锅铲翻飞间,洞庭湖的鲜香与泰国湾的海潮即将相逢;烟火缭绕的灶台前,湘厨手腕一抖,鲜红的辣椒在空中划出优美弧线,落入滚烫的油锅;“滋啦”一声,热辣鲜香的复合气味瞬间爆发,勾起来自世界各地食客肚里的馋虫……
此时此刻,湖湘的山水、人文与情感,在美食的氤氲热气中升腾,飘向远隔重洋的异国他乡……这是由湖南卫视、芒果TV联合出品,王琴工作室匠心打造的美食文旅探访节目《去“湘”当有味的地方》第三季中的一幕,也是湘菜以惊人步伐从湖南走向世界的缩影。
节目将湖南14市州的美食江湖变成了竞技场。在这场湘菜界的“湘超赛”中,每个市州都掏出压箱底的美食绝活,为的是争夺那唯一一个代表“湘菜”出征泰国、走向海外的机会。当足球的热血遇上湘菜的火辣,这场裹着香气的“内卷”,让“湘味”从湘江岸边出发,飘向更广阔的世界。
(一)
第三季节目何以让观众欲罢不能?
之所以能吸引观众,在于节目超越了美食节目的范畴,从一场味蕾的狂欢,递进为一次关于文化的深度对话,同时实现了美食与文旅的完美融合。
在立意上,节目看似是美食当头,实则是从“味觉体验”向国际话语表达背景下的“文化传承”延伸。
《去“湘”当有味的地方》每一季均呈现出鲜明特色,从第一季的浓烈隆重,到第二季的轻松惬意,再至第三季集结14市州精华美食,将“吃湘菜”与“游湖南”完美融合,我们看到的是美食、美景风土人情,以及历史传承和创新精神在镜头中徐徐铺展。
第三季节目在“湘菜出海”核心主题之下,构建起“单期探店+双期比拼”的竞技体系,本地评鉴团守护传统风味,国际评委团拓展全球视角,现场烹饪、即时评分的模式既保留烟火气,又注入了国际审美。
在此背景下,节目推出岳阳湖鲜争霸赛、怀化禽王争霸赛、张家界下饭菜争霸赛、邵阳牛王争霸赛和长沙烧烤争霸五大赛事,从山林珍馐到江湖河鲜,从家常主食到宴席硬菜,可以说,湖南美食的“战斗力”被彻底拉满,勾勒出一幅生动的湘菜风味地图。
当岳阳湖鲜的鲜、怀化禽类的醇、张家界下饭菜的野、邵阳牛肉的韧、长沙烧烤的香,还有株洲的清新爽口、张家界的慢火够味等特色佳肴一一呈现在观众面前,让湘菜“辣、鲜、香、酸”的味觉密码,成为国内外观众与之共情的生动注脚。
节目融合性地创新表达不仅激活了地方美食文化,更收获了超2亿次播放量、全网136个热搜的传播势能,将湖湘滋味推向全球视野。
《去“湘”当有味的地方》第三季将湖湘大地的历史传承、地域风貌与人文故事娓娓道来,让每一道菜肴都承载着土地的记忆与情感的温度,观众看到的不仅是烹饪技艺的比拼,更是湖南人敢闯敢拼精神的鲜活映照。
(二)
第三季节目何以成为“文化出海”新标?
