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赚186万,拆解陕西演艺圈“印钞机”
创始人
2025-10-24 18:11:55

在两次IPO失利后,陕西旅游文化产业股份有限公司(下称“陕西旅游”)带着募集资金15.55亿元的宏伟计划,再度重启。

这几年出圈爆红的历史舞剧《长恨歌》,即为陕西旅游的全资子公司——陕西长恨歌演艺文化有限公司运营。

招股书上《长恨歌》的数据颇为显眼,自2022年到2024年,长恨歌演艺收入金额由7641.06万元暴增到约6.81亿元,平均日赚186万,仅两年时间上涨了近8倍,2023年起便撑起了陕西旅游营收的“半壁江山”

作为西安演艺市场“销冠”,《长恨歌》贵宾票最高988元,直逼一线歌手演出的内场票价,却仍场场爆满,毛利率达到惊人的84%

纵观全国演艺市场,两大上市公司旗下的《西安千古情》以及《印象·丽江》演出,营收也远远不及《长恨歌》。而同属陕西旅游的《12·12西安事变》上座率自2023年达到93.82%之后,便一直在走下坡路,在2025年上半年,上座率也就是刚刚过半的水平。

《长恨歌》爆红出圈的逻辑是什么?陕西演艺市场能否批量复制《长恨歌》的成功?

半壁江山

陕西旅游的上市之路颇为坎坷。

经历合作机构被调查与主动撤回上市后,2025年9月30号,陕西旅游重振旗鼓,更新了招股书申报稿,继续闯关上交所主板IPO。

此次计划募集资金15.55亿元,分别投入到太华索道股权、瑶光阁股权、少华山旅游索道,以及泰山秀城(二期)的建设、少华山南线索道、太华索道游客中心和太华索道服务中心等多个重点项目。

招股书显示,自2023年到2025年1-6月份,公司收益良好。营业收入分别为10.88亿元、12.63亿元、5.16亿元,净利润分别为5.3亿元、6.22亿元、2.47亿元。

而陕西长恨歌演艺文化有限公司,作为陕西旅游全资子公司,系演艺节目《长恨歌》运营主体,也实在是争气。

招股书显示,自2022年到2024年,长恨歌演艺收入金额由7641.06万元暴增到约6.81亿元,仅两年时间上涨了近8倍,占陕西旅游营收的比例在2022年还是33.50%,到了2023年便撑起了“半壁江山”。

区区一个《长恨歌》演出,究竟为何如此赚钱

对很多游客而言,《长恨歌》依托华清池真实历史场景,又借用传世诗作知名度,本身就是超级文化IP,自然愿意为之买单。另外,陕西长恨歌演艺文化有限公司艺术总监薛雷凯曾对媒体表示,舞剧《长恨歌》秉持“常改常新”的理念,每年对演出内容、舞台设施等进行升级改造提升,保障演出品质,呈现出“常看常新”的效果。

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又为观演添了把火。《长恨歌》演出与称为“世界八大奇迹”的兵马俑同属西安临潼的核心文旅资源,二者相距仅8公里,旅行社以及私人旅行攻略常将它们组合成一日游的行程,达到深度绑定。

另外,华清宫公司与长恨歌演艺签署《合作协议》及补充事项说明,华清宫场地无偿供长恨歌演出使用,长恨歌演艺仅租赁1737.5平方米的房屋用于行政办公、演出排练和库房。

演出持续火爆,场地费大头也省了,自然能赚到钱。以2024年为例,《长恨歌》演艺业务成本约为1.09亿元,而演艺收入约为6.81亿元,毛利率达到惊人的84%

演艺销冠

不仅在陕旅公司旗下的几档演艺节目中一骑绝尘,《长恨歌》在全西安乃至全国的表现也仍旧可圈可点。

宋城演艺持股80%的子公司——西安千古情演艺发展有限公司运营的《西安千古情》演出,在2024年,营业收入约1.44亿元,尽管《西安千古情》开启双剧院模式,可同时容纳近6000人,创西安大型旅游演艺单日演出场次、观众人数之最,但还是远不及《长恨歌》的票房收入和品牌影响力。

