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戏言,广东人的血管里必不可少三种液体:靓汤、糖水、凉茶。前两者滋补且美味,凉茶则是又苦又涩。但苦苦的凉茶在广东人心里的地位却是无可替代。无论大都市还是小城镇,无论富豪还是打工仔,只要在广东,一旦出现“湿气”“上火”等症状,都得来上一碗黑褐色的凉茶。
这是广东阿妈耳提面命的药方,是老广延续千年的养生智慧,更是岭南地域随处可见的街头风景。如今,不少人认为凉茶发源并流行于广州、港澳地区,但实际上,这碗“苦水”起源于广东东部惠州的罗浮山。本期文脉便溯源广东凉茶出身,一探这一“岭南名饮”的前世今生。
良药苦口 葛洪药方缓瘴疠
凉茶,是一款结合岭南气候、水土特性研制而成的中草药饮品,其具有清热解毒、生津止渴、预防疾病等功效,是岭南文化的独特风景线和鲜明招牌。说起它的历史,可会吓人一跳,这碗苦涩浓黑的液体,已存在了一千多年。
要寻觅凉茶的源头,便绕不开惠州的罗浮山。罗浮山又名“东樵山”,为广东四大名山之一,其坐落在惠州市博罗县,由罗山与浮山合体而成,方圆260多平方千米。罗浮山地处北回归线上,有着高温、多雨的独特气候和土层厚的环境资源,山内植物资源丰富,堪称天然的“岭南中药宝库”。据不完全统计,这里的植物约3000种,有1600多种药用植物,占全国药用植物种类的18%。
炎热多雨于不少药用植物而言是生长的绝佳之处,同时也使岭南地区百姓形成了内虚外热、气虚痰湿的体质,百姓苦其久矣。
东晋时期,罗浮山逐渐成为道教名山,无数道教人士闻名前来。约1600多年前,道教丹鼎派创始人之一、医药学家葛洪与其妻鲍姑便移居此处,为凉茶的诞生做了铺垫。葛洪隐居广东罗浮山冲虚古观三十多年,隐居期间瘴疠流行,他便在此处悉心研究岭南各种常见温病及用药,并记录下了针对岭南气候特征、百姓患病情况的大量医学专著,传下《抱朴子》《金匮药方》《肘后备急方》等著作。其中《肘后备急方》被誉为我国第一部临床急救手册,其卷二“治瘴气疫病温毒诸方第十五”中,记载了大量治疗岭南因热毒上火、四时感冒、湿热缠身及传染病的药方。
凉茶因何诞生有着各不相同的说法,最被认可的有两种:一说,岭南百姓不堪病痛,为了生存,选用了葛洪所著《肘后备急方》中的药方,将理论与实际结合,于山中林间采集具寒凉、解暑、解毒、袪湿等药性的中草药加水煮制饮用,孕育出广东凉茶的雏形;二说,葛洪见岭南湿热,瘴病流行,亲身配制中草药,煎煮成茶水,施于百姓,防病治病,该茶水便是广东凉茶的源头。
公元1233年,医学僧人释继洪游至岭南,他见到岭南地区盛行瘴疟,时人以香附子、姜黄、甘草(养气汤方)等煮水放凉后饮用,一感清凉,二颇有驱瘴功效。随后他留在当地,结合自己的学识与当地防治方法,为岭南百姓治疗瘴疟,还云游了岭南各地区,治病救人、著书立说。被誉为代表宋元时期治疗岭南瘴疟最高水平的《岭南卫生方》便因此诞生。
据了解,该书自1254年始,以10年时间撰修而成,书中内容为释继洪所汇总整理的前人医学理论与个人实践经验,收集了各类治疗瘴疟的方法,而书中以“凉药”代称的清热解毒汤药,便是广东最早的凉茶。
当地人针对岭南多雨潮湿、高温燥热的气候,以及岭南百姓湿、热、气阴两虚等体质,以当地传统中草药为原料,在明、清岭南医家的中医药理论指导下,不断总结、革新,形成了当前这类具备清热解毒、生津止渴、祛火除湿等多种功效的日常生活饮料——凉茶,同时,还在民间形成了商业化售卖方式,凉茶铺如雨后春笋纷纷冒出,扎根于岭南街巷,还有人则采用“走鬼档”(摆地摊)形式贩卖凉茶。
