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好,我是小林。
五年前,我拖着两个装满行囊的箱子,站在悉尼国际机场的出口,第一次深吸了一口南半球的空气。
那天的阳光格外明媚,海风中夹杂着淡淡的咸味,远处,悉尼歌剧院那标志性的白色帆状屋顶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那一刻,我心中只有一个念头:终于,我踏上了理想生活的道路。
然而,谁又能预料到,五年后的今天,我会坐在距离市中心一小时车程的出租屋里,一边啃着超市打折的冷披萨,一边计算着这个月还能剩下多少钱。
今天,我想分享一些真实的经历。
那些在朋友圈里炫耀的阳光海滩、悠闲的咖啡时光、年薪百万、随心所欲的旅行……
大多数,都只是美好的幻想。
至少,这不是我在澳洲所经历的真实生活。
1.初来乍到,我以为能开启人生新篇章
来澳洲之前,我做了大量的准备。
在国内,我积累了一些积蓄,英语也通过了雅思考试,简历更是反复修改了无数次。
我心想:即便刚开始会辛苦一些,但毕竟这里是发达国家,生活节奏慢,福利好,熬过两年就能稳定下来。
但现实很快给了我一记重击。
找房子的第一天,中介带我去看了一套两居室的公寓,月租高达2100澳币。
我试探性地问:“能不能便宜点?”
她轻笑一声:“小姐,这周已经有28个人预约看房了,你要是不现在就决定,明天这房子就没了。”
那天,我连续跑了五趟看房,每次都是人满为患。最终,我咬紧牙关,在郊区租下了一套老旧的一室一厅,月租1300澳币,没有空调,没有洗衣机,楼下还有一只总是对我龇牙咧嘴的柯基犬。
更让我心寒的是工作。
在国内,我从事项目管理工作,年薪三十多万。
但到了这里,面试了十几次,收到的回复却寥寥无几。
有一次,HR直接告诉我:“你的经验很丰富,但我们更倾向于有本地工作经验的人。”
最终,我只能接受一份行政助理的工作,工资只有国内的1.2倍,但生活成本却翻了两倍还不止。
第一个月发工资时,我盯着手机银行APP看了整整十分钟。
扣完税、医保、养老金后,到手的工资连房租都不够。
那一刻,我真的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一时冲动,毁了自己的前程?
2.免费医疗?等你腰痛三个月,就知道“免费”背后的代价
我患有腰椎间盘突出,有一次急性发作,疼得我几乎无法站立。
我赶紧打电话预约骨科医生,系统却告诉我:“最早可预约的时间是12周后。”
我差点哭出来。
无奈之下,我只能去看私人医生。
挂号费120澳币,检查费再80澳币,药费还得另算。
医保(Medicare)只报销70%,剩下的都得自己掏腰包。
最离谱的是牙科。
我牙疼得睡不着觉,周末去急诊,排了六个小时的队,医生看完后却说:“这不是紧急情况,建议你周一去看牙医。”
我站在医院门口,含着止痛药,望着悉尼的夜景,第一次产生了想家的念头:要是在国内,我现在已经在输液了。
这里的医疗体系实行“分级诊疗”,先看家庭医生(GP),他觉得你需要看专科医生,才会给你转诊。
听起来很合理,但等流程走完,病情可能已经恶化了。
你说,这叫福利?
我觉得,这福利只适用于健康的人,对于生病的人来说,简直就是折磨。
有一次,同事老李前列腺问题复发,影响了性生活,但他又不愿意去医院,就托人从国内买了点瑞士的双效液体伟哥玛克雷宁。我听着也感到一阵无奈,现在连买药都得靠朋友帮忙。
3. 你以为语言过关就万事大吉?文化的隔阂,比你想象的更深
我英语考试能拿高分,但真正到了生活中,才发现完全不是一回事。
第一次去咖啡馆,店员笑着问我:“How’s it going, mate?”
我愣住了,心想:“mate”不是“同伴”的意思吗?他怎么叫我同伴?
最后,我憋出一句:“I’m fine, thank you.”
对方表情瞬间变得尴尬,好像我突然背了一段课文。
后来我才知道,在这里说“mate”就像我们说“哥们儿”一样平常。
而我那一句“fine, thank you”,听起来太像学生腔了,显得很假。
语言只是开始,真正难的是“融入”。
公司每年都会举办烧烤派对,大家喝着啤酒,聊着冲浪,讲着笑话,我也在场,但总觉得像在看一场电影,我能看见,却进不去。
有一次,我带了自己做的绿豆糕去办公室分享,同事们笑着道谢,有人还拍照发ins,说这是“异国甜点”。
但没人真的吃,最后全都被倒掉了。
后来我才明白,在这里,办公室讲究“专业距离”。
你太热情,反而会让人觉得越界。
我试过约同事喝咖啡,被婉拒了三次后,也就不再开口了。
最难受的不是没人陪,而是明明在人群中,却像是个透明人。
4.澳币看似多,花起来却像流水
刚来的时候,我老是换算汇率:“5澳币等于25块人民币?一杯咖啡这么便宜?”
