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中秋假期,对很多人来说,是游玩放松、打卡景点的好时光。然而,来自山东青岛农业大学的 19 岁新生孟成,却选择了一条截然不同的道路。
“我多干一点,父母就少干一点,我多弯 一次腰,父母就少吃一点苦。” 孟成来自山东潍坊诸城市石桥子镇大店子村,家里有五亩玉米地。今年国庆前夕,连日的降雨让收割机无法下田,而父母又要在国庆期间摆摊卖水果。9 月 30 日晚上,孟成从学校回到家了解情况后,毅然决定整个假期都扑在地里掰玉米。
于是,在国庆的 7 天半时间里,孟成每天在泥泞的田地里劳作 8 个小时以上,最晚干到深夜将近 11 点半。他的鞋底糊满泥巴,衣服湿了又干、干了又湿。孟成的父亲感慨地说:“今年的玉米大部分是靠他掰的,我和老伴才能安心卖水果。”
孟成说,自己永远是农村的孩子,“上大学是为了更好地成长,我的根在土地里”。他还把掰玉米的过程拍成视频,想让更多人知道,当代大学生不是只在 “象牙塔” 里,也能接地气,能扛起家庭责任。10 月 8 日下午,孟成坐上返校的列车,背包里还装着几穗玉米。他作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新生,希望用专业知识助力农业发展,让父母和更多农民解放双手。
孟成的故事,无疑给当代大学生树立了一个榜样。他让我们看到,假期的意义不在于去哪里游玩打卡,而在于做了什么有价值的事。他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孝心与担当,也让我们明白,劳动教育的真谛,藏在沾泥的田间地头,而非课本里。就像网友们说的,孟成不是 “特例”,更该是 “范例”。
在城市化进程加速的今天,孟成与土地的这份深情,这种对家庭的担当,显得尤为珍贵。他的选择告诉我们,当代青年完全可以在 “象牙塔” 与 “黄土地” 之间自由行走,将知识与土地融合,让理想与责任并肩。
孟成的故事在网上传开后,评论区很快被暖心的留言淹没。一位网友写道:"看到你满手的老茧,我突然想起小时候帮爷爷摘棉花的日子,那种被太阳晒得发烫的棉桃,现在想起来都是甜的。"这条留言获得了上千点赞。
在返校的火车上,孟成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惊喜。同车厢的几位旅客认出了他,一位经营农业合作社的大叔热情地邀请他假期来实习:"我们正需要懂技术的年轻人!"邻座的老教授则主动加了他的微信,说要介绍农业信息化领域的专家给他认识。
回到学校后,孟成发现自己的视频账号粉丝涨了近十万。但他没有沉迷于流量,而是发起了一个"青春在田野"的公益话题,号召大学生们记录自己参与农事劳动的体验。令他惊喜的是,农学院的学长们主动联系他,邀请他加入智慧农业研究团队。
或许,我们都应该从孟成的故事中汲取力量。当我们在享受生活、规划未来时,不要忘记自己的根,不要忽视身边的责任。正如孟成一样,带着对土地的坚守,带着对家庭的爱,去书写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孟成,好样的!也希望更多的年轻人能以他为榜样,在成长的道路上,不忘本,敢担当,让青春在奉献与奋斗中绽放更加绚丽的光彩。
快来评论区说说你对孟成的故事有什么感触吧,你是否也有过类似帮父母分担农活或家务的经历呢?