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青海有缘60年、也与西藏有缘60年。这是今生今世的缘分,永远忘却不了的思念。1965年9月~2025年9月,在这60年中,我有两大情结魂牵梦萦,伴随至今:
一是60年前的1965年9月16日,我从山东淄博赴青海格尔木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生产建设兵团农业建设第十二师屯垦戍边,后来在新华社青海分社和青岛支社从业31年,退休已经20多年了。我淡泊名利,笔耕不辍,这60年不寻常的磨炼变为阅历,别有情趣在心头。
二是60年来,我与青藏高原结下了不解之缘,长期采访关注青藏公路、格尔木至拉萨输油管线、青藏铁路第一期工程三大“天路”,四进西藏,五上唐古拉,几十次到柴达木,撰写了大量新闻报道,并已出版相关专著4本,还有多部专著正在出版和撰写中,有点成就感。
今年是西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值得大庆大贺。今年是我参加青海军垦60周年,往事历历在目。
西藏自治区成立元年、10周年、20周年、30周年、40周年、50周年、60周年,好像我所做的一些事都与此有密切关联,让我魂牵梦萦,回味无穷。这就是缘分,也可能是命运。
在1965年西藏自治区成立元年,也是我参加青海军垦第一年,这两个元年在西藏门户格尔木喜相逢,碰撞出我追星慕生忠六十载的精神火花,我能步将军后尘在格尔木这方热土上奋斗多年,感到光荣和自豪;同时也沾了西藏驻格尔木办事处庆祝自治区成立元年的喜气。
时间追溯到1965年9月16日,博山区几千人在淄博市文化宫影剧院举行了盛大的欢送会,200多名精神焕发身穿黄军装的军垦战士,11点钟乘坐火车,别故乡亲人,拉开了赴青海军垦的序幕。路途中,又与淄川籍、张店籍、周村籍的青海军垦战友会合,人数增加到600多人。因此1965年9月16日应该为青海军垦的成军日。
17日,淄博市委、市人委在张店举行了盛大的欢送会,希望远赴青海的淄博籍青海军垦战士们,为青海建设做贡献,为山东人民争气。
18日凌晨3点多钟,军垦专列从张店站驶出,5点多火车进入济南站,又与德州籍的200多名青海军垦战友会师。车站内外充满了热烈欢送的气氛,山东省党政军机关的主要领导到车站送行。
800名山东籍青海军垦战友乘坐首趟军垦专列,千里迢迢应召到青海格尔木中国人民解放军生产建设兵团农业建设第十二师屯垦戍边。因此1965年9月16日应该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生产建设兵团农业建设第十二师的成军日。
历经四天三夜旅途之后,在9月21日下午3时许,到达高原古城西宁。青海省党政军领导同志来到车站站台上,欢迎远道而来的首批山东籍青海军垦战士。
从火车站到下榻的西宁大厦,数里长街上彩旗飘扬,载歌载舞,形成万人夹道欢迎的盛况,战友们被青海各族人民的盛情深深感动。
在西宁稍事休整,22日晚,“青海省党政军欢迎山东支边青年大会”在省委礼堂举行,军垦战友又深受鼓舞。27日起,600多名淄博战友分乘20多辆大客车,浩浩荡荡向目的地格尔木进发。
过了日月山,两眼泪不干。当汽车驶进柴达木戈壁荒原时,一望无际的荒凉景象看不到尽头,顿时车厢内欢笑声和歌唱声听不到了,大家的情绪沉闷下来。
