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年写过的浦东寿司之光是,不过后来他家改了个冷僻的名字变成预订超级困难店,我就转头另觅新光,朋友推荐我鮨水月,吃完感觉很舒服。
店里装饰简单,餐具平常,感觉把成本都压在了食材上,板前气氛相比的讨巧和的油滑,显得安静、稳重,是我欣赏的样子。
主厨肖师傅是黄冈人,送的下酒菜是老家特产的藕带,酸酸甜甜的,喜欢。
料理五品,寿司十贯,不玩花活,规规矩矩。
雪蟹伴昆布木鱼花和白菊醋做的醋冻,撒紫苏花,料给得足,调味柔和。
北寄贝用酱油稍腌、火略烤,从脆口到甜嫩,能感受到不同的质感。
茶碗蒸里云南松茸的尺寸虽小,但烫出了香气,葛根粉勾芡再加藕丁,是湖北人的灵光。
喉黑烤出了丰厚脂香,比目鱼熟成五天,质地软化,芝麻熬醋,自带甜香。
寿司饭有认真对待,后厨现蒸出来,滚烫的米舀进木盆里,摇蒲扇降温,一并飘出醋酸,新泻和东北越光米的拼配,前者颗粒大,后者黏度高,赤醋和白醋则是自己调的配方。
借一贯大竹荚感受舍利的风格,饱满有力,颗粒感足,不过分咸酸,很适合中国人的口感。
金枪鱼低温熟成12天,我们赶上了晚期,鱼味更鲜浓,中脂也尝到了铁味。
白牡丹虾,肉质很糯,胖乎乎的舍利像是鼓足了气的河豚鱼。
枪鱿鱼厚切开细致花刀,配紫苏青柠,鰤鱼略微碳烤,带淡淡烟熏,看出来我们胃口好,师傅把舍利的量也捏足,而隔壁的姑娘已经在求饶:“麻烦米饭少一点哟!”
寿司过半,师傅重新端出一锅新饭,他认为醋会改变米的质地,所以坚持20分钟左右就要换饭,且事事亲力亲为,看我好奇心重,还特意捏了一团让我尝。
赤身连大脂,渐入佳境,小竹荚点葱花,生出几分本帮葱油鸡的感觉。
海胆虽是大连,质量也很不错,有心保持低温,入口形成冰淇淋般的冲击感。
鳗鱼出自福建,做关东派的先蒸再烤,薄脆一层,咸香可口。
最后的太卷串联起当晚的食材,横截面里的藕带无疑是亮点,首尾呼应,画一个圆满句号。
当天的玉子烧略微干了一些,但我们并不介意,寿司已令人满意。
整晚肖师傅几乎不言语,专注于食物,在上海寿司界算得一股清流……我始终认为,吃寿司,吃的不仅是食材,更是师傅的个人风格,这家静默、淡然、本分的小店,我当它浦东之光。
微博:吃心一片儿
小红书:一片吃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