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潍坊十笏园里,一双灵巧的手,正轻柔地揉捏着彩色面团。指尖翻飞间,面团渐渐有了眉眼,有了衣袂,最终化作穆桂英的飒爽、仕女的温婉,或是孩童放风筝时扬起的笑脸。一块块面团,在她手中“苏醒、呼吸、起舞”,最终化作比言语更动人的故事。作为潍坊郎派面塑制作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王美将四十余载光阴揉进了面团里,让这门老手艺在岁月流转中,始终暖着人心,闪着光芒。
手艺是慢功夫,得一步一步走“稳”
王美与面塑的缘分,是童年里最鲜亮的一抹色彩。彼时,姑姑和姑父回乡探亲,便是王美最期盼的日子。姑父总带着几块“神奇的面团”,坐在炕头,指尖一揉一搓,原本普通的面团就变了模样。“当时觉得太神奇了,几块面在手里转一圈,就成了能捧在手心里的小鸡和小鸟。”时隔多年,王美说起这段往事,眼里仍闪着孩子般的光。
17岁那年,王美揣着满心向往,去到了北京跟随姑父学习面塑制作技艺。可当真正拿起面团,她才知道热爱与技艺之间,隔着千万次练习的距离。没有美术基础的她,连捏出对称的眉毛都难。姑父从不急着催促,只是握着她的手,一遍遍地教:“先把面搓成细条,压平了做眉骨,再轻轻挑出眉峰的弧度。”
学习过程中,最难忘的是她第一次尝试做完整人物。那时刚把人物头部捏得有模有样,她就急着往下做,照着姑父的作品依葫芦画瓢,可捏出的身体比例失调,色彩搭得也杂乱。等姑父回家,看到王美的“作品”时,姑父忍不住笑了,却没责备她,只是轻轻说:“手艺是慢功夫,得一步一步走稳。”“从那以后我才懂,做面塑和做人一样,急不得,得沉下心来打磨。”王美在接受采访时说道。
塑人先塑“魂”,慢品故事才传神
1992年,王美带着技艺回到潍坊,这座满是文化气息的城市,给了她新的创作灵感。她喜欢上了潍坊风筝,特意去学了风筝制作,把风筝的灵动融进面塑里。在她创作的“放风筝”系列中,有两人相携的温馨,有三人追逐的热闹,还有五人、七人围坐的欢喜。面团捏出的风筝线细如发丝,孩童的笑脸憨态可掬,连春风里飘动的衣角,都透着鲜活的气息。“我想让大家看到,春天里的潍坊,是这样热闹又温暖的。”王美说道。
在王美眼里,面塑从不是简单的“捏泥巴”,每一步都是与面团的温柔对话。和面是第一道关,也是最考验耐心的关。水多了面软易塌,水少了面硬易裂,王美摸索了十几年,才找到手感。“面和不好,后续再精致也白搭,这就像盖房子,地基得打牢。”她说着,指尖还习惯性地比划着揉面的动作。上色时,她不用现成的颜料,而是自己调配,让色彩既有传统的艳丽,又透着柔和的过渡;塑形时,她最看重人物的眼睛,“人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面塑的眼睛要是没神,那就是个空壳子。”
“你得懂这个人物,懂她的故事,懂她的心情,才能把她捏出来。”王美告诉记者。为了赋予人物生命力,王美成了家中的“镜前舞者”。捏穆桂英时,她对着镜子比划背护背旗的姿势,胳膊举多高、身子侧多少度,才能显出将军的英气;做侍女神仙时,她反复练习裙摆的弧度,指尖捏着面坯轻轻提拉,仿佛真能让衣袂随风飘动;创作“放风筝”系列时,她更是把自己当成画里的人,牵着假想的风筝线跑,感受风的方向,琢磨孩子们奔跑时衣角扬起的样子。
课堂里的“魔法”,传承里的匠心
这些年,王美最挂心的,是让面塑走进更多人的心里。从2002年第一次走进幼儿园,看着孩子们捏出歪歪扭扭的小面人时眼里的光,她就知道,传承不是自己一个人的事。后来,她走进中小学,把面塑课变成了孩子们最期待的课堂;她还走进大学,教年轻人用传统技法捏动漫角色。
如今,王美仍在为面塑艺术琢磨新的计划:她想再创作一系列作品,为这份手艺留下更多鲜活印记;计划办一场小型展览,让更多人透过面塑看见潍坊的故事;更期盼能找到几个真心热爱面塑的孩子,把自己的技艺好好传承下去。
一块面团,揉进了岁月的暖;一双巧手,捏出了文化的魂。王美用四十余年的时光,将对生活的热爱、对家乡的深情,都藏进了面塑人物的眉眼与衣袂间。那些鲜活的人物、热闹的场景,不仅是指尖的艺术,更是潍坊人生活态度的生动写照。传承之路漫漫,匠心之光灼灼。当面塑的温度传递给更多人,当传统的基因融入城市的血脉,这份跨越千年的文化记忆,必将永远温暖人心、熠熠生辉。
新黄河客户端:贾秀媛 汪珂帆
美编设计:申笑
编辑:贾秀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