应当讲,打造美食领域的“湘超”赛制,是第三季节目的重要标志,亦是激发起省内城市积极参与,从而全面带动全国城市美食文化话题热潮。
节目创新性地采用单期探店与双期比拼相结合的模式。其中,单期节目中,由20位本地食客组成湘味评鉴团,凭借对家乡美食的熟悉与热爱,给出最具本土特色的评价;而在双期节目中,则由来自世界各地的20位湘味评鉴团,从更广阔的视角为湘菜打分。
而在呈现方式上,节目对湘菜细节的呈现达到了极致,这得益于节目组对拍摄技术的精湛运用和对内容的精心打磨,同时巧妙地将美食背后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人文故事娓娓道来。
当汪涵与饭店老板探讨食材选取的门道,和老街坊畅聊传承几代人的做法,同时将大厨颠勺时辣椒爆香的瞬间给足特写,甚至追踪食材从产地到餐桌的全过程……如此种种,这些细节让观众不断回味,而“舌尖上的美味”不只是味觉上的酸甜苦辣,更是生活中的“苦辣酸甜”。
通过美食这一世界性语言,节目输出的不仅是口味,更是一种生活方式与人文价值。湖南广电深知文化“出海”的关键在于找到文化契合点,或是与世界人民的日常生活话题相契合,或者与热度话题相契合。
而《去“湘”当有味的地方》第三季恰恰讨论的是“民以食为天”这一人类共同话题,可以在不知不觉中实现文化的传播与浸润。节目中,来自世界各地的评审团成员既有海外湘菜馆老板,也有国际美食评论家,他们构成了节目重要的国际观察视角。
德国艺人吴宇翔参加节目时被湘菜的魅力所折服,称其是“隔着视频都能闻到香味”。泰国艺人高卿尘同样来自“辣”的国度,而在节目中品尝到真正的湘菜时,被每一道菜深深地吸引,感慨道“生活在湖南真是一件幸事”……
显然,湘菜出海是以味觉为桥梁,让世界尝到湖南的魄力与温度,真正实现从“湘味”到“湘情”的文化输出,这不仅是湖南广电“芒果出海”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去“湘”当有味的地方》系列节目的重要使命。
(三)
第三季节目何以激发起阵阵“湘”热?
节目最大的变化就是将湖南的山水人文与美食融合在一起“打包输出”,拍岳阳时,镜头扫过城陵矶港的大江大河景色,解说词道出“湘资沅澧,四水奔涌”的地理特色;拍张家界时,聚焦于土家族传统村落与自然景观的交融场景,镜头穿梭于吊脚楼群间的石板巷弄,记录村民用柴火灶烹制腊肉炖枞菌的烟火气,同时将天门山云海、澧水河峡谷等地质奇观作为美食叙事的壮阔背景……这种镜头语言,让观众一眼看懂“湘菜”的香不是凭空来的,而是和这片土地的气候、物产、民俗风情牢牢绑在一起的。
除此之外,更为吸引观众的则是“湘”热背后的精神内涵。
节目的可贵之处,在于揭示了湘菜与湖南人性格的互文关系,通过美食,湖湘饮食文化背后“敢闯敢拼、不绕弯子”以及“吃得苦、霸得蛮、耐得烦”等湖湘精神,让更多观众看见并认可,这些精神特质已成为湖南对外展示的重要文化符号。
节目中那些浸润着“人情味儿”的讲解,更像一场温柔的文化对话,让湘菜背后的生活智慧变得更有温度。比如汪涵介绍美食时,会顺口聊起湖南方言、湖南人文的特点;大厨在大火猛炒时,嘉宾会耐心讲解炒菜的“锅气”是如何产生的……节目中的美食交流从不刻意,没有距离感,反而藏着文化传播最珍贵的“尊重”,那就是尊重食材背后的地理特色,也尊重食客想读懂味道的好奇心。
正是这种接地气的解读,让湘菜的交流不止于味觉,更成了心与心的靠近。
《去“湘”当有味的地方》第三季的热播,迅速点燃了线下探店热潮。不少观众拿着节目的“美食地图”,走进岳阳巷尾的湖鲜小灶、常德街边的钵子菜老铺、益阳夜市里的烧腊摊等充满烟火气的家常菜馆,这一现象成功打通了从荧幕到餐桌、从流量到消费的转化之路。
当节目落幕之时,获胜的湘厨们也将踏上前往泰国的旅程,在泰国曼谷的唐人街,洞庭的湖鲜与湘西的辣菜摆上餐桌,东南亚食客们被湘菜“辣得够劲、鲜得地道、香得勾魂、酸得开胃”的精髓所征服,这何尝不是一种文化与生活方式的全球对话。
这就是《去“湘”当有味的地方》第三季的软实力,它用一碗热辣鲜香的湘菜,让世界读懂湖南的鲜活与底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