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玉芬在晾晒柿子
选果去蒂
耿佰起用特制的工具旋去柿皮
10月23日,霜降。秋冬交替的节气,是制作曹州耿饼的黄金时节。在鲁西新区丹阳街道耿庄社区,耿佰起与张玉芬夫妇的家中,一年一度最甜蜜的忙碌,如期而至——他们将3000余公斤柿子,转化为驰名数百年的地方名产曹州耿饼。
曹州耿饼,因产于古曹州(今菏泽)耿庄而得名,制作历史最早可追溯至明代。它是以当地特有的“镜面柿”为原料,经由代代匠人传承的独特工艺精制而成。因其风味独特、口感绵密,明清时期被列为进献朝廷的贡品,声名远扬。
在耿佰起家耿饼制作现场,一幅和谐的农事画卷徐徐展开。一家人分工有序,配合默契。有人熟练地为柿子去蒂,有人手持特制工具旋去柿皮;张玉芬则将去皮的柿子一个个整齐摆放在晾晒架上。这些柿子将在此开启为期一个多月的自然蜕变——与秋风共舞,与阳光交融。
张玉芬介绍,接下来的一个多月里,全家人每天都要像呵护孩子般悉心照料柿子。他们不时翻动、轻柔揉捏,见证果实从圆润渐至扁平,从鲜亮橙黄沉淀为深润赭褐。所有的辛劳与等待,只为迎接初冬时节的惊喜——当柿饼表面悄然凝出一层洁白的“柿霜”。
这层白霜,是果糖自然凝结的精华,是时间与自然对匠心的馈赠,更是曹州耿饼独特风味的象征。
在耿庄社区,曹州耿饼不仅是一种食物,更是一份穿越古今的乡愁记忆。
菏泽日报记者 刘兰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