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各地的红叶都红了,社交媒体上也开始晒出游客与红叶的各种合照。而辽宁本溪老边沟景区一则“禁止采摘枫叶、手持枫叶,捡的也不行”的广播提醒,引发舆论热议。面对质疑,景区回应称该规定由来已久,旨在保护自然环境。禁止采摘枫叶的初衷不难理解,但连地上已然飘落的枫叶都禁止捡拾,这份“硬核环保”规定不禁让人困惑:捡片落叶拍照,真的会伤了生态?
网友发布的视频截图
环保是景区的生命线,这份守护初心值得肯定。深秋的老边沟,漫山枫叶是核心景致,若游客肆意采摘,枝头红叶被折、树木遭损,不仅破坏景观完整性,更会影响生态平衡。从这一角度看,景区禁止采摘枫叶的规定,是对自然馈赠的珍视,也是对游客行为的必要引导。而“捡落叶也不行”的延伸规定,却明显偏离了环保的初衷,走向了“一刀切”的极端。
落叶归根是自然循环的一环,能为土壤提供养分,可景区并非封闭的原始森林,为保障游览安全与环境整洁,工作人员本就会定期清理林间落叶。游客捡几片落叶拍照,大多不会带出景区,更不会对生态循环造成实质性损害。景区上述强制规定看似守住了“每一片落叶”,实则成了割裂人与自然良性互动的屏障,可能让游客失去对自然的共情,甚至滋生对环保规定的抵触情绪。
游客欣赏红枫 图据新华社
“禁捡落叶”的争议,折射出部分景区在生态保护与满足游客体验间的失衡。景区的核心价值,不是将自然圈起来仅供远观,而是在守护生态的前提下,让游客走进自然、触摸自然、感受自然。试想,游客捡起一片落叶,指尖触碰叶脉的纹理,目光定格红叶的绚烂,而后轻轻将其放回林间——这份与自然的亲密接触,远比生硬的“禁止令”更能催生真切的环保意识。
揆诸现实,类似“一刀切”的环保管理并非个例。有的景区将“保护”简单等同于“禁止”,禁止游客触碰任何植物,哪怕是路边已经枯萎的野花;有的景区过度放大“人类活动影响”,不让游客在林间停留太久,甚至给出牵强理由称“呼吸会影响生态”;还有的景区为追求“原始感”,连必要的观景步道都不修建,结果反而让游客踩踏出更多野路,加剧了植被破坏。这些规定看似站在环保的立场,实则忽略了景区的公共属性。景区既是生态保护地,也是供人亲近自然的公共空间,脱离人的需求谈环保,本身就是对景区功能的误读。
对比近年来多地推行的“落叶缓扫”政策,更能看出“禁捡落叶”规定的刻板。从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保留银杏、梧桐落叶形成“金色地毯”,到杭州西湖景区让法国梧桐叶、枫叶在湖面与步道停留数日,再到苏州平江路让枫杨、乌桕落叶装点古街,“落叶缓扫”既保留落叶对土壤的滋养作用,也为市民游客留出欣赏自然之美、与落叶互动的空间。这些城市的实践早已证明,尊重自然规律、顺应人的需求,才能让环保措施更有温度,也更易被接受。
泸州一位环卫工人为拍照游客撒银杏叶 图据泸州融媒
景区管理的智慧,不在“一禁了之”,而在疏堵结合。景区完全可以跳出既有的思维定式,一方面划定生态核心区与休闲互动区,在植被脆弱、重要景观等关键区域严令禁止采摘、捡拾,在步道周边、观景平台附近划定可捡拾落叶区,满足游客拍照留念的需求;另一方面,通过广播、指示牌、志愿者引导等方式,传递“欣赏不带走、触碰不破坏”的理念,让环保规定多些人情味,少些强制感。
景区管理既要环保初心,更需人文温度。一项合理的规定,应当既能约束少数人的破坏行为,守护好整体环境,也能顺应多数人的合理需求,不让善意提醒变成冰冷隔阂。要知道,游客弯腰捡落叶的动作,本质上是对自然之美的认同与喜爱,这正是推动环保理念落地的重要力量。若景区能顺着这份喜爱加以引导,邀请游客参与林间落叶清理、破损树木养护等力所能及的环保行动,既满足了游客与自然互动的需求,又让环保从被动遵守变成主动参与,何乐而不为?
图据视觉中国
枫叶红得热烈,景区的管理也该多些温度。别让“禁捡落叶”的规定,成为挡住游客与自然亲近的枷锁。真正的生态保护不是将人与自然对立,而是让每一个走进景区的人,都能在触摸自然之美的过程中,自发成为这份美好的守护者。如此,红枫常红,游客常来,景区的生态与发展才能真正实现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