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闻客户端 桑飞月
每次看到海棠糕,我都觉得它像个隐士,或曰隐食。
“小隐隐于野,中隐隐于市,大隐隐于朝。”海棠糕是小隐。
初遇海棠糕,是在甲辰年秋,良渚安溪村的早市上。那天,我路过一个小摊,以为在卖油墩,想买来吃。
然摊主大姐告诉我,她做的不是油墩,而是海棠糕。
“海棠糕是我们这里的一种老底子小吃,也有人叫它糖糕、蛋糕的。油墩是炸的,海棠糕是烤的……“
“喔!那我更应该尝一尝了。”于是便要了两个。
桑飞月/摄
拿到海棠糕后,我没走,而是站在摊前又看了一遍做法。
只见炉上有一个圆形烤具,烤具上有七个圆形凹槽,中间一个,周围六个,整体像朵花。
大姐将调制好的面团注入凹槽,又迅速在每个面团上各放了一团豆沙,完事后用一个钎子挑起面团,将豆沙翻到下面,裹牢。这之后,大姐又在每个面团上各放了一勺拌了糖的板油。这时,你会看到海棠花绽。白面团托着粉红色板油,白里透红,整体不正像一大朵六瓣海棠吗?
海棠糕在炉火的舔舐下逐渐成熟,大姐将其翻到撒了白糖的另一面圆形铁板上进行热烤。此时,白糖融化为红棕色糖浆,并将七只糕饼粘连在了一起,形成了一大朵红褐色的、成熟的海棠花。但这海棠花只存在片刻,便被剪开了。
我买的两只,便是海棠花的两个瓣子。拿着这两个花瓣,我坐在古樟树下的长椅上,细嚼慢品。海棠糕的表皮香甜酥脆,面皮松软,咬到里面是糯糯的甜豆沙,很合我口味。
海棠糕这个名字,很是雅致,估计有些来头。手机一查,果真。
“海棠糕创制于清代,目前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旧时,它主要是卖给富贵人家的小姐太太们吃的。清代的潜庵曾在《苏台竹枝词》中写道:“绣带盈盈隔座香,新裁谜语费思量。海棠饼好依亲裹,寄与郎知侬断肠。”后来,由于其味美形佳,遂成为一种流传在江南地区的传统糕类小吃。
然而,这种古典小吃,在杭州生活了多年的我,之前竟从未见过。感到奇怪,便将其照片发到了朋友圈,想看看大家的反应。
很快,就有人留言:“哇,蛋糕!小时候的味道,哪里有卖?”随之,好几位本地朋友也都呼出了它的名字:海棠糕。但也有说不认识的,不认识可以理解。我这么一个爱探索的人都还是第一次遇到,何况别人?
有朋友告诉我石桥村有卖的。我和她互通了一下信息,她犯奇:“我经常去安溪的,怎么没见过?”我答:“早市上。”
桑飞月/摄
到家后,微信大数据给我推送来一个海棠糕店的视频。视频中的店不在石桥,也不在安溪,而在距我更近的一个村子里,做糕的师傅叫阿伟。阿伟师傅做海棠糕据说已有三十多年了,目前也就只在星期天的早上做。
这之后,每当想吃海棠糕时,我们就去阿伟师傅那里买。
阿伟师傅五十来岁,身材清瘦。他围着围裙,专注地在炉前忙活着。别人做海棠糕,是一盘一盘地做,阿伟师傅则是同时关照好几盘。为控制好各盘的火候与时间,他手不停歇,像蝴蝶一样,在海棠花上上下翩迁,忙而不乱。
海棠糕为什么叫海棠糕,资料上解释为:“因糕形似海棠花。”这句话颇为抽象,因你拿到手的糕是圆饼状的,并不像海棠花。而要知晓其中的因由,最好亲自站在炉前看。这期间,你不但会看到奇妙的海棠花意象,还能看到老手艺人的精湛技艺与匠心。
老手艺人对自己的手作食物,是有着内在的严格要求的。譬如阿伟师傅所用的燃料、材料都很讲究,炭用桑木炭,豆沙、猪油全自己做。另外就是他的糕饼做得非常饱满、好看,焦糖呈浓郁的棕红色,不黑也不淡,恰到好处。
海棠糕宜趁热食用。此时,它里面的油、糖、豆沙、面皮都处于最佳状态,焦的焦,糯的糯,软的软。所以在现场,有人一边吃一遍等,嘴巴里还赞叹着:“唔,真好吃。”惹得队伍里的人直咽口水。
渐渐地,我似乎明白为什么这么多年不知海棠糕了。现在的街市店铺,几乎都只有暴利快利的餐饮店才能生存,像海棠糕这样需要精心准备与现场制作的老式小吃,怕是撑不起。所以,它现在只在乡间盛开。
这朵烟火中的海棠,曾被时代的浪潮淹没过,如今又被人们打捞起。这说明,人类的舌尖,其实没那么挑剔,只要是真正的美食,人们永远都会喜欢。
何为美食?在我觉得,除了味道美,价格也要美,这样人们吃到后,心里才会觉得美,如海棠糕。故而在此,请允许我祝愿此海棠,越开越盛。也愿人间的烟火之花也都越开越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