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着九寨沟景区人山人海的新闻,我突然想起上周在营业部遇到的老张。这位老股民盯着景区门票售罄的消息直摇头:"现在连看风景都要抢票,跟我们炒股一个德行。"
这话说得真妙。你看九寨沟每天限流4.1万人,旺季门票秒光;A股每天万亿成交,优质标的照样"一票难求"。景区要提前一个月预约,好股票何尝不是机构提前半年布局?
但最讽刺的是,当普通游客还在为抢不到门票发愁时,那些高端旅行社早就拿到了内部配额。这场景是不是很眼熟?就像我们小散盯着K线图绞尽脑汁时,大资金早就通过量化模型完成了布局。
上海交易所做过一个统计,从2016年到2019年,所有资金规模的个人投资者平均收益都是负数。而同期机构投资者呢?平均收益1344万。更扎心的是2015年牛市期间,散户亏得比熊市还多。
这就好比九寨沟里,普通游客要排队两小时拍照五分钟,而VIP游客走专属通道还能在最佳观景台悠闲喝茶。你说气不气人?但这就是游戏规则。
很多人觉得机构强是因为会调研懂估值。要我说这就像以为旅行社的优势是会订酒店一样可笑。真正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是定价权!景区给旅行社留了多少内部票?交易所给机构留了多少打新配额?这才是问题的关键。
去年我跟踪过两只很有意思的股票。当时大盘反弹,两只票都跟着涨了三天。按照传统技术分析,该追哪只?大多数人会选择涨得更猛的那只。
但当我打开量化工具一看就乐了:一只背后有机构资金持续流入,另一只纯粹是散户跟风。这不就是旅游团里的"真纯玩"和"购物团"的区别吗?
后来的结果毫不意外:有机构加持的那只继续上涨30%,另一只很快跌回原点。这就跟九寨沟的旅行体验一样——跟着靠谱导游能看到最美风景,跟着黑导游只能逛购物店。
现在回到开头的九寨沟。为什么今年游客能突破600万?除了风景本身,更重要的是基础设施升级——高速公路通车、观光车增加、床位充足。没有这些保障措施,再美的风景也承载不了这么多游客。
投资何尝不是如此?当你还在用十年前的思路看K线图时,机构早已用卫星数据监测商场停车位、用自然语言处理解读财报电话会。这种代差怎么弥补?
我的建议是:与其研究哪只股票会涨,不如先找到靠谱的观测工具;与其猜测主力动向,不如直接看量化数据呈现的资金博弈。就像聪明的游客会关注景区实时人流数据一样。
本文提及的所有市场信息均来自公开渠道整理分析。文中案例仅作说明之用,不构成任何建议。市场有风险,决策需谨慎。若有内容涉及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