讲解员察觉到这种变化,就因势利导讲述了当年文成公主为加强汉藏友好婚嫁吐蕃赞普松赞干布进藏的故事,打动了我们这些年轻人,心情逐渐平复下来。
最触动我心灵的,是讲解员深情地讲述了慕生忠将军的感人故事。在西藏和平解放的进军中,慕生忠政委率领十八军独立支队先头部队艰难跋涉,过高山,跨大河,辗转到达西藏。
在西藏反动派不卖给进藏人员粮食,妄想困死进藏部队,他奉中央命令,组建西藏运输总队,2000多名驼工赶着28000头骆驼,运进西藏几百万斤粮食和物资,解了燃眉之急,粉碎了敌人的阴谋。
为了修通青藏公路,慕生忠立下了汗马功劳。慕生忠率领的运输队和修路队是第一代格尔木人,他们亲手将格尔木建成了戈壁新城。这些故事让我们听得入了迷。打这以后,在我心中种下了尊敬仰慕生忠将军拼搏奋斗精神的种子。
张荣大拥抱将军树。
1954年5月,慕生忠陆续运来 20多万株各类树苗栽种,这棵人们称为“将军树”,是在24万平方公里柴达木盆地人工种下的第一棵树,可谓独领风姿。
当60年前的1965年9月底到达我的第二故乡格尔木时,作为西藏“门户”格尔木,还留存西格办庆祝西藏自治区成立的喜庆气氛,我有幸沾了这份喜气。
1954年5月11日至12月15日,慕生忠率领筑路大军,仅用七个月零四天就修通了香日德到拉萨1400多公里的青藏公路关键路段和650多公里敦格公路,创造了修建高原公路的奇迹。
1953年在格尔木建立运粮基地,格尔木1954年才建政。自1955年8月中共西藏工委派驻格尔木工作组起,先后经历了七个阶段,定名为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驻格尔木办事处。在格尔木市区西部的盐桥路两侧,西格办各单位密密麻麻地排开,共占地3.8平方公里。一共在格尔木投资了4.5亿元。
20世纪80年代初期之前,85%的进藏物资和90%的出藏物资都由基地的运输队承担,西格办功不可没。
1975年在西藏自治区成立10周年,我在青海军垦干了八年半之后,于1974年初借调到新华社青海分社帮助工作,1975年8月正式调入当记者,就在西藏自治区成立10周年之际,我恰好在格尔木采访,又一次感受了西格办的节日气氛。
1975年11月,中央授权新华社独家内部采访报道格尔木至拉萨输油管线工程建设。于是新华总社立即抽调西藏分社文字记者杨延礼、摄影记者康松和青海分社文字记者张荣大、摄影记者樊如均,组成采访小分队赶赴格尔木。
格尔木至拉萨输油管线是周总理在一九七二年五月三十日签批的,所以此项工程就被定名为“五三〇工程”。格拉输油管线,是中国自行勘测、设计、施工的第一条高海拔、长距离顺序输送多种成品油管道,于1972年7月开始勘察设计,1973年3月动工,1997年10月建成。
工程总投资人民币2.33亿元。全长1080公里,有900公里以上的管道处在海拔4000米以上地带,有560公里管道通过常年冻土带。管道最高处唐古拉山海拔为5228米。
1975年11月,我们新华社采访小分队跑遍沿线部队,最后到达拉萨,这是我有生以来第一次与西藏亲密接触。那广袤的大草原,那清澈的蓝天白云,那连绵起伏的雪山峻岭,那圣城拉萨和雄伟的布达拉宫,让人心驰神往。
1975年11月,新华社采访小分队采访格拉输油管线到拉萨,作者在布达拉宫下的招待所留影
那次我们乘坐的是管线部队派的一辆北京吉普车,当时青藏公路铺的是沙土路面,由于85%的进藏物资通过这条公路进藏,部队和地方大量重型运输汽车昼夜不间断地往返于青藏线上,许多地段都成了搓板路,人坐在车上像筛糠不堪忍受,汽车跑一公里不知要颠簸多少次,所以人们称为“万墩公里”。坐一天车,头昏脑涨不说,真感到骨头架都散了。
