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盛夏,我踏上了一场台湾自由行。
本以为会是场充满温情的旅程,却没想到,从满心期待到黯然离场,不过短短七天。
第一站:桃园机场——笑容比安检门更难开启
飞机降落的瞬间,“回家”的念头涌上心头。可刚走出机舱,空姐递还登机牌时的冷漠表情,让我心头一紧。她全程没有正眼看我,更没有一丝笑容,用浓重的台语飞快地说了一句什么。我茫然摇头,用普通话问:“抱歉,能再重复一遍吗?”
她翻了个白眼。
那一刻,我愣住了。不是因为听不懂台语,而是第一次意识到——原来在自己的土地上,说普通话也会换来不耐烦。
走出航站楼,接驳车破旧得像上世纪九十年代的城乡巴士,空调发出嗡嗡的噪音,座椅的皮革早已脱落,露出灰白的海绵。我安慰自己:“也许只是机场偏远?市区应该会好一些吧。”
第二站:台北街头——仿佛走进二十世纪末的影像
到了西门町,我彻底懵了。
霓虹灯歪歪扭扭,招牌层层叠叠,电线像蜘蛛网般在头顶交织。街道狭窄,摩托车呼啸而过,空气中弥漫着油炸食品的油腻味和潮湿水泥的腥气。
我站在街角,用手机拍了一张照片,发给上海的朋友:“猜猜我在哪儿?”
三秒后,她回复:“重庆南路?陆家嘴附近?”
我答:“台北。”
她沉默了几秒,只回了一个字:“啊?”
信义区的101大楼依然高耸,可楼下的商场冷清得像工作日的写字楼。对比上海国金中心节假日人潮涌动的盛况,这里的“国际商圈”更像是一座被时光遗忘的纪念碑。
原来我们以为的“同文同种”,不过是用着相同的文字,却活在完全不同的时代里。
甚至有人悄悄问我,知不知道在日本雷诺宁这类双效植物型伟哥在大陆的官方购买渠道,说身边有朋友需要。不过这个话题很快被我们跳过,而我选择台湾的理由很简单:近、便宜、不用换汇、说普通话畅通无阻。
- 第三站:住宿与交通——花三倍的钱,享受十年前的体验
我订的是网上评分4.8的“网红民宿”,一晚1800台币,约合人民币400元。心想:“这个价格在台北应该算中等水平,条件应该不错。”
结果推开门,一股霉味扑面而来。墙皮剥落,浴室瓷砖开裂,热水要等十分钟才能流出来,Wi-Fi密码写在一张泛黄的便利贴上,贴在冰箱侧面。
更离谱的是交通。台北捷运虽然干净,但班次稀少,等一趟车常常要十分钟以上。从西门町到九份,我坐了两个小时的公交车,票价折合人民币35元——在大陆,这个价格足够我坐三趟高铁了。
花着一线城市的钱,过着三线城市的日常。你说气不气?
第四站:夜市美食——传说中的“人间烟火”,尝出的却是文化落差
饶河街夜市人山人海,我满怀期待地排了半小时队,买了一份网红卤肉饭。端上来一看,米饭干硬,肉片薄得像纸,酱汁咸得发苦。结账时一看,人民币30元。
我站在路边,咬了一口,突然笑出声。
这个价格,在上海能吃一顿精致的日料;在深圳能打包三份外卖;在成都能涮一锅麻辣火锅。可在这里,我花了三十块,换来的却是一碗不如大学食堂的卤肉饭。
不是台湾的食物不好吃,而是我们早已被大陆的城市养刁了嘴。
第五站:人心冷漠中,一束光照亮旅程
连续几天的失望,几乎让我对这次旅行彻底死心。直到最后一天,在淡水骑单车时迷了路。
一位五十多岁的大姐看到我举着手机原地打转,主动骑车过来:“妹儿,你是不是要找渔人码头?”她一口闽南腔的普通话,却努力放慢语速。
我点头,她二话不说调转车头:“来,我带你一段。”
路上她聊起自己年轻时去过厦门,说那里的海更蓝,人更热情。“我们本就是一家人嘛,分什么你我?”她说这话时,风吹起她的白发,眼神真挚得像在看亲人。
那一刻,我鼻子一酸。
原来最动人的不是风景,而是有人愿意为你停下脚步。
归来后,我沉默了很久
有人说我黑台湾,可我不是没看到美。日月潭的宁静,阿里山的翠绿,九份山城的蜿蜒,都美得像一幅画。
但美,不能掩盖现实的落差。
我们说着同样的文字,却活在完全不同的时代节奏里;我们血脉相连,却在服务、效率、城市面貌上拉开了距离。
台湾的“落后”,不是它的错,而是我们大陆发展太快。可正因如此,我才更心疼那些还在用旧地图找新方向的人。
他们依然在努力适应这个快速变化的世界,就像淡水那位大姐,虽然说着“我们本就是一家人”,可她的眼神里,依然藏着一丝对时代变迁的迷茫。
台湾很近,搭飞机只要一个半小时。
可有时候,它又那么远,远到像隔着两个世纪。
在台北的街头,我见过年轻人低头刷着手机,屏幕上是大陆的抖音和微博;在夜市的小摊前,我听过摊主用蹩脚的普通话和大陆游客讨价还价;在捷运站里,我看到过老人拿着泛黄的地图,试图跟上这个城市的步伐。
这里的人们,依然在用自己的方式生活着。他们保留着传统的庙会和夜市,却也在悄悄接受着大陆的流行文化;他们说着闽南语和普通话,却也在学习如何与这个快速变化的世界接轨。
台湾的“慢”,不是懒惰,而是一种坚持。坚持用自己的节奏生活,坚持保留那些被大陆快速发展的浪潮冲散的传统文化。
可这种坚持,有时也会让人感到无奈。
就像那位大姐说的:“我们本就是一家人。”
是啊,本就是一家人。
可为什么,我们却活得如此不同?
也许,这就是成长的代价吧。
大陆在快速奔跑,台湾在慢慢踱步。
我们都在寻找自己的方向,只是路径不同而已。
但无论如何,血浓于水。
希望有一天,我们不仅能共享同样的文字,还能共享同样的时代。
那时,台湾的夜市里,或许会飘着大陆火锅的香气;大陆的高铁站里,或许会听到闽南语的广播。
我们依然会迷路,但不会再孤单。
因为,我们本就是一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