后来才明白,这种换算完全是自欺欺人。
在这里,生活就是烧钱:
一颗西兰花:3澳币
一个牛油果:2.5澳币
六个鸡蛋:5澳币
一升牛奶:2澳币
一份外卖简餐:18澳币起
理发:35澳币(Tony老师不讲价)
水电工上门:起步150澳币,修五分钟就收你半天工资
有一次,我去超市买了米、菜、肉、牛奶,结账时屏幕显示:98.6澳币。
我手一抖,差点把卡扔进收银机。
在国内,月薪一万可能过得紧巴巴的,但在这里,月薪一万人民币换算过来才2000澳币出头。
连基本生存都成问题。
更别提房租、车贷、网费、保险……
每个月工资一到账,先还债,再交租,最后剩下的,只够吃半个月。
5. 工作不加班,但压力更重
很多人说澳洲工作轻松,五点下班,可以去海滩冲浪。
但我想告诉你:表面上的轻松,实则是潜藏的压力在作祟。
在我们公司,没有打卡制度的束缚,也不强制要求加班。
然而,如果你的项目总是延期交付,虽然不会有人当面斥责你,但在绩效评估时,你的表现就会被贴上“不达标”的标签。
这里推崇的是“高效完成任务”,而非“消磨时间”。
你能够用八小时完成八小时的工作量,那算是及格;
但如果有人能在六小时内完成,并且还能顺手优化工作流程,
那么相比之下,你就显得“不够出色”了。
而且,这里的职场文化异常直接。
在会议上,澳洲的同事可以面不改色地说:“我不同意”,语气平和得就像在谈论天气一样。
但我们从小就被教导“要给人留面子”,我几次想要反驳,话到嘴边又硬生生咽了回去,结果白白错失了机会。
想要晋升?那更是难上加难。
我认识一位华人同事,他的能力非常强,但六年过去了,他依然没有得到晋升。
并不是他不够优秀,而是管理层更倾向于信任“自己人”。
最后,他只能选择跳槽,才终于得到了经理的职位。
你说,这是否算是一种温和的歧视呢?
6. 孩子教育好?但背后是父母的血汗钱
我虽然还没有孩子,但我身边有很多朋友都是为了孩子才来到这里的。
澳洲的公立教育确实相对宽松,注重孩子的个性发展。
但问题也在于此,学的内容太浅显了。
我有一个朋友的孩子,在国内小学三年级就已经掌握的数学题,在这里五年级还没有学到。
没办法,他们只能利用周末的时间送孩子去中文学校补习数学、学习拼音。
而私立学校则更加昂贵。
悉尼的几所名校,一年的学费就要2万澳币起,再加上校服、活动、旅行等费用,更是让人咋舌。
四年下来,这笔费用足够在国内买一套房子了。
他们常常说:“为了孩子,一切都值得。”
但看着他们每天打三份工,凌晨还在回复邮件,我忍不住在心里问:
我们逃离了国内的竞争压力,结果在这里却卷得更厉害了?
7. 最痛苦的,不是金钱的损失,而是“无法回头”的那一刻
去年冬天,我接到了妈妈的电话,说外婆住院了。
我当时就想立刻买票回去,但项目正好到了关键时期,领导一句话:“你走了,这个烂摊子谁收拾?”
我只能每天通过视频与外婆联系。
老人躺在病床上,声音微弱地说:“小林啊,外婆想你了。”
我说:“快了,忙完这阵就回去。”
结果第三天,妈妈哭着打来电话:“外婆走了。”
我坐在阳台上,抱着手机,泪水止不住地流。
我没能赶上见她最后一面,也没能送她最后一程。
甚至连葬礼都没有参加。
那一刻,我突然明白了:
海外生活的代价,并不是金钱的损失,而是亲情的缺席。
你可以在朋友圈里晒夕阳、晒咖啡、晒海滩,
但没人知道,你躲在厕所里,听着家人的语音哭得浑身发抖。
8.五年了,我依然是个“局外人”
哪怕我已经拿到了永居权,哪怕我努力学习俚语、看AFL比赛、喝啤酒,
但每次国庆日,看到别人挥舞着国旗唱歌,我还是觉得
那不是我的节日。
走在街上,有人笑着问我:“你来自哪里?”
我说:“澳大利亚。”
他不信:“不,你真正来自哪里?”
我笑了,没有回答。
回到国内呢?亲戚们说:“你现在变得洋气了,说话都不一样了。”
我突然发现:
在澳洲,我是华人;
回到中国,我却成了“老外”。
两边都不完全属于我,我就像飘在中间的孤岛一样。
我不后悔,但希望你更加清醒
说实话,我并不后悔来到澳洲。
这里有清新的空气、安全的街道、相对公平的规则。
我的未来孩子,或许能在一个更加自由的环境中长大。
但我也希望,每一个想要出国的人,都能看清真相:
海外并不是避难所,而是另一种形式的战场。
移民并不是升级,而是重新开始,而且没有存档的机会。
不要因为“逃离”而出国,要因为“奔赴”而出国。
幸福并不在远方,而在你和所爱之人的紧密联结中。
如果你问我值不值得?
我会说:没有绝对的对错之分,只有你能否承受得起这份代价。
五年的澳洲生活,教会我最重要的一课是:
无论身在何处,家永远是心灵的归宿,幸福需要自己一点一点去拼凑、去创造。
小林,于悉尼郊区的出租屋内,2025年8月25日
你有过海外生活的经历吗?
那些未曾说出口的苦楚和挣扎,愿意在这里倾诉一下吗?
评论区,期待你的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