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州菜卤味拼盘。
麒麟斑鱼。
什锦冬瓜盅。
潮州菜油泡鱿鱼。
罗兰帆
在关注潮州古城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这一话题时,我们不仅要关注有形的牌坊街巷、古桥祠宇,更要读懂那些在舌尖上跳跃的文化符号——潮州菜。这一穿越山海、联结四海的味觉记忆,正以其独特的方式,在全球潮人心中筑起一座无形却坚实的精神坐标。
潮州菜的精妙,在于它将抽象的文化价值编进具体的味觉体验中。一颗Q弹的牛肉丸,承载的是“千锤百炼”的工匠精神;一盘清蒸海鲜,体现的是“原汁原味”的自然哲学;一壶工夫茶,蕴含的是“和敬精乐”的处世智慧。
这些看似平常的饮食实践,实则是潮州人文化认同的微观单元。每逢时年八节,家家户户炊烟袅袅,红桃粿、鼠曲粿、菜头粿相继飘香。这些应时而作的粿品,不仅是节令的象征,更是文化身份的确认。海外潮人子弟或许说不清“冬至”的历法原理,但一定能回忆起祖母手中粿皮的香气——这种味觉记忆,成为他们文化认同中最牢固的根基。
潮州菜的独特之处,在于它的流动性与适应性。从曼谷的耀华力路到巴黎的十三区,从纽约的法拉盛到新加坡的牛车水,潮州菜馆如同一个个流动的文化驿站,在全球范围内构建起潮人的精神地图。
这些菜馆不仅是满足口腹之欲的场所,更是海外潮人的情感庇护所。新移民在这里寻找乡音,老侨胞在这里重温记忆,第二代、第三代潮裔在这里认识祖辈的文化。一盘蚝烙、一碟卤味、一杯工夫茶,瞬间消解了时空的距离,让散居各地的潮人获得共同的身份确认。更深刻的是,潮州菜通过家庭厨房的代际传承,实现了文化的血脉延续。母亲教女儿“掌火候”,祖母向孙辈传“做时粿”,这些看似寻常的厨艺传授,实则是文化基因的传递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潮州菜的滋味从舌尖渗入心间,成为全球潮人共同的文化底色。
■观点
保护传承潮州菜,守护全球潮人精神家园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视野下,潮州菜的价值不仅在于其烹饪技艺的精湛,更在于它作为文化体系的完整性。它包含了食材认知、烹饪技艺、饮食礼仪、节令习俗、人际交往等丰富内容,形成一个自洽的文化生态系统。
通过潮州菜这一活态载体,“潮州”这个地标变得可感知、可参与、可传承。海外游子或许一生回乡次数有限,但通过遍布全球的潮州菜馆、通过家庭厨房传承的味道,他们与家乡保持着持续的情感联结。
值得注意的是,潮州菜文化的生命力,正源于它的开放与包容。它在保持核心烹饪理念和文化内涵的同时,不断吸收各地的食材与技法,实现“在地化”创新。这种既坚守本色又与时俱进的特性,让潮州菜得以在全球化的今天依然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它让抽象的文化认同变得具体可感,让遥远的故乡变得触手可及,让分散的族群保持精神共鸣。
无论身在何方,味觉深处是吾乡。保护传承潮州菜文化,不仅是为了保存一种烹饪技艺,更是为了守护全球潮人共同的精神家园。让这道穿越时空的味觉记忆,继续在世界各地诉说着潮州故事,凝聚着潮人精神,标识着那个永远的心灵归宿。
作者单位:中共潮州市委党校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