采访小分队在格拉输油管线采访时,要出入于被人们称为“鬼门关”的五道梁和“阎王殿”的唐古拉山,奔波在长江源头沱沱河和藏北大草原上。
几个人都程度不同地出现高山反应,有的感到头昏和心慌,全身有不可名状的不舒服,饭量减少,晚间经常失眠。年轻力壮的同志还能顶得住,而年龄大身体弱的同志就力不从心了。
“车出故障人遭罪”。尽管我们乘坐的车一路上没有出大毛病,但在快到温泉时连续扎了3次轮胎,可把大家给整苦了。
高原严冬的旷野上,没有一点挡风的地方,当司机不断地搓手哈气,艰难地补好轮胎后,坐车人就承担起用气筒给轮胎充气的任务。在海拔四五千米的地方走动都吃力,要把轮胎打足气,可是个重体力劳动。
比我年轻几岁身强力壮的小伙子抢过气筒先打,用力过猛,没打上二三十下,就已累得气喘吁吁,憋得脸紫红。我从他们手中夺过气筒,悠着劲打,均匀地使劲,竟然连续打了100多下,这真是令我没想到。
可是,当他们沿途采访那些长年累月工作和生活在施工现场的建设者们,他们所付出的劳动与心血甚至生命催人泪下,强烈地震撼着他们的心灵,他们采访中吃的那点苦真是不值得一提。
隔年的1976年,也是在严寒的11月,我们又一次进藏沿线采访,格拉输油管线施工已进入高潮,沿线采访了各施工部队,写了内参报道。1977年8月,采访小分队第三次踏上采访报道格拉输油管线的征程,在沿线采访了半个月之后,就赶到在拉萨的新华社西藏分社动笔写稿,随后参加了通油庆祝大会。
新华社《内部参考》以新华社拉萨1977年10月16日讯刊发了记者杨延礼、张荣大采写的消息《青海格尔木——西藏拉萨输油管线工程胜利建成》。
新华社《内部参考》以新华社拉萨1977年10月16日讯刊发了记者杨延礼、张荣大精心采写的长篇通讯:《征服“世界屋脊”的又一曲壮丽凯歌——记纵贯青藏高原的格拉输油管线建设》。
1985年在迎接西藏自治区20周年的日子里,我从中国新闻学院毕业4个月后,1985年8月又第四次进藏采访,这次是与党周、王运才采访青藏公路黑色路面改建工程。我当时在黑河“输氧采访“的情景,至今难忘。
1985年8月27日,新华社播发了我们采写的《在青藏公路改建的日子里》的长篇通讯,向西藏自治区成立20周年献了一份
1985年8月,张荣大(中)与党周(左)王运才(右)采写《在青藏公路改建的日子里》的新华社通讯,在唐古拉山口留影
我们量身于1937公里的青藏公路,只见一派繁忙运输景象,有的进藏车队一摆开阵势就有十里八里长,正日夜兼程赶运庆祝西藏自治区20周年的节日商品。
最值得我们激动的是,这次采访青藏公路黑色路面改建工程已经竣工,同风雪高原顽强拼搏12载的数万名筑路部队战士、工人和农民,正陆续撤离施工现场。英雄们用自己的血和汗为青藏高原各族人民浇铸起一条幸福大道。
记者是怀着对筑路大军的崇敬心情去采访的,所到之处每采访一个集体和一个人物,都按捺不住激动。
青藏公路的改建史,就是一部记载筑路英雄忘我献身精神的史册。12年来,在青藏公路改建的工地上,有140多名建设者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青海撒拉族青年马克木日,握着铁锨倒在工地上,连一句遗言也没留下;年仅17岁的武警战士贺生华,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唯一的愿望是在他死后,把他埋在公路旁,好日夜守望着公路。英雄们的名字与业绩,将与青藏公路共存!
