟。

5.足三里: 位于小腿外侧,外膝眼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处。用大拇指指腹或食指及中指按揉,力度适中,以有酸胀感为佳,每次按揉2-3分钟左右。 按揉足三里有健脾和胃、扶正培元、强身健体的作用。

立冬进行经络养生,通过刺激相关经络和穴位,有助于调整身体机能,增强抵御寒冷的能力,为冬季健康打下良好基础。操作时,每个人的身体状况不同,经络养生方法应根据个体差异进行调整。如有疾病或不适,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养生。立冬是冬季的第一个季节,代表着冬季的开始,气候也由秋季的少雨干燥向冬季的阴雨寒冻过渡。它也是冬季“六节气”之首,太阳到达黄经 225°,北半球昼最短、夜最长自此开始。意味着万物进入休养、收藏的状态,人体的阳气也潜藏于内。因此,立冬养生的核心在于 “藏”与 “补”。为帮助大家更好地适应这一节气变化,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宣传员朱医生为您送上立冬时节养生要点。

PART.01

起 居 调 养

早睡晚起,防寒保暖

1. 睡眠要“藏”

《黄帝内经》有云:“冬三月,早卧晚起,必待日光。”立冬以后,天黑得早,应早睡晚起,保证充足的睡眠,有利于阳气的潜藏和阴精的积蓄。建议在晚上10点前入睡,早晨太阳出来后再起床活动。

2. 保暖防寒,尤其关键

头、背、脚是重点。“寒从脚起”,头部和背部是阳气汇聚的地方,容易受风寒侵袭。出门务必戴帽子、围巾,穿保暖的鞋袜。家庭医生建议您每晚用热水泡脚,并按摩脚底涌泉穴,有助驱寒、促进睡眠。

3. 通风换气,保持湿度

冬季门窗紧闭,室内空气污浊,易滋生细菌。应在天气晴好时,每天开窗通风,每次15-30分钟。如果室内干燥,可使用加湿器,或将一盆水放在暖气旁。

PART.02

精 神 调 养

心情舒畅,恬淡安静

1.立冬过后,万物凋零的景象易让人触景伤情、滋生郁郁寡欢的情绪。而不良情绪会持续影响身体状态,甚至诱发各类不适,因此时节养生需格外注重情绪调节与生活状态调整。

2.日常要保持心情舒畅、恬淡安静,可通过跳舞、弹琴、书画等兴趣活动陶冶情操,也能借助晒太阳、听舒缓音乐、冥想静坐等方式放松身心,驱散低落。

3.同时不妨适当参与亲友聚会或户外轻运动,多与他人交流互动,既能感受陪伴的温暖,有效缓解孤独感,也能以积极心态安稳度过寒冬。

PART.03

运 动 调 养

适时锻炼,增强体质

冬季运动忌大汗淋漓,否则会耗损阳气,与“藏”的养生主旨相悖。

1. 选择温和的运动 推荐太极拳、八段锦、散步、慢跑、瑜伽等。这些运动能使身体微微发热,出少许汗即可,达到舒展筋骨、畅通气血的目的。

2. 运动时间有讲究 最好在阳光充足的时候进行,上午9-10点或下午2-4点为佳。避免在寒风中或雾霾天进行户外锻炼。

3. 做好热身与保暖 运动前充分热身,防止拉伤。家庭医生提醒您运动后及时擦干汗水,添加衣物,防止受凉。

PART.04

饮 食 调 养

温补为主,滋阴润燥

立冬进补,是为整个冬季的健康打下基础。应遵循“秋冬养阴”、“虚者补之,寒者温之”的原则。

1. 增苦少咸,保护肾脏

冬季对应五脏中的肾,而五味中的咸入肾。过食咸味会使本就偏亢的肾水更亢,使心阳力量减弱。因此,应减少盐的摄入,多吃些苦味的食物,如苦瓜、杏仁、苦菊等,以助心阳。

2. 温补驱寒,滋养阳气

多食温热食物:适量摄入牛肉、羊肉、鸡肉、鳝鱼、韭菜、桂圆、糯米等,可以增加热量,抵御寒冷。

3. 滋阴润燥,防止内火

北方开始供暖,南方多用空调,室内干燥,易生“内火”。需多吃滋阴润肺的食物。

4. 适当喝粥,健脾养胃

晨起喝一碗热粥,可以暖身养胃,提振阳气。

PART.05

经 络 养 生

立冬是冬季的开始,是阳气逐渐藏于内伏,寒气逐渐升腾的时刻。在这个时期,人体的阳气逐渐减弱,而阴气逐渐增强,因此需要注意调养身体,以适应寒冷的环境。立冬时期,人们应该增加保暖措施,同时进行传统经络养生,调理身心健康。

1.委中穴:位于膝关节后面腘窝横纹中点处。经常按揉委中穴可缓解腰腿痛、下肢痿痹等不适,对冬季因寒邪导致的关节疼痛也有一定改善作用。按揉时可用拇指点按,力度适中,每次3-5分钟。

2.肾俞穴:在腰部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它是肾的背俞穴,艾灸或按揉肾俞穴能温补肾阳、强腰健骨,对于肾阳虚引起的怕冷、腰膝酸软等症状有很好的调理效果。艾灸可每周进行2-3次,每次10-15分钟;按揉则每日早晚各一次,每次5-8分钟。

3.涌泉穴:是肾经的起始穴,位于足底,卷足时足前部凹陷处。每晚睡前用温水泡脚后,用手指点按涌泉穴,顺时针、逆时针各旋转按摩30-50次,可起到滋补肾阴、引火归元的作用,能改善失眠、手脚冰凉等情况。

4.太 溪穴:在足内侧,内踝 后方与脚跟骨筋腱之间的凹陷处。按揉太溪穴可滋阴益肾、壮阳强腰,对于肾阴虚或肾阳虚的一些症状都有调节作用。每天可按揉3-5次,每次5-8分钟。

5.足三里: 位于小腿外侧,外膝眼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处。用大拇指指腹或食指及中指按揉,力度适中,以有酸胀感为佳,每次按揉2-3分钟左右。 按揉足三里有健脾和胃、扶正培元、强身健体的作用。

立冬进行经络养生,通过刺激相关经络和穴位,有助于调整身体机能,增强抵御寒冷的能力,为冬季健康打下良好基础。操作时,每个人的身体状况不同,经络养生方法应根据个体差异进行调整。如有疾病或不适,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养生。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龙顶山揽胜:藏在川北的生态秘境... 车行至营山县城东北部,龙顶山的轮廓便在层峦叠翠中渐次清晰。 这座海拔700余米的山脉,既是川北丘陵...
铜仁大峡谷旁边有条村道,由连续... 贵州是我国山地比例最高的省份,并且喀斯特地貌广泛分布(占全省 61.9%),因为地形崎岖,平原极少,...
方寸之间藏鲜香:饺子,中国人餐... 当家家户户的厨房响起擀面杖滚动的 “咚咚” 声,案板上码起一排排月牙状的白胖身影,空气中飘着肉馅与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