乃至今日,不少岭南百姓心中对凉茶还保留着“走鬼档”的印象:一辆四轮小车上高挂凉茶字样的旗帜,车厢内装着几个大茶煲,车架前方整整齐齐摆放着茶杯、茶台架及“送口凉果”,档主一边挥勺盛茶,一边叫卖,或三元一杯,或五元一杯,在大街小巷间为街坊带来一口痛快的清凉。
自讨苦吃 广东人的专属快乐
烧黑的瓦煲、烟熏火燎的墙壁、不锈钢茶桶、大容量铝制水壶……在惠州大街小巷,凉茶铺都有着相差无几的工具和装饰。
惠州凉茶不止一种,凉茶还分为了苦茶与甜茶。其中,“凉茶界的王者”癍痧凉茶即是苦茶中的一种,其由淡竹叶、岗梅、大头陈、金盏银盘、金钱草、救必应、五指金等中草药熬制而成,对于预防热症、湿热肚痛、感冒头疼最为有效。作为甜茶的茅根竹蔗水更是家喻户晓,一到夏天,塑料瓶装的茅根竹蔗水便一排排码放在凉茶铺的冰柜里,向路过的行人招手。
“家里煲、外面买,从小我就开始喝凉茶了,最喜欢的当属廿四味凉茶、复方罗汉果茶。”惠州本地人杨月月(化名)从有记忆开始,便与家人坚持着“大病睇医生,小病喝凉茶”的习惯,凉茶的苦与涩,她早已习以为常。“对一些广东人来说,长大的标志是自己主动去凉茶铺买凉茶喝。”
除了本地人,也有不少省外人士特意前来品尝凉茶。北方长大的小姜,在还未来广东工作时,便对这又能够治病,又能解渴的中草药饮品深感好奇,但在一次品尝癍痧凉茶后,再也不敢随意尝试凉茶中的苦茶了。她不太能理解为什么会有人愿意喝这么苦的东西,并感慨广东人这是“自讨苦吃”。“但是一进凉茶铺内便主动伸舌给老板看,随后选定凉茶的方式十分有趣!此外,茅根竹蔗水和鸡骨草凉茶是我最能接受的凉茶。”
近年来,不少凉茶品牌为吸引消费者,不断创新凉茶品种。有些店铺尝试将凉茶与奶茶结合在一起,也有些店铺将凉茶与酒结合起来,更有些店铺通过凉茶制作甜品,试图在年轻人与中老年人的消费喜好当中寻找到“结合点”。
但过度猎奇的创新方法亦不被大众所接受:一家店铺将凉茶与咖啡融合,推出各式各样的凉茶咖啡,并在其中加入冰块,一度在社交媒体引起关注,但这种违背凉茶温服传统的创新方式,很快被不少专家和医生归类为错误示范,亦被不少广东人所质疑。广东人似乎并不在乎凉茶是否跟上了时代。那一碗碗一杯杯藏在老街巷里,配上一片陈皮片,一口干完顿感浑身舒爽、神思清明的凉茶,才是广东人经久不变的选择。
代代传承 八百年“苦”味老店
在惠城区桥东街道的黄家塘老街,就有一家惠州人熟知,被戏称为“让惠州人吃了八百年苦”的凉茶铺:邓氏神农凉茶铺。这家凉茶铺承载了百年历史,大茶壶阵列门口,铺内墙上镜框内装裱着一幅幅功效图,详尽展示着凉茶的名字、功效,路过门口,阵阵草药熬煮的香味扑鼻而来。
记者了解到,当下营业的不少凉茶铺内凉茶配制技艺均为家族式传承,邓氏神农凉茶亦是如此,据悉,目前经营凉茶铺的邓忠环便是第24代神农凉茶传承人。
根据邓氏族谱记载,宋庆元五年(1199),邓氏先祖邓志斋从闽汀州府连城县石壁都禾口村,迁居粤潮州府辖程乡(今梅县松口)。邓志斋擅治疑难杂症,常用药救人,人称“太乙老人”,他的邓氏神农凉茶配方也一直沿用至今。
“民国时期,我们在惠州水东街开了一家邓氏神农凉茶店,1936年因战乱而关闭。”邓忠环回忆,其父邓吉明于同年出生,自小爱好中医,在1982年退休还乡后,回到惠州桥东重开了惠州邓氏神农凉茶店。2006年,邓忠环自东南亚回到惠州,在父亲手把手指导下,学习神农凉茶配方。2015年2月,邓氏神农凉茶入选惠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市级项目,这家在桥东的小铺也被除街坊外的更多人所知悉。