这次沿青藏公路进藏采访,我已快40岁了,对一个长期在高原上奔波不停的40岁的人来说,身体已不像从前那样棒了。看到许多战士,每天要挖运一二十方土石料,工作之余还能玩玩双、单杠。此时,我才感受到青春的美丽。
到了黑河踏上西藏地盘,我更加感到筋疲力尽。有一天在黑河采访西藏交通厅一位副厅长时,副厅长看到我脸色很不好看,就中断采访,问我是不是感到很难受。
我说:“感到胸闷心慌,心里翻腾得厉害。”副厅长立即让人喊来医生,医生让我躺在床上,迅速做了必要的检查,认为是高原反应引起的毛病,于是立即给我输上了氧气。
我此时的脑子真有点发木了,当吸完氧气后,逐渐好受了, 我们又继续采访,因为公路通车日期已经临近,必须迅速赶写出通讯稿。我告诉厅长,我是20年的老高原了,能挺得住。
副厅长看到我如此倔强,也就只好放轻嗓音继续和我们交谈。副厅长讲了很多很多筑路员工的动人事迹,深深打动了记者。副厅长也被记者所感动,他说青藏公路的建设也少不了你们记者的宣传鼓舞作用啊。
1995在西藏自治区成立30周年之际,我撰写了《千里“热线”哭唤周总理》的回忆文章,新华网刊发,产生了强烈的社会反响。
周总理1973年照。
我1986年2月从新华社青海分社调到青岛支社后,青藏高原的情结并没有因为调离而终结,我经常写些回忆文章,表达对青藏高原的眷恋。
1972年5月30日,为了彻底改变西藏缺燃料油的困境,造福西藏各族人民和发展各项事业,重病的周总理批准修建格尔木至拉萨输油管线。广大部队指战员艰苦拼搏数年,工程取得了重大进展。
1976年1月8日,是个令人难忘的悲痛日子。敬爱的周总理积劳成疾,不幸逝世,震惊了全中国各族人民的心。
当时,记者正在青藏高原格尔木至拉萨输油管线建设工地采访,这一悲痛的消息迅速传到千里施工线上,近两万名人民解放军指战员、工人和工程技术人员无不失声痛哭。
人们不仅仅为失去了一位深深崇敬的伟人而悲痛,还因为他们正在夜以继日建设的格拉输油管线是周总理亲自批准建设的项目,就在工程施工进入关键和高潮的时候,周总理却永远离开了我们,指战员们怎能不悲上加悲呢?
在悼念周总理的日子里,记者采访了工程建设指挥部党委的一些领导同志,心情格外沉重,他们说,经过几年的艰苦奋战,工程已取得了重大进展。万万没想到,工程还没有最后完成,周总理却与世长辞。
许多指战员失声痛哭,悲痛笼罩着千里施工线。工程指挥部立即召开会议,认真严肃地研究如何加快修通格拉输油管道,各个常委一致表示,一个常委深入一个泵站,不搞好泵站建设决不下山,以最实际的行动悼念敬爱的周总理。
各施工部队悼念周总理的活动开展得更是深入。指战员们化悲痛为力量,加快工程进度,以更大献身精神展开了冬季施工,到处是一派催人泪下的奋战场面。
记者耳闻目睹指战员们沉痛怀念周总理的悲壮情景,时常以泪洗面,写出了长达1400字的内部稿件《管线指战员怀念周总理》。当时格尔木有文字传真设备的极少,也都是单位的专线传真,没有办法直接将稿件传到北京新华总社。记者干脆到邮电局要长途,用电话直接向总社传稿。
当记者要通了总社国内部二编室的长途电话后,向编辑陈秀珍同志简略说明这篇稿件的内容,她非常痛快地说:“这篇稿件很重要,很及时,现在正需要这种稿件,那就你念我记吧。”
于是,相隔数千里之遥的记者与编辑通过长途电话“热线”,传递着格拉输油管线近两万名指战员对敬爱的周总理无比深沉的缅怀。字字情,声声泪,千里长话“热线”哭唤敬爱的周总理。
随后,我可以感觉出来,我念稿子,老陈记录,都是满含热泪,双方的抽泣声随着稿子的起伏而起伏。我面前摆着的张张稿纸,洒落了点点泪水,有些字都浸得模糊不清。
就这样,我和陈秀珍同志在用长途电话传送和接收《管线指战员怀念周总理》这篇稿件的时候,双方也不知掉过多少泪,也不知多少次哭出了声,自始至终都难以控制悲痛的感情,稿子传了一个多小时才结束。当放下电话后,我又泪如泉涌。至今一想起这件事,眼睛还酸酸的。
