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养生,绝非简单的躯体维护。
秋日最易生怠惰、招烦忧、惹悲凉。心为身主,古人坚信“养生必先养心”,一切外法皆服务于内心的平静与愉悦。庄子认为“坐忘”可以收心,“心斋”可以宁神。《庄子》云:“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 秋晨月夕,可择一佳处静坐,收敛感官,不再用耳去听,而是用心去体会,忘掉身体的负累,让心神从外物的纷扰中彻底解脱出来,进而用虚空的心境去感应,内心如秋空般澄澈虚静。庄子的秋天,是世事纷扰不为所动,秋思侧绯不入胸次,坦然顺应秋日“气”之变化,与之共游于无穷天地,从而获得精神上的“逍遥”。
秋日静坐,意在收敛夏日外放的神气,如同树木将能量收回根部,为冬日潜藏做准备。东坡先生是静坐的推崇者,称之为“养生诀”或“守静”。“无事此静坐,一日是两日,若活七十年,便是百四十。”成为他流传最广的静坐名言。东坡先生的结跏静坐,通过调息绵、长、深、匀,深自省察,以达至“物我两忘,身心皆空”之境。守仁先生也心仪静坐,他的静坐是 “收放心” 与“格物”的功夫,如同秋天收敛万物,他将向外追逐的心神收摄回来,体认本心的“良知”。《传习录》云:“日间工夫,觉纷扰则静坐,觉懒看书则且看书,是亦因病而药。”静坐不仅可收敛纷扰,还是以读书克治懒散的最佳时机。
秋之后万物萧瑟,易产生愁苦的情绪。李渔总结了一套“秋时自遣之法”,在《颐养部·行乐》中,他写道:“秋时之悲,悲在草木凋零耳。然有菊花、枫叶足补其缺……当以此时享天地之菁华,何悲之有?”主动寻找秋日之美,如赏菊、观枫,以豁达之心转化愁绪,通过品茗、赏曲等雅趣活动,可以保持心境畅达,避免忧郁伤身。先要营造内心的丰盈与意趣盎然的秋意,才可以平衡繁华之后趋于平淡的惆怅。当然,恰当适度的运动也可令情绪饱满。陶弘景提出“导气令和,引体令柔”,即是以导引、吐纳等天人合一的方式,实现身体与自然的和谐共鸣。平缓、内敛的运动如散步、慢跑、太极拳、八段锦等,既不会耗伤津液和阳气,又可收敛神气,让机体能量得以储存,为冬天的“藏”打下基础,才能更好地迎接下一个生发的春季。
秋日养生,是一场“始于舌尖,归于心灵”的雅集,更是一种融入生活细节的智慧。它在自然的一呼一吸间,在一粥一饭的温柔滋养中,在一动一静的身心调和里,时刻提醒我们对于生命的自我觉察。秋日,将向外张扬的能量收回,用于滋养内在的精气神,在生命的四季轮回中,为自己积攒下最深厚的根基,以迎接冬日的潜藏与来年春日的再次生发。古人正是以此种身体力行,最生活化的方式,实践着最高妙的生命智慧,为我们留下了这份风雅与健康兼得的养生遗产。最重要的是,秋季,让我们学会如何在动静、收放之间的自如过渡,使时间系列得以完整循环,深刻体察从生发、繁盛到凋零、收藏,是每个生命个体圆满的过程,从容学会在自然的循环中,安顿生命,在现象的变迁中,体悟永恒。从此角度来看,国人的秋日养生是千百年所积累下来的一种生活智慧,是对生命的美学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