而在全国范围内,《长恨歌》的成功也足以令各种同行“眼红”。

《印象·丽江》与《长恨歌》几乎是同时期开始公演,印象丽江为丽江股份的控股子公司。根据丽江股份披露的年报显示,2024年印象丽江共接待游客174.38万人次,印象演出收入约1.40亿元。同期,《长恨歌》接待249.35万人次,营业收入6.81亿元。后者接待人次是前者的为1.43倍,而收入相差3.86倍

不难看出,这与票价脱不了干系。事实上,《长恨歌》的定价策略并非简单的成本加持,而是一套深谙消费者心理与市场规律的“组合拳”。

室外实景演出的定位使其价值锚定于大唐盛世的“沉浸式体验”,贵宾区最高档988元,直逼一线歌手演唱会内场价。尽管市场对其票价太高的抱怨层出不穷,但仍场场爆满,主要是其依据观演区域、演出季节以及场次等进行灵活定价。

对观演场域进行阶梯化分区,贵宾区分为588、888、988三级票档,而普通区域的价格从198-409元不等,并按照场次递减,最大化地挖掘消费者剩余,确保不同消费人群能够找到适合自己的席位。同时,冬季版《长恨歌》价格略低于常规版,平衡演出淡季带来营业额骤减的问题。

而且,近几年《长恨歌》演出人均价格也在逐年上涨,从2022年的239.63元/人次,到2025年1-6月,直接上涨到了299.31元/人次。有人愿意买单,收入自然就上去了。

能否复制

诚然,《长恨歌》对陕西旅游的贡献有目共睹,但业务收入过分依赖单独的演出项目,公司营收或将受到影响。如何批量复制《长恨歌》,开辟新的利润增长点,成为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譬如宋城演艺下辖九个不同地域的景区,业务还延伸拓展至景区公园规划设计等,西安千古情的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仅为6.01%,旗下收入最多的杭州宋城旅游区,也不过仅占营业收入的26.37%。这种“多点开花”的模式,恰能有效分散因地区旅游市场波动带来的风险

目前,横亘在《长恨歌》面前的问题也显而易见——2025年1-6月,《长恨歌》演出的上座率较2024年一整年下滑了近10个百分点

《长恨歌》的宣传中有这么一句话,“外地人必须来,本地人经常来”......但实际“二刷”“三刷”甚至“N刷”的人,屈指可数。

业内人士表示,受制于题材和大型设备等禁锢,《长恨歌》本身的剧情和演绎方式无法进行颠覆性创新。再加上旅游演艺市场竞争主体日趋多元化,各类新型文化旅游产品及娱乐方式层出不穷,观众的审美偏好和消费习惯持续发生变化,对演艺项目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另一方面,爆红出圈的《长恨歌》有没有批量复制的可能?不得不提的是,成立于2019年的陕西瑶光阁演艺文化有限公司,为《12·12西安事变》的运营主体,陕西长恨歌演艺文化有限公司对其持有51.00%的股权。

与《长恨歌》不同,《12·12西安事变》的室内剧场每场最多可容纳485人,且票价显得亲民了些许,基本维持在258-268元/人次。而根据统计,其上座率只有在2023年达到了93.82%,2025年上半年的上座率,刚刚过半。

《长恨歌》的成功可以说是天时地利的产物。得天独厚的历史发生地,背靠骊山的户外实景演出,加上盛大的演职群体,确能给予游客别样的体验,而演艺市场上与《12·12西安事变》同类型的室内演出太多,加上红色历史题材本身的受众群体就没有那么广,《长恨歌》的成功恐怕难以复制。

在《长恨歌》的助力下,陕西旅游能否成功上市,有待时间验证。

(图片来源:部分图片及封面由AI生成。)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已有3人遇难!深圳知名公园发布... 80天内 3人在深圳大鹏半岛国家地质自然公园 登山遇难 安全问题引起外界关注 此前报道↓ 10月24...
重阳节前看长者游:银发经济焕发... 2025年的重阳节即将到来,银发族的旅游热情为节日增添了新的色彩。近年来,旅游市场瞬息万变,银发旅游...
浙江温州乐清雁荡山:悬崖咖啡助... 10月24日,浙江温州乐清雁荡山,游客打卡“悬崖咖啡”。雁荡山是中国5A级旅游景区和世界地质公园,当...
秋天吃藕别总炒炖拌!蒸藕虾茸超... 大家好!这里有你想要的答案。一到秋天,菜市场里的莲藕就透着股新鲜劲儿,带着泥土的藕节胖乎乎的,一看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