1977年10月,千里格拉输油管线建成,广大指战员为周总理树立了一座丰碑。周总理世世代代活在全国人民的心中。
2005年在西藏自治区成立40周年之际,我又撰写了《记者手记——釆访青藏铁路一期工程的日子里》的文章,由新华网发表,8000余字,也算是我为西藏自治区成立40周年大庆献上的一份厚重的心意。
青藏铁路第一期工程,东起青海省省会西宁市,西至通向西藏的门户格尔木,全长834.5公里,其中西宁至哈尔盖的181公里已在1975年建成通车。
铁道兵承担修建的是从哈尔盖到格尔木的653.5公里的一段铁路。铁路所经过的这一地区,海拔在2700到3700米之间,还有32公里修在盐湖上,这在我国和世界的铁路建设史上都是罕见的。
记者是在青藏铁路第一期工程建设进入施工高潮,并由中央授权新华社独家向国内外公开报道的1978年底,我单枪匹马奔赴千里施工线上采访,四年多不下火线。跑遍了所有的重要施工现场。
铁路每修到一地,记者都亲临其境,及时地采写今日新闻,将一个又一个喜讯传播到全国,让人们了解青藏铁路建设的进展,更多地听到和看到铁道兵可歌可泣英雄事迹。不断调查研究写内参,及时向中央反映需要解决的问题,保证了工程顺利进展。
新华社1979年1月6日播发我采写的《青藏铁路第一期工程进入施工高潮》的1100多字消息,是首篇公开向全国播发的有关青藏铁路第一期工程的新闻,很快便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
第二天,《人民日报》等众多媒体纷纷转载和转播,从此,青藏铁路第一期工程揭开了神秘的面纱,成为国内外都非常关注的一件大事。
四年中我采写了40多篇青藏铁路稿件,大多是今日新闻,报纸广播纷纷刊用,收到很好的社会效果。
独家采写的《青藏铁路铺轨到格尔木》和《荒野中的新城格尔木》被称为红花配绿叶的报道,被评为1979年新华社对外报道十大好新闻之一。
独家采写的记述铁道兵英雄事迹的《把铁路修到“世界屋脊”──记青藏铁路的建设者》《察尔汗盐湖架彩虹》《火车开进柴达木》等,都曾引起强烈的社会反响。
青藏铁路,我永远爱你!
我从新华社青海分社调到青岛支社工作,一次采访一个部门领导,得知他曾经参加过青藏铁路建设,立即拉近了距离,有一种亲近感。我介绍当年全力采访青藏铁路,但他对我的名字记不起来。
可是一说到当年我发表的《火车开进柴达木》的通讯稿,他激动起来了,不但说出了稿子的一些内容,而且还收藏着登载这篇稿子的报纸,这让我非常感动和知足。当时的感觉这种褒奖比发个证书,颁个奖章,心里更恣。
2015年在西藏自治区成立50周年,我的《天路 天路 天路》专著由西藏人民出版社出版,此书入选中宣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2015年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2021年4月被西藏自治区新闻出版局评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优秀出版物。为庆祝西藏自治区成立50周年献上了一份厚礼。
《天路 天路 天路》入选中宣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2015年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封面左上方有标识。
最让我魂牵梦萦的,是在青藏高原干新华社记者的12年,特别是四进西藏全力参与了新华社独家采访报道格尔木至拉萨输油管线(即格拉输油管线或格拉油路)、我追星慕生忠六十载,写了青藏公路大量的报道和文章。
我单枪匹马,所写青藏铁路第一期工程几十篇报道和文章,成为唱给铁道兵永恒的赞歌。我采写三条天路的报道,前后跨越十年,这在新闻界是没有的。
