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色中的十八梯传统风貌区。(本报资料图片)记者 尹诗语 摄/视觉重庆 |
从繁华的解放碑出发向着长江而去,行走约500米,就来到了山城重庆“上下半城”交汇处,一大片青石房屋、木制吊脚楼沿着数百米长的石阶分布,错落有致。这里就是巴渝特色最为鲜明的区域之一——十八梯。
作为“重庆母城”的代表性区域,十八梯见证了重庆城的发展。而今,这里已改建成了十八梯传统风貌区。
重庆在探索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新路子的进程中,打造了29个传统风貌区,这些传统风貌区堪称留住城市记忆、城市有机更新的标志性成果。
功能演变
从交通要道到老旧居民区,十八梯是重庆城区最古老街道之一
十八梯是重庆城区最古老的街道之一,与“八百年重庆府”的历史一样长。
当时,重庆城内修筑石梯官道连通上下。附近有一口古井,居民在此取水,古井前有十八级阶梯,“十八梯”由此得名。
重庆开埠时期,长江航运开始兴盛,地理优势成就了十八梯,这里的市政基础配套逐步建成,各种商号行口林立。
此后,随着重庆城墙的拆除、城市交通迅速发展,以南区路和北区路为代表的现代公路开始连通“上下半城”,十八梯的交通功能淡化,逐渐演变为居民区。
很长一段时间内,大量外来人员涌入,大部分原有居民搬离,不少建筑和基础设施老化,生活居住条件滞后……
“以前的老房子都是几十年前的平房,还有不少居民自己搭建的‘土房子’,许多甚至是木质结构。由于年久失修,墙壁常有裂痕,地上污水横流,夏季总是散发着阵阵腐臭味,生活环境非常糟糕。”在十八梯住了20多年的老居民廖先生回忆说。
城市要发展,这种状况要改变。渝中区政府宣布对十八梯进行危旧房片区改造。
传承记忆
改建要尽量修缮、保护原有建筑,还要想办法留住市井文化气息
为了保存十八梯这段重庆母城的城市记忆,渝中区分别委托多个设计单位编制十八梯保护实施方案、交通组织方案,并通过专家评审。
几年后,重庆市规划委员会第四次会议暨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召开,十八梯传统风貌区被划定为重庆市29个传统风貌区之一,规划保护范围东至重庆日报社,南接解放西路,西至中兴路,北临较场口,总面积约88亩。
“不仅要尽量修缮、保护原有能用的建筑,还要想办法留住十八梯的市井文化气息。”投资建设十八梯传统风貌区的杭州新天地集团相关负责人说,与新建一片现代化商业体不同,如何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才是重建十八梯的根本。
为此,项目方与渝中区通过上门走访原住居民,组织历史文化专家实地考察、翻阅历史档案等方式,几易其稿,最终确定了十八梯传统风貌区的建设方案:
要传承十八梯的市井文化、烟火气息。比如摇井取水、轿铺文化等;
保留大自然赋予十八梯的一草一木,如十八梯的台阶、树木等;
重建的建筑要依照原地形进行修建,并采用十八梯独特的吊脚楼形式;
修缮、保护十八梯能用的建筑、景点,让老建筑“活”起来……
精心设计
融合梯段、古树、台院等元素,打造独一无二文化场景和人文体验
为了做到以上几点,设计师根据原有的建筑体量和尺度,在尊重和保留原有地形、堡坎、树木、梯段等历史信息特征,满足现代商业功能需求和消防规范的前提下,对每一栋建筑进行个性化的设计和表达。
设计师广泛调研和采集了不同时期重庆民居的建构方式、审美情趣、材料工艺和功能需求,结合商业策划和文化研究的设计要求,力求以山城人盖山城房的逻辑来进行建筑设计,广泛采用了巴渝地区挑、吊、跨、架、钻、转等营造手法。
很重要的一点是,设计师结合文化研究对十八梯地区历史故事和信息的整理,融合梯段、古树、台院、水井等景观元素,打造独一无二的文化场景和人文体验。
一方面,恢复和重塑了如轿铺、公馆、茶楼、戏院、当铺等不同时期不同类型的建筑单体,结合文化业态和演艺需求,形成沉浸式的文化体验。
另一方面,利用丰富的场地和外部空间,将集市、台院、场坝、梯坎等具有山城特色的公共空间和建筑相互结合,从而最大限度地保留和还原十八梯市井生活的空间载体。
为了保证在实施过程中能够完美地实现精细复杂的建筑设计,项目施工方还特意为每一栋建筑制定了“立面身份证”制度:通过精确的3D模型和图纸,清晰、明确地说明建筑单体的材料、工艺、细节、做法要求,并体现出与周边场地和其他建筑的关系。同时梳理所有的建筑材料和工艺需求,按照砖作、瓦作、木作、石作四大门类,对每一个建筑构件的种类、样式、材料、装饰都予以说明和规定。
2021年国庆节前夕,改建后的十八梯传统风貌区正式开放。
全新名片
今年国庆中秋假期,十八梯传统风貌区累计接待游客106.1万人次
10月16日一大早,天清气爽,记者漫步在十八梯传统风貌区的青石板路上。虽然此时许多商家尚未开门,但街道上已经迎来了不少游客。
来自非洲贝宁共和国的留学生凯文告诉记者,自己刚参加完一场中外交流活动,听闻“十八梯”的历史,于是决定来此看看。“在我的国家,这种旧居民区多年都难有变化,相比之下,这里的变化令人惊艳!”凯文说。
来自湖北武汉的张婧说,早就听说了十八梯的名声,这次是来亲身体验一番,“刚在街角的面馆吃完重庆小面。这里没有新式商场的‘高大上’,却有一份喧闹城市中独特的宁静。”
改建后的十八梯传统风貌区,保留原有的“七街六巷”脉络,又新增了诸如非遗街区等观光节点、景观节点,让游客在感受重庆母城独特魅力的同时,也享受到美学潮流、味觉盛宴、时尚休闲的立体化服务。
新生的十八梯,成为重庆又一张“母城记忆”的名片。据统计,今年国庆中秋假期,十八梯传统风貌区累计接待游客106.1万人次,单日最高客流接近15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