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刀雕出的枣子你尝过吗?
非遗美食——平武套枣。
手艺人精雕细琢平武套枣。
平武套枣造型独特。
□映晨
你尝过精雕细琢的枣子吗?在四川平武县的深山之中,便藏着一种连昔日帝王都为之倾心的美味——平武套枣。其制作工艺2023年4月被列入四川省第六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当平凡的红枣与匠人手中的刻刀相遇,历经整整32 刀细腻雕琢,再以蜂蜜水小火慢煨14个小时,竟蜕变为一件晶莹如玉、色若琥珀的艺术珍品。
1 扬州雕刻技艺融入枣子加工
平武套枣的历史,可追溯至600 多年前的明朝。那时,平武县被称为“龙安府”,当地特产套枣成为龙州土司进献给皇帝的贡品。当时,套枣异常珍贵,除上贡皇室外,仅有少量流入民间,供士大夫们在闲暇时品尝。后来这份独特的美味从宫廷走向民间,逐渐演变为平武地区别具一格的特色食品。
关于套枣的起源,民间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明朝宣德年间(1426年至1435年),第十代龙州土司王玺在一次宴客时突发奇想,将扬州雕刻技艺融入枣子加工,创制出套枣这一独特食雕工艺。这位土司可能不曾想到,他当年随手开创的技艺,不仅延续了数百年的历史,更让这份指尖上的非遗成为西南民族地区的文化瑰宝。
2 套枣有枣的清香蜜的甘甜
平武套枣能成为非遗美食,离不开其独特的制作工艺。原料选用平武山区特有的优质木枣,得益于当地的自然环境,果型饱满、肉质紧实,为制作套枣奠定了坚实基础。
选好枣子后,便进入最为关键和精细的雕刻环节。雕刻师傅手持专用刻刀,以精湛的技艺将枣子划分三方进行雕刻。这一过程共需32刀,每一刀都精准而细腻,使枣子呈现出若干花瓣相连的形态,宛若精美的花篮。随后,师傅们要连枣带核由枣把处将其从内拉下,使花瓣上下三方瓣瓣相套,形成镂空活套的独特造型。这一步骤难度极高,不仅需要师傅们具备熟练的技巧和敏锐的手感,更需要十足的耐心与专注,稍有不慎,就可能前功尽弃。
雕刻完成后,枣体经石灰水浸泡去杂,再以开水洗净,随后投入蜂蜜水中小火慢煨约14小时。在这个过程中,蜂蜜的香甜逐渐渗透进枣子的每一丝纤维,两者完美融合,使套枣既有枣的清香,又有蜜的甘甜。待套枣颜色转为诱人的金黄色后,便可出锅。滤出糖汁,经自然冷却后装瓶,一颗颗色泽晶莹、玲珑剔透的平武套枣便制作完成了。
3 濒临失传的套枣工艺重焕生机
平武套枣成品呈琥珀色,线条流畅、造型精美、玲珑剔透,犹如一件件精雕细琢的艺术品。盛装入盘,恰似“紫莲并蒂叠玉盘”,极具观赏性,令人未尝其味,先醉其形。
轻轻咬下一口,口感松软化渣,随之枣香清雅与蜜味甘润层层绽放,甜而不腻、回味悠长。那美妙的滋味仿佛在舌尖翩跹起舞,令人唇齿留香,久久难忘。它传递的不仅是地道风味,更是一份深厚的情谊与美好的祝福。
然而在上世纪90年代,工业化浪潮冲击传统手工业,套枣因依赖高成本手工制作,难以实现规模化生产,老作坊纷纷关闭,这项技艺一度濒临失传。
值得庆幸的是,在平武当地政府与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共同努力下,平武套枣制作工艺得到及时抢救与保护,重新焕发生机。如今,平武县通过开展传承培训、建设非遗展示场馆、组织文化活动等多种方式,推动这一传统美食走向更广阔的市场,让更多人了解其深厚的历史文化与精湛的制作技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