在这样艰苦的地方当记者,没有一点吃苦精神,没有一点献身精神,是很难干好工作的。我始终坚持一个信念:“在青藏高原当记者也苦中有乐,一个记者,特别是年轻记者,要是能够在艰苦的高原地区脚踏实地干上几年,会大有益处。”
我四十年前采写发表的12万字的新闻和文章,就是记载三条“天路”的一部历史。从2014年上半年,我又一次反复思考要出一本三条天路的书。四十年前我写了大约12万字关于青藏公路、格拉油路(格尔木至拉萨输油管线)、青藏铁路(第一期工程) 的新闻报道和文章,曾经产生过较大的社会反响。
我国学界比较统一于经典表述:“今天的历史就是昨天的新闻,今天的新闻是明天的历史”。而我三四十年前采写发表的12万字的新闻和文章,就是记载三条“天路”的一部历史。
我敲定用《天路 天路 天路》作为书名,既切合实际,也有点文采,我兴奋不已。我感到现成的文字还是少了,又补写了多篇文章,有十万字,还找了七八十张照片,形成了一部书的规模。这部书2015年由西藏人民出版社出版,圆了我人生一个美好的梦想。
2025年在西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我提前准备了献礼作品,那就是2024年9月由西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天路•慕生忠》一书。慕生忠是为和平解放西藏,为青藏高原各项建设事业做出杰出贡献的一代功臣。
《天路•慕生忠》
他的六个了不起,将永远被高原人民所铭记。
慕生忠第一个了不起是:为进军西藏,维护西藏和平局势,立下了汗马功劳。当年由西北军区组建的十八军独立支队进军西藏,慕生患出任政治委员。
西藏上层一些反动分子妄图饿死赶走进藏部队指战员,慕生忠受命于危难之际,率领2000余名驼工,赶着28000头骆驼,把几百万斤粮食和其他物资运进西藏,干出了一件惊天地、泣鬼神的壮烈伟业。
慕生忠第二个了不起是:他被称为“青藏公路之父"。青藏公路在一无规划,二无拨款、三无劳力的情况下,慕生忠发誓就是头拱地也要把青藏公路拱起来!
他千方百计说服1200名驼工转为筑路工,三进北京求得周总理和彭老总给予资金、人力、物资支持。人们仅用7个月零4天就修通了1400公里的青藏公路关键路段和650公里的敦格公路,创造了人间筑路奇迹。
慕生忠第三个了不起是:慕生忠成为青藏铁路建设的先驱。他听到毛主席关于“青藏高原能修公路,就能修铁路,让铁道部派人进藏考察"的指示,就主动率领曹汝桢、王立杰、刘德基3人历经数月实地考察,向中央递交了青藏高原可以修铁路的第一份报告。
慕生忠第四个了不起是:他是戈壁新城格尔木的开拓者。格尔木原是一片荒原,既无建筑,也无人居,地图上只标注了一个小圆点。当年慕生忠带队进驻格尔木时,搭起几顶帐篷,随着青藏公路的修通,慕生忠领导第一代建设者大规模植树造林、开荒种地、盖房办企业,格尔木迅速发展成为戈壁新城。
慕生忠第五个了不起是,他在拉萨收养了哈萨克族孤儿沙塔尔,42年的缘分让慕生忠和慕沙塔尔亲密无间成为一家人,42年的深情使慕生忠和慕沙塔尔相互依靠成为彼此生命的一部分。
慕生忠第六个了不起是:他一生清正廉洁,无私无畏。1994年10月18日,84岁的慕生忠将军在兰州与世长辞。10月28日,将军的九个儿女护送他的骨灰来到格尔木,当地为他举行了盛大的公祭大会,儿女们和有关人员又护送骨灰来到昆仑山当年将军选定的墓地。
当将军的骨灰撒向苍茫高天,过路的上百辆汽车喇叭齐鸣,昆仑颤动了。此时此地,天空飘起鹅毛大雪,刚刚撒下的骨灰被白雪严严实实地覆盖了。整个昆仑大地犹如顶天立地的帷幛。
2006年9月2日,张荣大作为团长与青海军垦80多名战友在结束访问第二故乡格尔木后,乘坐新开通不久的青藏铁路列车去拉萨。这是张荣大夫妇与列车长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