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旅游报)
转自:中国旅游报
图为2025北京朝阳国际灯光消费季现场 受访者 供图
□ 曹 燕
城市是一个充满生机与美感的生命体,河流就是其中流动的生态廊道。眉目传神,顾盼生辉,河流是城市最灵动的部分,让城市有了灵气,承载着城市的生态、景观、社会经济和文化功能。
在工业时代,河流主要被视为资源和运输通道。随着工业化加速,它又成了排污渠和防洪的对象。许多城市用水泥硬化河岸,将河流“管道化”,甚至将其覆盖填埋,与城市生活隔绝。后工业时代,人们对待河流的态度发生改变,让河流“再自然化”,城市的目标不再是控制河流,而是与河流共生共享,将河道空间还给公众,让其重新成为城市生态、商业、文化旅游和社交生活的舞台,打造城市水上会客厅。
不只是北京亮马河,纵览全国有不少例子,将昔日的问题河道改造为充满活力的城市水上会客厅。
上海苏州河在改造前被认为是上海的“下水道”,两岸被工厂、码头占据,市民避之唯恐不及,经过彻底治污后,建设连续贯通的滨水步道和骑行道。原来的旧仓库、老厂房被改造为美术馆、创意园区、咖啡馆,通过注入文化活力,解锁城市生活新玩法、打造消费新场景、促进文旅商体展深度融合发展。如今,苏州河两岸已成为市民游客散步、跑步、骑行、拍照打卡的“生活秀带”,是体验上海历史与现代交融的独特窗口。
今年5月,上海市普陀区文化和旅游局主办2025“啡尝苏州河”艺术生活季,咖啡与艺术结合,围绕“咖啡+文旅”引流量促消费。
作为2025西班牙艺术季的重要项目,“高迪之声”展与苏州河游览的联票合作,则让艺术从展厅延伸至河岸,夜游时两岸建筑的光影交织,恰如高迪艺术的多元碰撞。
与上海苏州河类似,府南河(锦江)是成都的护城河,随着城市扩张,一度沦为脏乱差的代名词。经过综合整治后,曾经令人掩鼻的“腐烂河”华丽转身为水清岸绿的生态画廊。府南河公园如今是市民游客休闲娱乐的核心地带,“夜游锦江”项目成为成都夜间旅游的新名片。
京杭大运河(杭州段)作为活态的世界文化遗产,曾面临如何平衡遗产保护与城市发展的挑战。经过近年来的生态修复和技术改造,不仅修缮了历史街区如桥西历史街区、小河直街,保留了原有的民居风貌和生活气息,还沿河建设了中国刀剪剑、伞、扇等“小而美”的博物馆,别致新颖,形成了独特的中国传统文化体验场。另外,一些工业遗址、码头也进行了活化,旧厂房改造为创意园区和商业空间。运河两岸不再是单纯的交通通道,而是集历史、文化、旅游、休闲于一体的“没有围墙的博物馆”,是市民游客体验杭州慢生活的好去处。
从问题河道到城市会客厅,这是城市以人为本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体现。把公众的体验感置于首位,将一条河“玩”起来,就是对一条河流进行精细化的运营与管理,引入商业、文化、艺术、体育等多元功能,让滨水区“活”起来。通过灯光、活动、市集等,持续为滨水空间注入活力。
城市因水而灵动,文明因水而流长。水是一种连接,连接城市与户外,自我与世界。人类天生亲水,河流生态系统也是一个生动的自然博物馆,为公众提供了观察自然、了解生态、接受环保教育的机会。美好的滨水空间更是一个社交场所,是提升生活品质的重要公共空间。人们在这里聚会、聊天、感受艺术,参与市集,美好触手可及,幸福感满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