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人皆知川菜麻辣,却鲜少有人知晓民国时期川菜东征的辉煌与文化底蕴。近日,文史学者周松芳的饮食史新作《川菜东征记》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发行。这部著作以严谨的治史笔法,钩沉民国时期川菜从四川走向全国、最终成为“标准国菜”的传奇历程,打破了大众对川菜的刻板认知,再现了烟火气中交织的名士风流与时代印记。
《川菜东征记》,周松芳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25年出版
作为国内屈指可数的饮食史研究专家,周松芳深耕民国饮食文献多年,此前已推出《岭南饕餮》《饮食西游记》《粤菜北渐记》等多部兼具学术价值与可读性的作品。《川菜东征记》延续其“以食见史”的写作风格,通过爬梳私人日记、旧报杂志、公家档案等海量史料,将视角聚焦于民国时期川菜的全国性扩张进程。书中不仅呈现了武汉、北京、上海、南京、昆明、广州等城市川菜馆的风貌变迁,更揭示了川菜如何突破地域限制,融入当地日常饮食与文化社交场景,成为文人雅士不可或缺的生活元素。
颠覆“麻辣出圈”的固有认知,是本书的一大亮点。书中通过大量史料佐证,民国川菜出川走红的核心并非依赖麻辣口味的刺激,而是凭借“品料高洁”“煮法精良”“清洁味美”的品质赢得认可。作者援引1947年唐振常的回忆,提及“四川人正式宴客绝无辣菜的传统”,抗战时期张恨水也记录下重庆正式宴席中“辣品不上席”,仅以蘸料碟供客人自取的细节。早期川菜多以“闽川”“滇川”“川扬”等融合形态亮相市场,走高档精品路线,而部分过度强调麻辣的大众化餐馆反而生意清淡,这与当代人对川菜的认知形成鲜明反差。
除了饮食文化的深度解析,书中对民国名士与川菜的渊源刻画更添人文温度。谭延闿以川馆为家厨的沪上岁月、王伯祥笔下的上海川菜馆文人雅集、郑孝胥在闽菜与川菜间的取舍、刘承幹在川馆中的诗酒风流,这些散落于史料中的细节被作者串联成文,让烟火气十足的餐馆成为再现民国文化生态的“剧场”。正如美食家王斯在序言中所言,本书“考据严谨、笔触鲜活,再现了川菜史的民国剧场,上海滩的风流宴飨”。
多位食学专家对本书给予高度评价。著名饮食文化学者赵荣光称赞其“斲研独到,丰厚史料发掘,声色俱茂叙述,堪称菜品文化研究精品之作”;学者林卫辉肯定其“以治史之法,借助晚清民国文献,讲述属于川菜的传奇故事”;人类学家曹雨则关注到书中对川菜馆社交功能的呈现,认为其勾勒出川菜馆作为文化界人士社交重要场所的历史图景。
《川菜东征记》目录页。
据悉,《川菜东征记》全书共十一章,辅以附录及详实注释,既系统梳理了川菜东征的历史脉络,也通过名人食事、餐馆兴衰、口味变迁等细节,展现了饮食背后的历史沧桑与文化意蕴。对于普通读者而言,可从中领略民国饮食的风雅与烟火;对于研究人员来说,本书则为饮食史、城市文化史研究提供了珍贵的史料参考与研究范本。读者可在字里行间追随川菜出川的脚步,品味那段烟火与风雅交织的时代。
采写:南都N视频记者 周佩文 实习生 温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