“神农凉茶的配方经过了几代人不停地改善,现在的神农凉茶更有现代养生的功效,老少皆宜。”邓忠环表示,他在当下依旧坚守着现煮现卖的古法制作手艺。平日里,他会经常整理有关凉茶的文献,并建立了邓氏神农凉茶协会。身为邓氏神农凉茶传承人,他希望能通过自身的努力,把这门传统技艺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
凉茶四大分类
清热解毒茶:主要适合内热、火气重的人,如容易长痤疮、生痢疾的人群,适饮于春、夏和秋季。代表药材有金银花、菊花、荷叶、山栀子、黄芩等。
解感茶:又可称作感冒茶,主要医治外感风热,四时感冒和流感,能够缓解风热感冒和喉咙痛。代表药材有金银花、野菊花、蒲公英、鱼腥草、桑叶、白茅根、板蓝根等。此茶四季适饮。
清热润燥茶:尤其适饮于干燥的夏秋两季,对于口干、舌燥、咳嗽、上火都有良好的功效。代表药材有沙参、玉竹、龙脷叶、麦冬、银耳、罗汉果、胖大海、百合等。
清热化湿茶:针对湿热气重、口味大、舌苔厚腻、面色黄赤人群,适合夏季湿热重、雨天困倦疲累时饮用。代表药材有木棉花、金银花、菊花、绵茵陈、土茯苓等。
文 | 贺沁怡
探秘“岭南第一山”罗浮山:
解锁千年药谷的自然奇迹
文 | 羊城晚报记者 李海婵 潘小笛
在岭南的葱郁怀抱中,有一座集自然美景与医药传奇于一身的胜地——“岭南第一山”罗浮山,它不仅是游人眼中旖旎风光的代名词,更是一座“岭南中药宝库”。
漫步于罗浮山的云雾缭绕间,脚下是郁郁葱葱的植被,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药香。据不完全统计,这座宝藏之山孕育着超过3000种植物,其中不乏灵芝、沉香、七叶一枝花等珍贵药用植物,仿佛是大自然精心布置的草药博物馆,每一株都承载着千年的智慧与奥秘。
罗浮山的药物资源丰富,来源于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它傲立于五岭之南,如同一道天然的屏障,阻绝了北风的侵袭,成为海洋与内陆气候的交汇点,造就了独特的湿润炎热环境。山间奇峰耸立,溪涧潺潺,云雾缭绕,为各种草药提供了绝佳的生长条件,真可谓“篱陌之间,顾盼皆药”。
回溯历史长河,东晋时期的道学大家葛洪,早已在《抱朴子》等著作中,为罗浮山的中草药资源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笔下的“草石所在皆有”,不仅是对罗浮山丰富药草资源的真实写照,更激发了后世对这座药山的无限遐想。至今,惠州民间仍传唱着《百草集民谣》,用质朴的语言传颂着罗浮山的草药传奇。
自秦汉以来,罗浮山便以其独特的医药资源吸引了无数修道者、医者及商人的目光。唐代,武则天遣使至此,建立平云阁,寻求长生不老之秘方。随着时间的推移,罗浮山逐渐发展成为岭南乃至东南亚地区的药材交易中心,宋明时期的罗浮山药市,更是盛况空前,商贾云集,交易繁忙,成为岭南经济与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
时至今日,罗浮山不仅保留着丰富的自然遗产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更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通过现代科技手段的保护与开发,罗浮山的药用植物资源得到了更加科学、合理的利用。同时,这里也成为了中医药文化研究与教育的重要基地,吸引着国内外学者与游客前来探访,共同见证这座千年药谷的辉煌与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